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生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近日,广报求学“招考在线”“高考智囊团”之高考咨询会,邀请了来自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招生办主任,为大家送上志愿填报的“秘笈”。咨询会上,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荐志强为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提出了诸多实用的技巧。他提醒考生,在使用“冲稳保”策略时,院校之间的梯度要“平滑”,院校专业组内部的专业也要冷热搭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实习生郑涵 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建议1:
参考往年录取平均分对应位次
荐志强说,在报考前,考生一定要了解院校信息,仔细查看招生章程以及近几年招生录取分数情况,看清楚所报院校的要求,了解高校招生政策。
在参考往年录取数据时,不要单纯参考院校往年的录取最低线。因为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在录取时实行“分数优先”原则。假如参考最低分,很可能落选;参考高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所对应的位次会比较保险。
建议2:
在院校专业组内服从调剂
荐志强介绍,广东实行平行志愿,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即所有考生排一个队列,高分者优先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志愿顺序,投档到相应院校专业组。“这是对考生最友好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和家长只要根据分数和排名,把最想去的学校、专业按顺序填报好即可。”
不过,在报考志愿前,考生一定要搞清楚“院校专业组”是什么意思。荐志强解释说,大学把高考选考科目相同的专业设置成不同的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里又包含了几个专业。“简单理解,即某些相近学科或者专业,同时在高中的选考科目又相同的专业的集合,称为一个院校专业组。”
荐志强说,一所高校可以设置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都有一个“最低分”。如果在某一个院校专业组里服从调剂,意味着他在该专业组里的专业间接受调剂,调剂不会跨院校专业组进行,因此建议在每一个院校专业组都服从调剂,以提高进校的可能性。
建议3:
梯级之间要“平滑”过渡
都说填志愿要“冲稳保”,可是到底要怎么做呢?荐志强提醒考生,报的院校切忌“扁平”,院校之间要有梯度,避免因各个学校差距没拉开而造成滑档。
“也就是说,每个志愿顺序所填报的几所学校,一定要拉开院校之间的志愿梯度。”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第一志愿填报了清华,第二志愿就不要填报北大了,可以填报其他大学。
冲、稳、保的比例如何选择呢?荐志强给出了一个比例——即在平行志愿条件下,建议冲占2/5、稳占2/5、保占1/5,或者根据分数调整比例。“总体上来说,冲就是踮一踮脚能够得到,稳就是基本符合分数要求,保就是一定要兜住底,千万不要掉到下一级学校。”
不仅院校之间要有梯度,在院校专业组内的专业志愿上,冷热搭配也要适度。“即使是同一院校不同的专业也要区分高低,不能全报热门或高分专业,要保持专业志愿间有3分~5分的差距,同时建议勾选 ‘服从调剂’。”
荐志强提醒说,志愿填报上有一个“大忌”,就是把每一分都用尽。“不能说往年某专业最低分和我的一样,我也能进得来。这是非常危险的,大概率要失败。要给志愿留一点余地,以免造成 ‘滑档’——也就是考生没有达到该批次志愿学校的投档线,在整个批次志愿都无法投档,只能在下一个批次投档。”
建议4:
报考要着眼未来发展
有种说法是,成绩好的考生,可以优先报考名校,不用太纠结专业;成绩相对普通的考生,在报考时,就要优先考虑专业。对于这种说法前半段,荐志强表示认可:“只要能上清华、北大,不问专业,能去尽去”。
对于后半段,荐志强说,这种说法带有很强烈的就业导向,具体到每个孩子,还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优化。“比如,孩子以后究竟是想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是想本科读完就出来工作?抑或是想保留各种可能性,到时再根据发展情况来做抉择?”荐志强说,假如分数不是绝对地高,他会建议考生读一所实力、名声、专业等都还可以的学校,以后有机会再去读研究生。
如果将来想要读研读博,最好选择有博士培养能力的学校和专业,给自己未来选择留下余地。
如果是要考虑今后的工作,荐志强则建议考生把“地域+大学”的选项放在首位。“如果考生想以后到粤港澳大湾区来发展,与其以后工作再来,不如现在读书就来。”荐志强举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像中大这样的名校,非常适合考生报考。
提醒1: 部分专业对身体条件有要求
填报志愿时,有些专业会对身体条件有要求。荐志强提醒考生,一定要看清楚,身体条件符合才能填报。
他建议考生,一定要仔细研究招生专业目录,如果学科专业对身体有严格要求的,不符合的考生一定要避开。
荐志强以中山大学为例说,医科、生物、化学学科,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因为学这些专业需要经常做实验。“如果试管是粉色、红色还是蓝色的都不知道,读这个专业就确实不合适了。”
但是他说,中山大学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很多,对考生身体条件的限制,只在几个学科有,因此考生不用太担心。
荐志强说,如果担心体检时有一些特殊情况难以辨别,最好服从调剂。
据悉,中山大学今年实行进档不退档,只要服从调剂,都会录取。”
提醒2:
复读过程考验人
高考录取结束后,可能会有极少数学生没拿到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时候,就面临着“是复读还是读大学”的选择。
对此,荐志强说,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是多元的,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复杂,比如现在的分数、以后的成长性、孩子的脾气个性、对现有已录取学校的接受程度等等。
“我认为复读是个很考验人的过程。有的复读生有好结果,也有复读生没有完美的结局。如果非要归结为一句话的话,建议去读大学,在大学里拿出高三的努力程度来读大一。”他说,相信通过孩子在大学里的努力,将来同样能获得较好的结果,比如读硕士、博士,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