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匠星①
开篇语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广东技工”工程深入推进,一千多万技能人才在南粤大地上挥洒汗水、磨砺本领、锻造不凡,用“匠心”诠释“匠星”。即日起,广州日报推出“匠心·匠星”系列报道,讲述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成才、践行技能报国的故事。
“匠心·匠星”系列报道首期讲述的是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教师罗丽萍的故事——从当初的“打工妹”,到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银牌得主,再到如今的技校教师。
曾经,她靠技能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现在,她想用技能帮到更多人。“想更好地利用自己‘过来人’的身份,鼓励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学技能的热潮当中。”罗丽萍如是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通讯员刘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实习生刘畅
以匠心教课:忙碌而充实的教师
“画圆要用圆规,不要图快。”“油性签字笔含油量多、大头笔含酒精多,两者墨色不一样不能混在一起用”……一个普通周一的上午,罗丽萍正在给商品展示竞赛班的同学上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上课的学生都是入学一两年、刚进入竞赛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
罗丽萍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一周内完成“点、线、面的平面构成”,点线面各3份作品。她给记者展示了作业的“样品”,每份作品约10cm×10cm大小。“这需要花一周的时间吗?”记者问。“在完成作品之前,还要做设计草稿,平均一份作品要做10份草稿,草稿就要做90份。对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罗丽萍告诉记者,她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耐心和画工,很多学生一开始花5分钟便画完一张,但却不够精细,或颜色深浅不一或线条不连贯,这些作业她都一一“退货”。“练好基本功很重要。”罗丽萍说,现在学生们都很有耐心了也细致多了,画一个小方格会花上两三分钟。
曾经是选手的罗丽萍,如今早已习惯忙碌而充实的教师“日常”——身兼竞赛班的班主任和制造系普通班班主任两个职务,每周往返于学校的增城校区和赤岗校区之间。清晨5点半起床,7点赶到地铁站坐上校车,8点多到达学校增城校区,在饭堂匆匆吃完早餐后,便赶到课室为学生上课。经过上午理论课程、下午实操课程后,回到家已是晚上7点。简单洗漱后又开始备课,并进行在职大专的课程学习。
靠技能“逆袭”:“打工妹”站上世界舞台
技能彻底改变了罗丽萍的人生。时间回到2015年,那年高中毕业的罗丽萍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但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她最终选择出去工作。一年内罗丽萍辗转多个工作单位,当过流水线工人,也做过小文员。
“后来我发现技术工人不仅工资高而且工作稳定,这让我萌生继续学习技能的想法。”罗丽萍说,偶然从朋友处得知,农村户口可以免费就读技工学校,彼时家人也支持她继续学习。因此她重新踏入校门,入读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室内设计专业。
“我一有时间就在宿舍里学习,连舍友看到都也不好意思不学。”罗丽萍开玩笑说,舍友们因为她都变“卷”了。2018年,舍友邀她一起报名学校的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竞赛班,经过考核,罗丽萍和舍友顺利进入竞赛班。
商品展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橱窗展示,但里面藏着不少技术,比如背胶技术测点误差不能超过2mm,切板不能有毛边、刷墙不能有“泪痕”等。对于“小个子”罗丽萍来说,要掌握这门技术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吃透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还要跟电钻、电锯、热熔枪等各种工具打交道,光是搬动人形模特、各种大型板材,就得耗费不少体力。罗丽萍一步一个脚印,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进入国家集训队,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全身心投入训练的罗丽萍,制作一个橱窗需要的时间,从半个月到一个星期、再到三天……她一次次刷新纪录。在世赛比赛前三个月的冲刺训练阶段,更是没有休息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8月,21岁的罗丽萍代表中国出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一举夺得银牌,打破欧洲国家对该项目奖牌的垄断。“真是不容易。”站上领奖台那一刻,连教练也激动地落泪。
四年时间,罗丽萍完成了从“打工妹”到世界银牌得主的人生“逆袭”。
用技能助人:努力“成为别人的引路人”
如今,罗丽萍希望用技能改变更多人的人生。
夺得世赛银牌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不少企业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最终罗丽萍选择留校任教。因为父亲建议她,留校任教可以用自身例子激励更多农村孩子去学习一门技能。“做选手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当教师就要负责同学们的未来,成为别人的引路人。”罗丽萍说,成为教师后她“恶补”了教育的相关知识,考取教师资格证。专业课也没有落下,在职修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专课程,“我家里两个书柜都是设计类专业书籍。”
2020年下半年,罗丽萍被学校任命为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国赛)教练,指导师弟陈嘉荣训练。“我把赛场经验、世赛标准带给陈嘉荣,世赛各国的选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罗丽萍说,训练上她对陈嘉荣的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也会关注的他的心理状态。比如陈嘉荣一度遇到设计瓶颈,罗丽萍就用自身经验启发他。
现在每周,罗丽萍都会跟制造系普通班的同学上班会课、处理班里事务。“我的学生基本都是15-17岁的孩子,有的同学比较内向自卑,也比较迷茫。我会多鼓励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罗丽萍说,曾有一位同学很内向,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没有动力,感到十分迷茫。通过谈心,她了解到这位同学喜欢摄影,所学的专业是家里人挑选的。对此,她耐心地开导同学:“你还很年轻,可以先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再去学感兴趣的东西。”
“我最终选择留在学校,成为一名老师,也是想更好地利用自己‘过来人’的身份,鼓励更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学技能的热潮当中。”罗丽萍说,希望能为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力量,做更好的“广东技工”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