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本报特邀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专家解读《南沙方案》

打造有竞争力的社会体系是南沙发展的最大亮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蒋余浩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张若梅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郑永年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陈惠云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郑凯方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谭锐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广州日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出品

  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作为推进南沙建设的基础性文件,《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

  一个战略定位、两阶段目标、三个先行启动区、四方面保障、五大建设任务……当南沙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历史机遇,未来将如何落实推动《南沙方案》蓝图变成现实。

  6月28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推出《南沙方案》云桌会,邀请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以及研究院多名研究员分别就南沙的创新发展、开放门户、规则衔接、高端人才和高质量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南沙方案》进行详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主持人:加快广州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后,为大湾区建设和南沙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智力支持?

  郑永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广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院成立的目的是为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和支撑。研究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全球视野聚合高端研究资源,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咨询服务,以独立第三方角度开展政策解读,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外研究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具权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直以来,我们也在为湾区发展建言献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南沙是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南沙方案》进一步提出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重大政策,对于广东人、广州人而言更是如此。《南沙方案》不仅仅是广州的利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我们研究院也为方案的研究编制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发展

  聚焦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

  要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

  主持人:《南沙方案》明确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请问对这一建设任务政策中有哪些亮点?需要如何发力?

  谭锐:《南沙方案》的发展目标,强调要建设“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简称“创转体系”)。这说明南沙要在科技链条的转化环节上做文章,实现原始创新与实际应用相衔接,把创新活动变为实际生产力和增长动力。

  南沙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利用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率先构建政产学研密切配合、有效联动的创转体系。我们认为,创转体系的构建及政策设计需要“三个面向”,即“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

  张若梅: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南沙正着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布局重大科研平台追求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完善科研服务体系来培育创新生态。我认为,南沙未来在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和打造世界性科创中心仍然需要在制度方面做出创新。

  主持人:能否具体谈谈如何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和打造世界性科创中心?

  谭锐:一是面向企业,是指创转体系要以满足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企业应该充当组织整个创新和转化系统运转的核心。只有企业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生产设备和技术专利,知道如何组织研发、孵化和转化,判断在研技术是否有商业价值,有哪些应用场景和用户解决方案等。因此,由企业来主导创转体系的构建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资源的耗费。由于科技创新和转化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政府出台的政策和管理规定可能无法适应创新和转化活动的需求。未来可以考虑赋予企业(或者企业联盟)更多的政策制定权,提高企业对政策资源使用的自由度,由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来设定目标,组织技术研发和孵化项目,而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以监管政策资源的使用为主。

  二是面向市场,是指南沙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引入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这些教研机构也应该能够切实地服务于市场需求,通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地支持南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南沙可考虑重点引入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科研机构,或者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企业内部设立的科研机构,从而促进科研机构能够有效地向企业供应生产技术。此外,南沙需要将更多的政策资源放在市场需要的应用研发上。

  三是面向世界,是指要更多地引入体制外的科研及教育资源,向港澳台、向海外寻求科研要素。南沙可以利用毗邻港澳,长期作为中国经济外循环支点的优势,争取引进港澳台及海外的科教资源,在小范围内创新科教体制,构建新型的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向世界寻求技术创新系统的“源头活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因为为了支撑内外部科研要素的流动,需要做大量开拓性的制度创新工作,如人才要素涉及出入境管理、外国人居留管理、移民制度、社会保障系统等。南沙要抓住《南沙方案》给予的宝贵契机,以引入港澳科教资源为抓手,逐步完善开放型制度建设。

  张若梅:从制度探索的角度,我认为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协调南沙与前海、横琴、海南自贸区的制度型开放合作,与港澳和其他东南亚主要城市建立网络联盟。目前已建有海南-南沙政务联盟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层次,南沙依托腹地产业优势与海南自贸港进行更深层次的“港湾联动”,推进行业标准、管理规则和制度创新机制的对接共享;同时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南沙要创造一个更国际化的制度规则环境。

  第二,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南沙区可在科技局现有工作范畴中增加负责技术转移的专业部门,并依托目前已有的转化平台,政企合作培育和引进符合南沙重点产业布局的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职业技术经纪人以产业知识对接和挖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乃至港澳高校中有潜力的科技资源,“转译”校企双方的真实合作需求。同时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南沙模式”。根据目前所集中攻关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精准医学、海洋工程以及芯片智造等产业,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所布局的交叉专业,引领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南沙。

  第三,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制度试点,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免责计划”。结合产学研中的制度难点,可以尝试将港科大(广州)作为免责计划的试点单位。建议南沙区可以就本区科技成果转化中涉及的作价投资、资产评估问题设立免责清单。在无非法牟利且严格执行决策和公示等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免于负责人在此类决策中的失误责任,且将案例问题和免责清单转为制度规范,以吸引企业和高校联合创新。同时可明确该试点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减少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顾虑。

  面向世界

  制度建设探索再升级

  推动要素跨境加速流动

  主持人:在《南沙方案》中,明确了“面向世界”的关键词。在专家们看来,方案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路径又是什么?

  蒋余浩:《南沙方案》提出的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如何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如何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都体现了“面向世界”。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和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一体化考虑。具体我想从数字经济的角度谈谈“开放门户”与“规则衔接”的问题。随着世界已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谈判中,如何制定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成为焦点议题。当前,中国政府正积极筹划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多边协议,及时提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中国方案”,吸引全球数字贸易伙伴共同参与规则修订和完善,是赢得数字经济战略主动权的必要选择。

  近年来,南沙已经着力研究如何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融通和安全治理机制等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南沙目前有若干重点尝试。例如,大力围绕广州南沙国际数据自贸港以及大湾区跨境数据互信互认平台等建设项目,推进数据流通相关的技术平台搭建;服务港科大(广州)这一重点建设项目,创新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等等。南沙近期也在研究制定《跨境数据试验区规划方案》,并联合京东数科、中国信通院等单位,拟定离岸数据中心建设路径。此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也着眼于以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推手,优化人才集聚辐射环境。《南沙方案》的出台,在更高层面为南沙推进数据跨境流通规则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支持。

  陈惠云:我想从国际化人才的角度,谈谈南沙如何通过规则衔接,打造开放门户。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区域,往往也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国际人才高度聚集是世界级湾区的一大特征。南沙在人才吸引方面,被赋予了“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等重要的角色扮演。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分布仍不均衡。相对其他世界级的湾区经济体来说,南沙目前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南沙聘请境外员工较多的是汽车制造及相关企业,主要是日籍员工。按照《南沙方案》的要求,南沙应该在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取得突破,实现面向国际人才集聚的制度型开放。

  主持人:无论是数据跨境流动还是人才集聚,都是推动要素跨境加速流动的体现。在这背后,需要怎样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蒋余浩:南沙应勇于承担先行先试责任,将此前的制度建设探索加以升级,一方面加强技术赋能,推动数据托管、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提升数据跨境流动监管能力的技术探索,逐步形成主体责任和技术监管相结合的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体系,有序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支撑技术体系应用;另一方面,实施制度创新,吸引海外优质企业代表和专家参与规则制定,为全面衔接先进国际经贸规则做出准备。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规范有待进一步塑造。南沙在实施制度创新时,需要突出以“开放”为原则,以“共享”为目标,努力以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为基础,打造全球数字发展高地和国际数据枢纽港。近期,《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了关于“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的若干举措,南沙可以基于中央政策指引,探索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的制度创新。第一,建立跨境数据分类管理机制,并构建“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法治保障”的跨境数据联动联治机制,为建设全球数字发展高地确立“安全阀”;第二,充分借助政策支持,探索与港澳协同建立离岸数据中心;第三,对数据开放突出、积极共享的各类企业给予税收抵扣等政策支持,激励更多市场主体协助政府监管数据跨境流动。

  陈惠云:我从聚集国际化人才的角度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区分高学历与高技能人才,推湾区高技能认证系统。人才应该分为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学历口径聚焦高学历劳动力,高技能口径聚焦高技能劳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学历人才的集聚是以高等教育驱动,尤其是广州,集中了珠三角城市群仅有的4所211高校,因而广州高学历人才集聚尤其突出。但南沙目前所需要的往往是技术导向的中间层人才,需要丰富的一线经验。南沙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区域内的成熟技术,例如汽车制造,飞机船舶租赁服务等特定行业,发展出一套高标准的技术认证系统。这种认证系统是企业、政府、技术学校三方合作和协调出来的标准。

  二是优化配套政策配合家庭周期需求差异。南沙的人才政策最需要扶持的是中间层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家庭周期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看,这个中间层级的人才多数是处在家里有幼童或未成年子女的阶段,他们最需要的协助是解决双职家庭幼儿照顾和子女入学问题。在这方面,南沙政府可以更优化人才的家庭配套政策。

  三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吸引回流者。南沙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锁定中间人才层和回流人才。南沙的人才政策要鼓励人“回流”,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南沙工作过并获得相关认证的年轻人,尤其吸引那些到一线大城市磨炼过的年轻人把目光聚焦在南沙这片热土。

  四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今年秋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在南沙正式运作,再加上已在南沙落户10多年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南沙可以借助港科大在国际上的高校网络促进南沙的国际化。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可以是南沙第一步瞄准的目标,如果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能与具有人口红利的亚洲和东盟国家紧密合作,开拓新兴市场,将会对未来南沙,甚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发挥积极作用。

  城市建设

  南沙建设要“以人为本”

  吸引人的流入、促进人的融合

  主持人:《南沙方案》提出,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提出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要如此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

  郑永年:我认为,《南沙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综合性、全方位,强调“城市”的整体概念,为此,我认为应该以南沙为抓手,在大湾区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和世界级科教平台。从建设这三大平台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南沙方案》。本身既有经济发展的部分,也有配套的教育、医疗等政策,不仅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国际化人口为例,无论是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还是亚洲的东京湾区,外国人的比例都相当高。但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虽然说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实国际化人口的比例并不高。所以我们说,在珠三角地区,外国的资本、技术都进来了,为什么国际人才没有进来,就是我们缺乏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因此,对于南沙而言,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南沙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区,而是要打造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体系,这是南沙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是《南沙方案》之所以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方案的焦点所在。

  郑凯方:可以说,南沙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打造现代化城市标杆,不仅仅是为了将南沙打造成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更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基石。

  我认为,南沙要突出在“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经济平台”的重要窗口。《南沙方案》体现的思路,是以南沙为抓手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制度一体化进程带动起来,营造区域经济、知识和规则一体化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形成类似于东京、旧金山、纽约湾区的新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向心力。

  目前,南沙的城市建设仍然发展空间巨大。只有城市建设好了,才会吸引人才落户南沙工作生活。而且,人口规模可能成为未来制约南沙实现经济社会重大跨越和高质量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人口的流入和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吸引力;另一方向,增长的人口既为南沙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又拉动了衣食住行等各项城市消费和服务的需求规模。

  因此,落实《南沙方案》中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建立在大力推进和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一是要吸引“人”的流入,因为一定的人口规模是支撑高质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要促进“人”的融合,以粤港澳的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主体在南沙的共同成长来促进大湾区社会公共服务规则、标准和机制的对接,拉动其他方面的规则对接。因此,这项工作要从强化推进南沙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入手,实现南沙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生活娱乐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升粤港澳居民和国际人才对南沙高质量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环境的可感知性、可获得性和获取便利性。

 
     标题导航
本报特邀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专家解读《南沙方案》~~~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6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7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8版:粤韵周刊
   第A10版:专题
   第A11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12版:香港回归25周年
   第A13版:要闻
   第A14版:经济
   第A15版:体育
   第A16版:视觉
   第A17版:广东
   第A18版:广东
   第A19版:文娱·闲情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打造有竞争力的社会体系是南沙发展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