岭南文化经纬度
诗词之都 2
日前,广州著名诗人陈永正关于“广州诗词发展守正与创新”的重磅讲座引发热议。
诚如陈永正所说,近现代的广州,是英雄之城、浪漫之都,诗词雅集更是广州的文化习俗之一。这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能让诗人思绪涌动,这是一个诗人辈出、竞相争辉的时代。从张维屏、陈澧,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到丘逢甲、黄节、朱执信;再到刘斯奋、汪国真、杨克、东荡子……诗人、诗歌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震动了整个中国近代诗坛。
系列策划:陈伟胜
本版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本文配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部分为翻拍)
近代诗歌革命 缘起岭南
从新诗的发源开始,广东就对中国现代诗歌做出贡献。
远在胡适之前,广东的思想先驱黄遵宪、梁启超就倡导新诗;之后又出现兼具诗歌理论家、翻译家和诗人等多重身份的梁宗岱,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
就诗作而言,黄遵宪成就卓著,影响巨大,梁启超称他为“近世诗家三杰”之冠;他尝试以新词汇写新事物,开一时风气,作为“我手写我口的诗界巨子”,实至名归。其诗作长于铺叙,描写生动,酣写时势巨变。《人境庐诗草》有近代“诗史”之誉。
黄遵宪终其一生,作诗不辍,留下《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生前未出版),描写客家婚俗的《新嫁娘诗》,以及多篇新发现的佚诗。黄诗有许多亮点,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超出前人说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说法,与“诗言志”说相呼应。有的论者称黄遵宪为“海内能以诗开新世者”。融入外来的新声、 汲取民间之营养——这是黄遵宪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两大贡献。
重量级诗人不断涌现 民间诗社生机勃勃
刘斯奋、陈永正、杨克等成为中坚力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诗词创作呈现兴旺之势,涌现如刘斯奋、陈永正、杨克等广州诗词界的中坚力量。
20世纪末,刘斯奋的长篇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其《广州赋》则刊发于《光明日报》;陈永正的诗词,享誉海内外,其新旧各体诗词俱臻一流,文化艺术价值绝非一般作家所能比。
杨克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诗界名人,后担任诗歌杂志《作品》主编,杨克参与、见证并影响了中国诗歌30多年的进程。他的诗歌题材包罗万象,关注当代日常生活,将岭南地区的新事物写入诗中,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杨克被誉为“中国诗歌30年来一个活化石般的存在”。他的诗,能让你“从一颗石榴里看到中国”,能让你在钢筋混凝土中萌生诗意。当下,杨克依然拥有众多“粉丝”——诗集《杨克的诗》一年间印刷了3次。
此外,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审美在高校圈里萌芽,黄灿然、陈少华、温远辉、刘子乐、马莉、朱子庆、尚均鹏,包括汪国真等人在暨南大学、华南师大、中山大学等广东高校创办高校学生诗歌刊物、进行“实验性”诗歌写作。同时,作协和文化机构也有一批诗人努力从固有的写作风格中挣脱出来,赋予诗歌以新的面貌,如野曼、林贤治、郑玲、郭玉山等人。
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诗词创作,除了在文化界硕果累累,在民间同样拥有深厚的土壤。
当代广州诗社成立的过程,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以广州最早成立的荔苑诗社来说,就是由一群诗人自发在西关(即荔湾区)雅集而逐渐形成的。当时,荔湾有两个诗人们经常雅集的地方,为“月当楼”“梅魁楼”,后合为“梅月楼”,与会者增至三十多人,后来的荔苑诗社,即以梅月楼的诗人为骨干。
20世纪80年代后,广州诗词雅集出现蓬勃发展的迹象。
1982年,羊城诗社在海珠区海幢公园成立,同一年,荔苑诗社成立,被誉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二个、广东第一个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诗社”。
1983年,广州诗社成立,欧初、杨资元、邬梦兆、刘田夫、张汉青、杨应彬、黄施民、罗培元、罗冠群等人的积极参与,让广州诗社成为当时广州第一大诗社,每年均举行大型雅集。
其后,又出现了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社学会等知名的诗社。
20世纪80年代,民间又涌现出一批诗歌爱好者依借办民刊、结诗社的形式,形成诗歌团体,如广州的沈绍裘、江城等人,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氛围下打开一个现代主义写作的缺口,在广东各地点燃了“先锋诗歌”的烽火。在青年诗歌的小群体里,他们有如池塘里的鲶鱼,时时搅动起一阵小小的喧哗。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中青年创作诗词的热潮。广东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州诗社都开了新媒体账号,加强了与诗词爱好者的交流。雅集以另一形式出现于网络上,让诗词爱好者互相切磋,促进创作。
最深沉的脉动 汪国真等发出耀眼的光芒
1990年前后:广东诗歌现代性转换形成规模
谈及20世纪90年代广州诗歌的蓬勃发展,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世宾指出:1990年前后,是广东诗歌现代性转换形成规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民刊《面影》发表大量全国的先锋诗人和广东前卫诗人的作品。
李金发、梁宗岱作为中国新诗初期的风云人物为广东新诗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础,他们把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波特莱尔、瓦雷里,以及德国的里尔克带到这片热土,在广东影响了一批后来者。
20世纪90年代初,发轫于暨南大学,席卷全国的汪国真诗热应该说是中国新诗的一次巨大成功,是沉寂的诗坛一个闪耀的亮点。这股强劲的诗歌热,对当代诗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人文精神的关怀。在经济腾飞、充满竞争的年代里,如何面对失败,面对孤独和寂寞,汪国真在他的许多诗中,用真诚的态度,以清新平易的诗句,告诉我们应面对现实,战胜自我。在那个年代,汪国真的诗歌,无疑给年轻人以积极的引导,深深地打动着年轻人的心。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广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同时也激活了全省各地的诗人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广东各地关于诗歌的民刊和网站、论坛有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广州的《面影》《返回》《南方以南》《诗歌年鉴》《诗歌与人》《中西诗歌》《完整性写作》“一刀文学网”等,这些民刊和网站聚集了大量诗人,并促使广东的当代诗歌写作生发出持续的写作热情和创新热度。
此时,广州诗歌呈现出一个多元、多维,在技艺和思想、语言维度上不断探索的局面。广州形成了一个个诗群和流派,催生出一大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各具风格的年轻诗人,如江城、杨克、东荡子、世宾、黄礼孩、老刀等人。
世纪之交:广东诗歌发出强音,令全国诗界刮目相看
到了世纪之交,广州诗歌迅速崛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发生在广东的一系列诗歌“事件”,令全国诗界刮目相看。
1998年,由广州诗人杨克主编的《中国 新诗年鉴》出版,连续出版至今,发掘了大量诗歌新人,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的汉语诗歌创作实绩。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广东青年诗人如宋晓贤、黄礼孩、黄金明、安石榴、老刀、世宾、吕约、王顺健、刘虹、卢卫平等,这些诗人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年,杨克和小海还合编了《他们——〈他们〉十年诗歌选》,对“口语诗”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1年初,广州年轻诗人黄礼孩创办了诗歌刊物《诗歌与人》,甫一出现就震动了诗界,这个杂志每一期都有明确的“主题”,几乎每期都很出彩,目前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诗刊之一。《诗歌与人》还提出了“中间代”这个概念,而后随着安琪主编的《中间代诗全集》的出版,“中间代”已成为当代诗歌史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互联网”逐渐使诗歌现场转移,诗人们纷纷触网。“诗江湖”网站是口语诗人最集中的地方。广东诗人符马活于2001年主编了《诗江湖》纸刊,后又出版“诗江湖”诗集,在诗坛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早在1988年创刊的《女子诗报》是国内第一家纯女性诗歌刊物。随着主编晓音迁居广东,《女子诗报》的活动中心也转移到广东。对进入21世纪的女性诗歌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02年,通过澳门诗人姚风的努力,由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主办(后与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合办)的《中西诗歌》在广州创刊。2004年第2期《中西诗歌》的“广东青年诗人诗歌专号”一次推出广东青年诗人近130人,其中半数以上都活跃在国内各种重要诗歌刊物上。
与此同时,广州的《华夏诗报》坚持出报,并成功举办八届“国际诗人笔会”,是国内诗报刊在全球影响最大的刊物。广州《花城》的诗歌栏目,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是国内最重要的诗歌阵地,除《诗刊》等纯诗歌刊物外,《花城》的诗歌栏目可说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栏目。此外,由广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品》杂志每期也都有一定的篇幅发表诗歌,常常引起业内关注。
此时的广东诗歌已发出强势话语,崛起于当代中国诗坛,并产生巨大影响。《文学报》2003年9月18日发表的文章《广东诗歌步入良性发展》,充分肯定了广东诗歌的实绩。
诗意花城·听见花开:有诗为证 精彩不断
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诗歌体裁具有诸多优势,在当前媒体环境下能够充分展现其快捷、受众多的传播优势。
近年来,广府诗人雍平所著《广州塔赋》脍炙人口,四六骈文以清丽的诗句,再好不过地抒发出了当代广州人的情怀;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曾在朋友圈演绎广州的诗境人生:每日写诗,只因花城诗意无处不在……
广州打造诗词之都扎实推进,持续让诗歌之夜走近市民、让诗歌盛宴走进社区。
今年3月,广州市全市11区联动的“诗意花城·听见花开”城市文化传播活动,于惊蛰之夜惊艳全国。
今年上巳节,“2022湾区诗会之上巳节雅集”在广州荔枝涌、荔湾湖公园举办。刘斯奋、杨克、熊东遨、张海鸥、雍平、黄礼孩、世宾、李舜华等诗人,即兴吟咏,以一颗敏锐的诗心,捕捉花城春日浪漫的诗意。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塔下,诗人们有感而发,纷纷现场创作。同步通过新媒体进行全程直播,让市民朋友通过诗歌深度感知广州、感知诗词之都的沉淀。
千年来,众多诗词名家坚守在广州这片诗词热土上,传承诗词艺术,不断推动新诗创作。
广州将立足广州诗词文化底蕴与基础,进一步弘扬诗词文化,全力打造“诗词之都”,着力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
通过两期的专题报道,我们期望读者与诗人一起,共享广州由来已久的诗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