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老旧社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容貌品质社区提升,社区容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如何挖掘社区的文化禀赋,构建独特的社区文化,让社区内外兼修,成了不少老社区改造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广州绢麻纺织厂旧址上建起的绢麻社区,有一座“绢麻社区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均来自社区里老绢麻厂职工们多年的收藏,搪瓷杯、毛巾被、充满岁月痕迹的荣誉证书……关于绢麻纺织厂的点点滴滴,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已经拆除的广州绢麻纺织厂。这座博物馆的建设,让社区里的老工友唤起了青春岁月的记忆,也构成了这座老厂社区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为凝聚社区居民的平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通讯员成广聚、陈晓莲、屈锦铂(署名除外)
从旧厂址到老社区
广州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在城市发展变迁中,不少曾经辉煌的工厂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些工业记忆还是时常唤起老广州人的记忆。
员村二横路南端,就是广州绢麻纺织厂原址所在地。广州绢麻纺织厂原名广州苎麻纺织厂,筹建于1956年,它曾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苎麻纺织厂、全国第一批直接对外贸易的工厂。最高峰时,有5000多名员工,出产的绢丝、绢绸、苎麻纱等产品,深受广东和国内外客商喜爱,是广州轻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城市变迁和工业改制,曾经的郊区员村成了市中心,辉煌一时的广州绢麻纺织厂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旧厂区被拆除,一部分作为政府储备用地收储,一部分改建成了现在的绢麻社区。
已经在绢麻社区工作8年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范红梅笑称,绢麻社区的特点就是“三老”和“三多”:党员老、房子老、设施老;老人多、外来人口多、难点多。为了让老社区重新展现出活力,范红梅这些年没少花心思。
旧厂打造绢麻社区博物馆
能否挖掘这里特有的绢麻厂文化,让社区焕发活力?2019年,在筹备修缮18号平房的同时,绢麻社区准备开设一座“绢麻社区博物馆”,为社区找回“绢麻厂记忆”。
2019年11月,绢麻社区邀请原广州绢麻纺织厂30多位老工友一起为绢麻社区博物馆献策,捐出有价值的老物件。召集令一出,就得到了老工友们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拿出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粮票、奖状、脸盆……一件件“老古董”,仿佛就是老职工自己的青春。
经过几年的收集、整理、布展,如今走进绢麻社区博物馆,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广州绢麻纺织厂。绢麻厂产品、纪念品、老照片……一一陈列在展示柜中,这些凝结绢麻老居民记忆的物件,记录和展示了绢麻厂和广州在几十年中的发展。不少老职工都在一张张老照片上找到了自己年轻的脸庞。
博物馆门口一对石狮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范红梅告诉记者,这对石狮子曾经驻守在广州绢麻纺织厂门楼前。虽然已经略显斑驳,但仍活灵活现,狮子底座上一行小字:“桃州苎麻厂赠,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道出了这对石狮子的来历与年龄。此前,这对石狮子保存在天河区博物馆,如今,作为绢麻纺织厂和广州工业历史的见证,这对石狮子重新回到了绢麻厂的旧址。
“绢麻纺织厂是一代人奋斗留下的痕迹,绢麻博物馆为我们留住了青春。”原广州绢麻纺织厂党委书记崔玉光感慨地说。现在,仍然生活在绢麻社区的绢麻老职工经常到博物馆相聚,已经搬离的绢麻社区老职工也常来博物馆看看。
博物馆成了“长者乐园”
目前,绢麻社区博物馆的藏品还在不断完善。而范红梅也注意到,这座博物馆不但成了老职工们追忆共同美好记忆的地点,也成了社区老人们最喜爱的聚集地。于是,绢麻社区也利用创建绢麻社区博物馆的契机,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存在的“三老”和“三多”问题,将博物馆周边打造成了员村街长者乐园。
社区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改造,解决了此前道路坑坑洼洼,不便于长者行走的问题;重新铺设了排水管道,解决了此前水浸街的情况;加固了老旧围墙并粉刷一新,让绢麻博物馆所在的18号平房彻底焕然一新。
如今,绢麻社区博物馆还成了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内设长者饭堂、老年人日间托老养老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分区,使老旧的18号平房变身为集专业化医疗保健、膳食餐饮、日间照料、心理辅导、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服务为一体的老年服务中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