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为此,广州日报独家视频连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郑永年畅谈他对《南沙方案》,对广州南沙发展未来的期待与看法,并对南沙将如何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郑永年看来,《南沙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案,强调“城市”的整体概念,而非仅仅是一个“功能区”的概念。他认为,南沙要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和世界级科教平台,同时也要实现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国际化,从而吸引高端国际化人才的聚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南沙样本”。
谈南沙新定位
南沙要秉承改革开放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广州日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基础上,国家出台《南沙方案》,为何要支持南沙打造这一重大战略性平台,其在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新角色?三大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平台如何实现1+1+1>3?
郑永年:《南沙方案》不仅仅是广州的利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南沙方案》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湾区”“港澳”和“世界”。要理解这三个词,必须放到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去。不久前,国家发布了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其实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所以,无论是横琴、前海,还是南沙,都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考虑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发展项目,不仅仅是广州的项目、广东的项目、大湾区的项目,而是国家的项目。根据国家部署,横琴主要对接澳门、前海主要对接香港,南沙既对接香港、也对接澳门,所以南沙要打造成大湾区建设的标杆,这与横琴、前海所承担的功能有所不同。
此外,“面向世界”这个关键词,正是强调了南沙的“国际性”。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的成长,本身就是在外循环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出口为导向的开放经济体。当前,面临世界地缘政治大变局,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全世界也都很关注。因此,南沙可以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点”。
我认为,南沙、横琴、前海的建设应该是“一体化”考虑的,以点带面,扩散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融合。这不仅仅是数量上1+1+1>3的概念,而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体现的是国家在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从国际规则的角度看,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第三次开放”。
广州日报: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过程中,广州南沙的优势是什么?
郑永年: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广州南沙的空间腹地大是一个优势,开发是要有规模效应的,所以这与空间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特点,在“点”上试验成功,再进行扩散。我想南沙也是这样,所以,具有足够的地理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南沙的优势不仅在于地理空间,横琴、前海、南沙这三个平台,最终的目标是融合,是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样看来,南沙要把港澳规则与内地规则相衔接融合,这比空间更重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南沙的任务非常重大,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南沙一定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谈南沙新亮点
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世界级科教平台
广州日报:税收政策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不少人看来这是《南沙方案》中的一个亮点,您怎么看?在您看来,《南沙方案》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郑永年:在我看来,税收政策是个可见的亮点,是我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面向世界、全面合作的切入点,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整个方案的最大亮点,最大的亮点是南沙方案的综合性、全方位,强调“城市”的整体概念,而非仅仅是一个“功能区”的概念,吸引高端国际化人才聚集到南沙,打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南沙样本”。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如今,从理念、思想,到政策以及具体落实,可以说已经基本成型,让融合发展有了可见的落地实现。我认为,应该以南沙为抓手,在大湾区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和世界级科教平台。
一是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在大力发展金融,广州则是华南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的所在地,新落户广州南沙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是我国首家混合所有制的交易所,虽然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仍未真正实现世界级的金融平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量的钱还是躺在银行里,还仅仅是“钱”,而没有形成“资本”,要把“钱”变成“资本”,就要依靠金融。所以我认为,可以以南沙等平台为牵引,推动香港、深圳、广州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金融平台。
二是打造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打造这样的平台至少需要三个条件,首先就是有科技创新、有技术,其次是要有风险投资,再次是要有把技术转化为产业的企业。从大湾区的视角看,广州有基础研究,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也在大力发展科创产业,但还是缺少真正的风险投资,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是非常互补的,共同打造世界级的科创与制造业大平台,畅通国际风投资本的进入渠道,服务壮大湾区的科创与制造产业。
三是打造世界级科教平台。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都非常重要。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教育资源丰富;香港目前有6所世界排名位列前500的大学,其中4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大。在我看来,单论大学的教育及科研水平,湾区内地城市短时间内仍无法超越香港,但广深制造业发达,培育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土壤。对于香港来说,香港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有目共睹,但是它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空间和企业,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整合资源,打造世界级的科教平台。
如果从建设这三大平台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南沙方案》。本身既有经济发展的部分,也有配套的教育、医疗等政策,不仅仅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日报:您谈到的“城市”概念可以如何理解?南沙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在南沙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将如何协同港澳,建设出既要有港澳人士熟悉,也要有广州特色,同时又具备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城市空间环境?
郑永年:《南沙方案》之所以是一个综合性方案,正是因为它特别强调“城市”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区”的概念。
在我看来,一些欧美国家在危机过后,为何技术还能升级?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已经形成“地域嵌入型的世界级经济平台”,优质的生产要素在这些平台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吸引大量资本、技术和人才。
因此,在南沙打造“三大平台”,其实就是要建设这样的“地域嵌入型的世界级经济平台”。当我们实现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之后,我们要看到,我们应该实现城市的整体升级。在一座城市里,产业、教育、人才等各方面其实是一个“共同体”。所以我认为,南沙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人的需求出发,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新型的世界级平台。
南沙要实现这样的大开放大发展,就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南沙的开放发展写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
谈南沙新任务
“全面合作”是“面向世界”的前提
湾区城市要形成合力走向世界
广州日报:《南沙方案》强调,南沙要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关键词分别是“面向世界”和“全面合作”,您如何理解?
郑永年:“面向世界”和“全面合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合作”是“面向世界”的前提。具体来看,全面合作也是分层次的。
首先,湾区内的各个城市要合作,内地九座城市要与港澳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走向世界。
其次,在全面合作中,我们非常强调规则对接,要实现全方位的规则对接,因此《南沙方案》涉及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合作、青年创业就业、宜居宜业宜游等方面。改革开放的成功秘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国际接轨,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通过自我改革实现与世界接轨。过去的开放中,我们的货物、商品“走出去”了。当我们走到现在,要实现“面向世界”,是时候实现规则的“走出去”。
分析具体条文看,《南沙方案》中提到的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个人所得税的问题,都是与世界对接的体现,也给企业与人才带来真正的“获得感”,这样才能让南沙真正实现与港澳的“全面合作”,为南沙“面向世界”提供足够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人才的竞争。如果只是资本来了、技术来了,但人才不来,可能就只是为了“套利”,利用这里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只有人才来了这才是真的来了。
所以,我们谈“面向世界”“全面合作”,必须有具体的、可见的、有获得感的政策支撑,才能真正地吸引资本、技术与人才,从而提升整体的竞争力。
广州日报:关于“面向世界”,您曾撰文建议,要加快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试验区,引领中国“第三次开放”。《南沙方案》中提出,要对标CPTPP、DEPA等自贸协定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在这一领域,南沙可以如何发力,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
郑永年:改革开放时,广东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是一句轻巧的话,而是当时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要顶住国内国际的巨大压力,摸着石头过河。如今,环境变化了,也是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压力之下,我们的开放更应该是主动开放,甚至是单边开放。
当前,中国同时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为此开展了积极准备。过去,我们在加入WTO时,为此系统性地修改了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国际接轨。CPTPP和DEPA实际上比WTO规则更开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南沙做起。这绝不是仅仅是一个姿态,而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上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南沙、横琴、前海的开放,正是中国“第三次开放”的重要抓手。所以,我希望南沙成为中国这一轮开放的一个亮点。
广州日报:从合作模式来看,要如何能够实现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您曾提出要将港澳规则应用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一体化的现实策略,能否具体谈谈?
郑永年: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无论是采取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的方式,还是建立由政府、行业协会商会、智库机构、专家学者等代表共同参与的发展咨询委员会,都需要南沙的进一步探索。
尤其是南沙已经建立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这样的交流合作机制,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聚集在一起,其实也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也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政府要搭台,但企业才是主体。
广州日报:《南沙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明确推进粤港澳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化体系初步构建。您认为南沙将如何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立足湾区、携手港澳,实现新突破?
郑永年:在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方面,我认为同样首先要遵循“全面合作”的原则。例如,欧盟的强大是建立在劳动分工之上,而非恶性竞争。从我们中国内部来说,长三角地区也建设了很好的劳动分工协作体系。因此,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借鉴的。再延伸一点谈,不仅是科技创新产业,在各产业都是如此,劳动分工的目标就是大家“把饼做大”,因此不能简单重复,而要科学分工。以南沙具有优势的港口物流经济来看,现在我们有了广州港、深圳港,湾区的港口越来越多,这是分工合作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不能形成行业的恶性竞争,应该形成合力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最需要的是国际化人才。而对于科技产业来说,人才不仅仅是人才的概念,更是思想的概念。物体的融合,也许只是做大一点的“物理反应”,而不同背景的人才带来不同的思想、理念相互碰撞,则会产生化学反应。这也是《南沙方案》中“面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再次,无论是产业还是人才,前提都是规则的对接。所以我提出,将港澳规则应用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香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一体化。这是因为港澳的规则其实已经是国际上所接受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教育体系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等。
南沙的任务非常重大,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南沙一定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
《南沙方案》不仅是广州的利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南沙方案》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湾区”“港澳”和“世界”。
我认为,南沙、横琴、前海的建设应该是“一体化”考虑的,以点带面,扩散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助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融合。
当我们实现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之后,我们要看到,我们应该实现城市的整体升级。在一座城市里,产业、教育、人才等各方面其实是一个“共同体”。所以我认为,南沙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人的需求出发,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新型的世界级平台。
《南沙方案》中提到的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个人所得税的问题,都是与世界对接的体现,也给企业与人才带来真正的“获得感”,这样才能让南沙真正实现与港澳的“全面合作”,为南沙“面向世界”提供足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