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湾顶明珠,其命维新。
12年前,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拉开了热火朝天大建设的序幕;
6年前,获批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前行探索;
4年前,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打造中新两国创新合作新标杆;
2年前,其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进入开发建设2.0阶段。
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故事,有日新月异之新,更有中新合作之新。2022年6月26日,在知识城奠基建设12周年活动上,中新智慧园正式开园,别样的新事透露着未来发展新变化。
文/何瑞琪、饶凤珍、陈建龙、郑嘉俊
新上加新
中新智慧园见证知识城12年变化
奠基12年之际,中新智慧园的开园别具意味,其充分展示中新双方在知识城的合作成果以及入驻企业的科创亮点项目,展现知识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蓬勃活力。
以此为开端,讲述知识城的新故事,多了一种沉淀后的突破。
走进新开园的中新智慧园,12栋办公小楼坐落在天然生态坡地上,绿植环绕疏密有致,清新感扑面而来。这里有产业空间、有生活配套,沿着风雨连廊一路慢行,不经意间能发现户外桌椅,随时可以与同事碰撞灵感。
这和2016年建成的知识城腾飞科技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是新加坡凯德集团与中方政府合作引进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就打破了传统园区的格局,大胆地在产业园里建起住宅项目,目标非常明晰,有产有城有生活,人才能留得住。
“如果说腾飞科技园是1.0版,中新智慧园就是2.0版,它也是知识城建设12周年来走过从0到1,从1到多发展阶段的标志。”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事务办副主任徐晖说。
如今,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知识城合资公司”)已具备自主开发并独立运营能力,打造的首个旗舰产业园项目——中新智慧园,进一步借鉴新加坡纬壹科技园建设运营经验,使园区成为智慧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协同的发展平台。
“多年来,知识城合资公司在‘政府引导、企业先行、市场运作’的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中新合作的桥梁作用,链接双方政企资源,在多层次、宽领域 、深融合的共赢格局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站在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的新起点上,除了继续推动中新合作实践平台建设,我们也在积极拓展综合城市开发和运营能力。”知识城合资公司总裁陈长新在致辞中表示。
从奠基到开园历时3年,中新智慧园已引入多个海内外产业化项目,开园当天,迎来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金融科技等领域18家优秀企业入驻。近期拟将与默克公司共建技术应用联合研发中心,“中新创新合作名片”越发闪亮。
此次入驻园区的恩士迅是一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在新加坡开设了40年,进入中国市场也超过20年,去年决定通过中新合作项目在知识城搭建恩士迅大湾区金融科技交付中心项目。
“我们一直沿着中新合作项目走,从苏州工业园到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信心十分坚定,我们看到大湾区以及黄埔区金融科技方面的蓬勃发展。目前已有一个非常大的新加坡金融区进入到我们的交付中心,未来我们会继续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金融机构进入。”恩士迅(中国)总裁李珊说。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知识城国际科技中心(简称“STC展厅”)已落户全球首个诺奖得主主题肖像馆,未来计划举办全球顶尖科学奖得主高峰论坛、沙龙及交流等活动。
陈长新表示,自2018年,合资公司自主开发项目全面发力,包括中新智慧园、广州新侨学校、知识塔、龙狮住宅等项目相继动工建设并投入运营,未来将逐步形成中新合作平台建设与新型城市开发运营双轮驱动的协同发展模式。
面向世界
架起国际合作新桥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重任。面向世界、面向前沿、面向未来,开放、创新堪称知识城与生俱来的基因。
处处呈现的中新合作元素,串起了知识城12年时光。其不仅仅是硬件建设的合作,更对新加坡“软件”方面进行有效借鉴与吸收,在城市规划、生态融合、知识经济、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逐步露出一座日趋成熟的未来城市的峥嵘。
在距中新智慧园不远的“环九龙湖总部经济带”,中新合作标杆项目知识塔正在拔地而起,其设计高度达330 米,将成为中新双方共同推动知识城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知识产权、人才交流与培训、招商引资等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知识塔还将引入新加坡能源集团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建成一个可比拟新加坡滨海湾的能源高效运用示范性项目,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当前,2平方公里的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新合作二期)全面启动建设,不断吸引着中国和海外资本的关注。随着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落地以及中乌(黄埔)国际创新研究院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的运作,知识城将成为中国打开“开放大门”上,一个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面向高端
“三集群两高地”成竞争“基本盘”
大国博弈,科技先行。城市竞争,高新产业为先。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从旧金山湾区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长三角,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布局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全面逐鹿前沿赛道。
在这场高端赛道的竞逐战中,大湾区走在前列,而知识城又是大湾区重要的创新载体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在广州以“人”字顶点交汇,顶部这颗熠熠生辉的“湾顶明珠”就是知识城。无论是在两条科创走廊中,还是在广州科技创新轴中,知识城都是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将“知识经济”传向湾区各个角落。
成立12年来,知识城以知识经济为本色,立足于广州发展实际,形成了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而作为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知识城借助一系列高新产业和体制机制创新,又打造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纳米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两大高地。
“三集群两高地”,已经成为知识城的产业创新底色。自2010年奠基至今,知识城累计注册市场主体2.4万家,注册资本近4815亿元。12年过去,知识城从一片火热工地,蜕变成为首屈一指的高新产业沃土。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产业集聚、资本涌入和人才汇流。12年来,知识城不断汇聚大院大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推动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二期等科创平台投入使用。这些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和先进产业集群,将成为知识城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面向未来
232平方公里“大知识城”呼之欲出
在12岁生日到来之前,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经悄然完成了扩容。
去年底,《中新广州知识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继新龙镇全面纳入知识城版图之后,长岭居也被纳入其中。短短几年时间,借助几次扩张,知识城规划面积从此前的123平方公里,增至178平方公里,再进一步扩容到232平方公里。而在2010年知识城创立伊始,起步区规划面积只有8.08平方公里。
做大物理空间的背后,是知识城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也不乏通过知识城带动其他板块,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深远考虑。未来,从北向南,从知识城到科学城再到黄埔港、生物岛,黄埔区四大片区将会连成一片,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把创新资源“攥指成拳”。
面向未来,在“十四五”规划中,知识城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而2020年分别是250亿元、118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知识城经济及工业将实现倍数级的增长。
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是知识城高新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的耕耘期,“十四五”时期则是高新产业释放蓬勃增长能量的收获期。
根据规划,到2025年,知识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超过500亿元、500亿元和100亿元。
中国古语中,12年为一纪,意味着阶段圆满,也意味着即将开启新征程。一纪峥嵘,知识城不断求索、成长和蜕变,12年的经验与成果,将引领知识城迈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