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港人卢英杰: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机遇无限

  大湾区大未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据新华社电 (记者段菁菁)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的办公室里隔江眺望,对岸钱江新城的繁华一览无遗。这一幕常常让卢英杰感慨万分:“我刚来的时候,只有一座电信大楼孤零零矗立在一片农田中。”

  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也是卢英杰往返杭州与香港工作创业最关键的25年。1997年,这个香港年轻人怀揣梦想,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把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岁月留在钱塘江畔。

  卢英杰出生、成长于香港。完成大学教育后,他远赴美国深造,并在新加坡等地先后担任多家世界科技企业的财务高管。

  回归前夕,卢英杰选择从新加坡回到香港。“我父母是早年从广东到香港打拼的,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时常提醒我来自哪里,这种身份认同是从小就刻进骨子里的。”回想起25年前亲眼见证回归的历史时刻,卢英杰说,“只能想到‘激动’这个词,因为从那一刻起真正感觉到自己有了祖国。”

  一个月后,卢英杰就接到总部通知,将在杭州启动两个中外合资的新项目。他隐隐觉得,进入新世纪,内地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而自己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可以将更多经验带到内地,并从中找到个人发展更好的舞台。

  1997年8月24日,36岁的卢英杰以杭州摩托罗拉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身份来到杭州,随后又出任多家企业的财务高管,在杭州一扎根就是25年。

  “我常说,香港回归了,我也回归了。”卢英杰很庆幸自己见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他回忆,刚来杭州时,尽管住在市区的繁华地段,但街道面貌跟北上广这些城市相比仍显落后。“那时候出门打不到车,还有过坐着三轮车在城市里奔波的经验。”

  “这些年,内地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了,交通、营商环境也改善了,而互联网经济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卢英杰说。

  在杭州结婚、生子,如今卢英杰已成为浙港文化共融的一面镜子:依然是改不了的“香港胃”,每周都要带家人“打卡”不同的茶餐厅;同时也学会了杭州人的闲适,热衷于约朋友去茶馆喝茶,去西湖边散步。

  回首25年,有两件事让他引以为傲。一是凭借自己这些年积累的财务管理经验,帮助公司很多年轻人找到了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带出一批优秀的财务人才。“有好多人都已经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早已超越我。”卢英杰笑言,这种“后浪推前浪”带来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另一件事则是以浙江省香港商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应杭州市邀请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推广杭州的投资环境,并出席达沃斯在韩国首尔举办的推广杭州专场。“我是‘新杭州人’,理应为第二故乡的发展贡献一分绵力。”卢英杰说。

  而让卢英杰更加欣慰的是,香港回归后,钱塘江边留下越来越多香港同胞投资创业的足迹。

  弹指一挥间,卢英杰已60岁出头。在本该退休的年纪,他加入了一个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并将此视为“职业生涯最后一个理想和最后一次挑战”。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把开源纳入顶层设计。我们正好是在这个赛道上,通过一种新的合资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开源商业化道路。”卢英杰说。

  “在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老一辈港人北上投资,并从中获利良多;而我们这一代把握住了回归祖国的时代脉动,与内地高速发展同频共振。”这次,卢英杰带着情怀而来,“希望能帮助国家在自主可控的创新技术方面做点事”,这或许是他这代港人家国情怀的最好注脚。

  “香港与祖国还会携手走过很多个25年,而当下是一个新的起点。”卢英杰深情地说,“希望香港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新一轮发展机遇。只有把个人发展跟国家命脉紧密相连,才能为自己找到最好的方向。”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消费券有效提振市场活力
拆除私装地锁 消灭安全隐患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机遇无限
文化和旅游部开展文化市场执法领域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专项行动
民航局:力争“十四五”末 在册通用航空器达35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