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D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东莞20年:GDP从千亿元到万亿元

迎来“双万”新起点 奔向幸福新征程

近年来,东莞轨道交通发展迅速。
二十年的时间,东莞城市面貌大变样。
东莞大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优质公办学位大幅增加。
这几年,东莞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从21世纪初的“五年见新城”,到努力打造现代化高品质都市;从2002年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2021年GDP超过万亿元……曾经以“世界工厂”闻名全球的东莞,如今拥有了更多“高大上”的城市标签。

  今年,东莞连续第6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名单。

  从2002年到2022年的二十年,正是东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二十年,也是东莞不断创造奇迹的风华岁月。东莞的成长与蜕变,值得被看见。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未来的东莞,一定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神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谢英君、李直建、汪万里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石忠情

  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2002年,东莞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186.94亿元;2021年,东莞GDP达到10855.3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年时间,东莞GDP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经济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东莞制造业的印象。2001年,东莞提出了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战略目标。20年时光荏苒,“国际制造名城”已经成为东莞的重要标签: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每10台口罩机,也有6台是东莞造。

  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尽管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和疫情冲击,东莞仍然成功进入“双万”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是我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其中,东莞工业经济有两大“突破”十分亮眼。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首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0.2%,继2013年和2017年之后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二是工业投资首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5.3%。

  二十年来,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如今的东莞,已经构建了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由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19家超百亿企业、3家千亿企业等组成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2022年的东莞,有一组数据让东莞人十分骄傲:在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东莞就拥有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近万亿元级规模;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相当于每7个东莞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3.54%,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这一切的背后,与东莞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前不久,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消息称,在广州、汕头、东莞部署开展的广东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中,东莞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全国标杆城市,8个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形成一批改革经验成果。数据显示,东莞各类市场主体连续8年保持10万户以上的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身上的荷包鼓了,幸福!

  从2002年至2022年,东莞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上的荷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26元,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同时,2021年末东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成为全国第4个存款规模突破两万亿元的地级市,同比增长11.4%,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55.09亿元,增长9.4%。

  从消费来看,2002年末,东莞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拥有家用汽车24辆;2021年,东莞汽车保有量达363.90万辆,平均下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了汽车。

  除了大件商品外,东莞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变化上。2005年,在相关调查中,人们的高档消费是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空调器等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2021年,东莞人消费提档升级,则体现在了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的增长上面。

  出行更加便利了,幸福!

  幸福感不只源于收入增加,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早品东莞荔枝,午尝赣州脐橙,都是当晨枝头果,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而今在东莞南站是一趟高铁2小时旅程的事。

  朝看松湖晓月,晚观西湖烟雨,天天往返东莞惠州有何难?有莞惠城轨呢。

  一个月前,东莞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满六周年。如今,从城区无论去东莞火车站还是虎门高铁站,自驾已成遥远的回忆,坐地铁才是首选。

  还有,狮子洋通道的规划顺利推进,往来东莞和广州南沙,新一座大桥可期。而莞番高速三期工程也在扎实推进中。

  上个月的27日,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迎来6岁“生日”。6年来,安全迎客2.48亿人次,零事故。

  遥想2016年地铁开通前,东莞城区、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犹如3座“孤岛”,彼此往来靠公交车、的士或自驾,转乘费时费力。东莞地铁2号线开通后就是一趟车的事,两个火车站均有地铁站口,下了地铁上高铁。

  至于地铁暂未覆盖的镇街,则有2017年全线开通的莞惠城轨提供便利出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东莞最东部的谢岗镇,从南城去谢岗镇中心区,开车一般走莞深高速转潮莞高速,全程约53.2公里,需要53分钟,油费在33元以上。坐莞惠城轨出行,从南城的西平西站去谢岗的银瓶站,耗时44分钟,票价是30元,比开车更快,花费更少。

  东莞轨道交通“新秀”是去年12月10日开通的赣深高铁东莞南站。按照昨日的12306数据显示,从东莞南站到赣州西站,全程为1小时53分。东莞南站还预留了地铁口,通往哪里?据现有公开资料显示,这里接入的是东莞地铁1号线支线和深圳22号线,往东可去广州黄埔客运港,往南可去深圳福保南站。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6月22日,广东省发改委批复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东莞市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工程,标志着该线路已完成全部立项程序。东莞市轨道公司昨日表示,力争今年第三季度动工。

  根据省发改委的批复,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工程北起虎门火车站(不含),南至交椅湾站,线路全长17.3公里,其中地下段16.85公里,高架段0.25公里,过渡段0.20公里。该线设虎门北站、虎门大道站、虎门金捷路站、虎门光明路站、滨海湾站、青创城站、港澳码头站、交椅湾西站、交椅湾站等9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

  再来看看公路的好消息。往返东莞和南沙的狮子洋通道项目引线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日前举办,审查通过了项目引线工程中的路线方案、上下层转换总体方案以及互通立交方案。项目建成后将提供一条新的东西向过江大通道,增强南沙、中山、顺德、江门与东莞、惠州、深圳的交通联系。

  未来,狮子洋通道将极大缓解现有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的交通压力。根据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的《狮子洋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下称《报告》)透露,“至营运远期,最大路段交通量达15万标准小客车每天。”《报告》提及,项目的重大工程节点——狮子洋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双层悬索桥,具有“超大跨径、超重荷载、超宽桥面”的特点。另据东莞市交通运输部门表示,作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采用主跨2180米双层钢桁悬索桥的方案“一跨过江”,江中心不会再建有桥墩,将创造“主跨跨径、车道数量、主塔塔高、锚碇基础、主缆规模”五项世界第一。

  这还没完。今年5月23日,中铁大桥局莞番高速8A标项目全线首片预制箱梁架设顺利完成,预示着莞番高速三期工程扎实推进。本次架设的是莞番高速西引桥右幅“185-6#预制梁”,是继莞番高速8A标进行钢箱梁架设后,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又一关键性突破。中铁大桥局施工建设的莞番高速第8A合同段,主要经东莞市常平、东坑、横沥三镇,为莞番高速与环莞快速三期共线双层桥段,路线全长3933米,工期22个月。莞番高速项目西连南沙大桥工程,是东莞中部贯穿东西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主干线,建成后将与南沙大桥、河惠莞高速一起构建起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一条重要的横向通道。

  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幸福!

  幸福感当然少不了对子女教育的期待和满足。

  这几天,姜女士的心情非常愉悦,因为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姜女士是四川成都人,在东莞生活已经十余年了。今年秋季,姜女士的儿子即将小升初。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户口还没有迁入东莞,小孩要上公办学校只能依靠积分入学。

  “小区门口就是公办小学,孩子上学非常方便,马路都不用过。最开始我很担心我们的积分不够,前几天看到积分排名后,觉得应该没问题了。”姜女士表示,今年全市增加了不少积分入学的学位,这让她对孩子上学问题的焦虑减少了很多。

  今年,除了姜女士的儿子之外,还有更多非莞籍的孩子通过积分入学享受公办义务教育。来自东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全市共为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29.4万个,同比去年增加15.3万个学位,增幅接近108%。其中,小学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22.2万个,同比去年增加12.2万个,增幅约121.4%;初中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7.2万个,同比去年增加3.1万个,增幅接近75%。

  时间回到二十年前,当时东莞共有在校小学生34.28万人、在校初中生10.3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24万人,而截至今年2月,东莞的在校小学生人数已经超过84.85万人、在校初中生人数超过27.60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超过10.72万人。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91所,今年已增至258所。

  东莞有底气大幅度增加积分入学学位,这要得益于近年来公办教育扩容提质工作的大力推进。

  2020年,东莞打响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 推动新建改扩建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增加学位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5.88万个。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东莞要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至2025年,力争全部完成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的建设项目,公办学位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办学位需求。

  2021年,东莞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超6万个,再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22年,将确保完成73所中小学幼儿园、7.45万个公办学位建设任务,并做好经费保障,稳妥推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

  这二十年来,东莞市的高等教育同样飞速发展。2002年,东莞市唯一的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在当年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面向全省招生,松山湖校区也于当年底开工建设。同年,广东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前身)开始在松山湖创办东莞校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东莞市内的高校数量很快就会超过10所。如今,东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跨越。

  根据《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东莞着力打造品质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至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现代化强市。

  健康福祉显著增强,幸福!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身体健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样的幸福不可缺少。

  回望过去20年,东莞卫生健康事业的变化巨大。2021年11月30日卸下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重任,转到东莞市人大履职的叶向阳,在东莞卫生健康系统服务31年,他见证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亲历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壮大。

  1990年8月20日,23岁的叶向阳大学毕业,来到东莞莞城阮涌路36号的市卫生防疫站,成为“八大员”:材料员、电脑员、信息员、统计员、收发员……2015年10月,叶向阳升任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机构改革后,又成为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整整6年,他每一天心里想的、手头做的,全部的精力都为了把东莞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好、发展好、建设好。那6年,东莞卫生健康系统变化更快。凝聚力量、深化改革、锻造队伍、提升水平、涵养文化、纯正风气、赢得尊崇、创造辉煌——简短的32个字背后是说不完的成绩。

  东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立民、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叶国华说,这些年,基本解决东莞人“看病难”“看病贵”后,东莞卫生健康系统着力盼望解决的是让东莞人“看好病”,病有良医。东莞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钟柏茂说,儿童医院在短短数年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东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正是东莞卫生健康发展的体现。南城医院院长王三贵则表示,“这些年东莞公立医院的改革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史无前例。”

  如今,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的带领下,东莞卫生健康服务顶天立地蓝图初步绘就,体制机制改革整体完善,拴心留人环境已然形成,行业地位形象全面提升。

  2019年1月,东莞市医疗保障局正式组建成立。近年来,东莞医保以实实在在的“付出度”,不断刷新着群众的“满意度”,一项项、一件件改革成果让病有所医的“答卷”更暖心,为东莞高水平民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在2021年,东莞实施全省统一的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三大目录”,建立国家谈判药“双通道”管理机制,群众购药种类及渠道进一步拓宽。实施新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保障病种从38个增加到63个。另外,五批218种药品和四批6种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落地东莞后,2021年全年为患者减负11.68亿元。通过持续落实阶段性降费政策,2021年共为企业减负28.71亿元。全市1.12万名困难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总救助超过19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2099.72万元。

  医药降价一小步,百姓健康一大步。随着集采药品、耗材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东莞人用上了质优价宜的药品与耗材,大大提高高质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群众病有所医的获得感更强了。

 
     标题导航
东莞20年:GDP从千亿元到万亿元~~~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7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体育·文化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1版:20 风华
   第D2版:20 风华·前行
   第D3版:20 风华·前行
   第D4版:20 风华·见证
   第D5版:20 风华·蝶变
   第D6版:20 风华·蝶变
   第D7版:20 风华·蝶变
   第D8版:20 风华·蝶变
   第D9版:20 风华·蝶变
   第D10版:20 风华·蝶变
   第D11版:20 风华·蝶变
   第D12版:20 风华·蝶变
   第D13版:20 风华·蝶变
   第D14版:20 风华·蝶变
   第D15版:20 风华·蝶变
   第D16版:20 风华·蝶变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说政事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迎来“双万”新起点 奔向幸福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