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针对学生“打卡”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现实中,学生的部分教育活动确实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比如,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等,确实需要家长督促孩子去完成;但学校不能过多地将这些任务交给家长,而应该在事先进行合理的论证,哪些“打卡”是家长必须要去参与的,哪些则应该是学校来承担的。
熊丙奇表示:“之前,有的学校出现了要求家长去监督、批改孩子作业的情况,最终教育部明确不能让家长去批改孩子作业;同理,如果是那些不能给家长布置的打卡任务就一定要避免。打卡之前,学校要率先论证家长参与的必要性,如果有了这样的事先论证,那打卡任务可以取消很多。”
熊丙奇认为,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目前“打卡”逐渐侧重于学生的体育、劳动、公益、社会实践等方面,那这些教育到底该谁来做?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像有的学校叫孩子回家学煮菜、种菜、养鱼,这实际是把劳动教育任务转嫁给了家长,学生和家长在家养花浇水,事事都要记录、上传,家长必然烦不胜烦;若学校要学生养鱼,则必然要买鱼缸、鱼苗、饲料等,这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学校开这样的课程,本身就应该要论证,应该提供场地和材料,而不是全部推给家长。”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刘磊明则认为,“打卡”是手段,目的是服务幼儿园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其优点是“留痕”,有助于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有些打卡其实和以前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一样,起到督促家长和孩子完成必要学习活动的目标。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流于形式的打卡。像事无巨细,机械、变相要求家长和学生打卡的,不免让人感到负担。” 刘磊明表示,教育工作者宜客观理性使用“打卡”“拍照”等技术手段,要在辨别学习活动合理性、重要性基础上谨慎使用。
他认为,当前社会上不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不会做饭也不会整理和收纳。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新课标把“整理和收纳”“家庭清洁”等纳入学段目标,像这些日常生活劳动一开始让家长协助“打卡”是必要的,等到孩子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了。“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进一步发挥主阵地作用,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各科教学任务。
刘磊明表示,“打卡”如果针对的是科学必要的学习活动,只要能达成共识,谁都会抢着做。在他看来,“打卡”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以后自然还会有替代“打卡”的新手段。但回到根本上,家长和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本体价值,提高对体育、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兴趣。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周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