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申卉、徐雯雯
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粤港澳大湾区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经脉通畅方能活力澎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之下的大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如何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
唯有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唯有不断深化规则衔接。从创建内地首个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如今已从南沙走向全国,到随着被业内赞为“力度最大”的广州南沙QFLP试点项目正式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迎来新格局……南沙,积极寻求两种制度规则下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向纵深前进。
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向南沙赋予“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的新使命,站在全球视野上的南沙,将联动港澳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从规则的跟随者到规则的制定者,向世界书写“南沙方案”。
交通骨架跨江海,“规则经脉”更通畅
翻开南沙庆盛枢纽区块的规划图,5条轨道交通、3条高快速路,一座多轨交汇、通达四方的未来之城跃然纸上。
向东走,乘坐广深港高铁,最快可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朝南望,广珠澳高铁开通后,庆盛将成为唯一同时可以直通香港和澳门的高铁枢纽。“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与基础设施“硬联通” 齐头并进的,是规则机制的“软联通”。南沙清楚地认识到,打破三地间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玻璃门”,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在庆盛枢纽的蓝图中,不仅有跨江达海的交通骨架,还有打通规则机制“任督二脉”的制度创新。
2020年1月,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TOD项目)成为广州引入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首个试点工程,明确业主单位可选聘经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的香港工程建筑领域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并试行“分段报批”、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等“香港模式”。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达文正是该项目聘请的香港建筑师。“‘香港模式’有两个关键词——高效率和高质量。”吕达文表示,以往在内地做工程,所有施工图要“一口气”完成才能开工,时间窗口短、优化变更难;在“香港模式”中,施工图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分阶段完成,边施工边设计。
“香港模式”的另一点是发挥香港建筑师“一条龙”工程服务的特长。“与国际模式接轨,香港建筑师除了负责设计,也跟进项目管理、工程监督甚至招标。通过从设计到执行的全过程参与,实现全过程的品质把控。”吕达文介绍。记者了解到,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计划从2023年起分阶段竣工交付,目前处于地下室施工阶段。
从早年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现建筑师资格互认,到2021年开展“备案试点”,使得香港工程建设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填表登记、提供香港执业证明备案后,就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业执业……更多的机制创新、更少的边界壁垒,让越来越多香港建筑师得以在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带来国际和中国香港的先进经验。
《南沙方案》强调,加快建立南沙枢纽与香港的直接交通联系,进一步优化南沙客运港航班和广深港高铁庆盛站等经停班次,推进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吕达文相信,随着庆盛枢纽旁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港式国际化社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工作生活配套项目建设推进,香港建筑师乃至更多香港同胞将乐于定居南沙、筑梦湾区。
金融新政落南沙,外资有了“快乐飞”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一个地方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南沙的发展腾飞,正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鲜活案例。
“仅仅七八年前,南沙的金融还是一张白纸,金融业增加值在2015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南沙方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2021年南沙金融业增加值已达171.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上升到8.05%,累计落户的金融企业飞速增长到6650家左右,七年内增长54倍,金融业纳税额在2016到2021年年均增长率将近60%。
南沙金融业飞速发展背后,是一项项顶层设计的落地:南沙“金改15条”、《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金融支持的专项文件正源源不断释放经济发展“引力波”。
在多个国家级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南沙承担着为国家“更开放更安全”外汇管理机制探路先行的重要使命。今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等四个地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试点政策涵盖9项资本项目改革措施、4项经常项目便利化措施。
截至5月,南沙已有多项试点措施顺利落地实施,金融机构累计办理试点业务1224笔,累计交易金额18.25亿美元。目前,已取得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资格的银行机构共8家,认定优质企业共37家。
5月12日,作为资本项目改革措施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一项,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正式落地实施。在广州南沙实施的QFLP试点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形式、落地限制,将积极引入境外资本重点投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
这项业内赞为“力度最大”的QFLP试点到底厉害在哪里?据专业人士比喻,“以前境外资金在国内投资就像买了一张普通机票,乘客和目的地都是确定的,买到哪里的机票,资金就投向哪里。而现在QFLP试点就像买了一张‘快乐飞’机票,乘客未来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目的地和出行时间。对于境外投资人而言,现阶段只确定投资资金管理者,具体投资人名单及投资项目细节可后续细化补充。”
正如“快乐飞”可以让乘客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凭机票飞抵自己想去的地方。QFLP试点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也具有类似的便捷性。广州花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获批QFLP试点的两家基金管理人之一,CEO童红梅告诉记者,凭借QFLP政策,境外资金投入时的手续大大减少,转由管理人来负责。“QFLP是对我们资金管理人资格的肯定和约束,由管理人来负责海外资金合法合规的运营,通过产品把海外的资金引向南沙的实体经济及科技企业。”
“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恰逢其时!”作为广州睿资创投合伙人,“85后”香港青年林诺谦告诉记者,公司正在申请QFLP额度,获批后将立刻着手在一级市场投资一个公司长期看好的新能源车项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政策的实施,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扩展新渠道、注入新活力。”
粤港合作新机制,“最强大脑”聚南沙
2021年4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倡导下,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委会”)在南沙创享湾成立。咨委会以广州南沙为工作基地,由内地和香港委员组成,采取接近香港行之有效的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聘任来自内地和香港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人士,共同形成符合港澳实际需要,有前瞻性、全局性和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经过1年多的发展,咨委会已组成横跨商贸、科技、数据、土地规划、政策研究、青年创业就业、金融合作等14个专项工作小组。
“这样的合作机制将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聚集在一起,其实也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员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学院院长,同时也是咨委会内地委员之一的郑永年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商会、智库机构、专家学者等代表共同参与的发展咨询委员的创新合作模式,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则。
如今,咨委会服务中心展厅和办公室都坐落于创享湾。“咨委会可以说是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最强大脑’。成立后,也推动香港与南沙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咨委会香港工作站主任廖霭仪说。她告诉记者,咨委会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是参考香港风格定制的,务求进入该楼层,就能感受到熟悉的香港办公室氛围。服务中心既能面向社会、面向委员和会员机构提供多元的活动场地,也为委员及会员机构提供不对外公开的办公区域。
在咨委会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闪亮的名字: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中国银行(香港)原副总裁岳毅,香港交易所集团原行政总裁李小加,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员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郑永年……其中,来自香港的“90后”青年、Timetable创始人兼行政总裁吴嘉惠作为咨委会港方委员之一同样位列其间。他笑言:“在这些内地和港方的委员中,我几乎是里面最年轻的,其他人都是前辈级的‘大咖’。”
作为咨委会青年创业就业专项工作组的牵头人,吴嘉惠坦言,他既是香港青年,又在广州创业,所以特别能体会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的“痛点”和“难点”。他说,无论是作为创新创业基地Timetable的创始人,或是咨委会青年创业就业专项工作组的牵头人,他们的使命愿景就是希望更多优秀的港澳创业者能够参与大湾区建设。“我们还设立了具体的指标目标,希望到2025年,推动创建100家具规模的港澳台侨初创企业。”
法治衔接“深水区”,仲裁“破题”领全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将“一国两制三法域” 从“制度之异”化为“制度之利”?南沙从商事仲裁率先“破题”。 相对于诉讼,仲裁程序私密性较强、自主程度较高,既灵活又节约时间成本,并且仲裁文书有国际公约保障而具有普遍执行力,非常适合处理商业活动尤其是国际商事活动中出现的纠纷。
早在2012年南沙新区建设之初,广州仲裁委、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便联手港澳仲裁机构,共建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中心业务总监姚震乾坦言,长期以来在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商贸的过程中,存在商事仲裁“三个90%”现象,即90%商贸合同优先选择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机制,其中90%选择非内地仲裁机构,最后约有90%的中国企业在仲裁中败诉。
仲裁没有地域限制,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南沙仲裁”品牌、擦亮“中国仲裁”名片?“要友好、专业,公信力才能口口相传。”姚震乾认为。仲裁友好即推出更多对当事人友好的机制,为此,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率先实现当事人自主选择港澳和内地三种模式进行商事仲裁,同时敏锐地把握发展趋势,开拓远程庭审技术,率先试水全球第一个跨国远程庭审,继而发布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广州标准”。
2020年4月,南沙国际仲裁中心首次实现“一案四地”商事仲裁院城庭审,三位仲裁员、两方当事人分处粤、港、澳、豫四地,通过广仲“云仲裁”平台连线庭审。这宗争议金额超过13亿元的企业拆解纠纷案件成功达成和解,从组庭到结案只用了13天。2021年5月,同样借助“云仲裁平台”,一宗涉及粤、港、澳、豫10个当事人,标的额超过24亿元的企业拆借合同纠纷案仅用24天促成调解,再次见证“广州仲裁速度”。
在《南沙方案》中,如果说“立足湾区”是南沙发展的基础、“协同港澳”是南沙建设的路径,“面向世界”则是粤港澳共同的目标取向。截至今年5月,诞生在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的“广州标准”已获得境内150家和境外42家仲裁机构合作推广,国际公信力大幅提升,助力广州成为全球互联网仲裁首选地。
从实现全球首例跨国远程仲裁庭审,到发布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广州标准”,从全国首创“四个共享”仲裁协作机制,到打造踏出湾区放眼世界的“3+N”仲裁庭审模式……10年来,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三法域”的独特优势,努力让南沙成为探索不同法律规则之间衔接的全球先行地。
湾区之心向世界,伶仃洋已不“伶仃”。
从标准的追随者到规则的倡导者,从“湾区”的南沙到“世界”的南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沙将胸怀国际视野不断探寻“最大公约数”,以规则衔接深化合作,向着海阔天空的未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