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顺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6月10日,“岭南潮 品顺德”——2022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清晖园博物馆拉开帷幕,现场发布了非遗抢救性纪录片、清晖园文物保育宣传片以及非遗汇编书籍,2022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启动,市民游客逛非遗市集,观精品展览,不亦乐乎!
据悉,作为岭南水乡的顺德现有59项非遗,积极推动岭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展示当地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助力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
拍片 著书 进校园
守护传承非遗 顺德动作多多
从2020年起,顺德区就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拍摄系列纪录片,作品曾获2021年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县级融媒优秀作品双月赛二等奖,这在佛山尚属首次。此次,顺德区再次精心制作了《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纪录片》(粤曲传承人林少雄、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潘智江)。
上述两部纪录片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学艺历程、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资料。
作为传统岭南名园,清晖园博物馆也发布了《守护一座园林,传承一方文脉》文物保育宣传片。该宣传片以字画养护、家具养护、古建筑保育、白蚁防治4项工作为主线,展示了清晖园古建管理团队对馆藏文物、古建筑、古树名木等的全方位保养维护工作,并展示了日常管理工作中所运用的监测“黑科技”。
一同亮相的还有《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二)》《记忆·传承——顺德非遗全攻略》两套书籍。这两套非遗书籍由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非遗中心制作,收录了2020年前顺德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非遗项目。
其中,《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二)》是《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一书的续篇,该书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主要面向非遗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及市民群众,是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的重要保护成果之一;《记忆·传承——顺德非遗全攻略》语言生动活泼,用图精美,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是青少年了解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读物。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近年来,顺德区通过馆校合作、校园授课等形式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让传统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在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中,乐从镇东平小学的广绣项目、勒流街道裕源小学的武术项目获评精品案例,陈村镇青云小学的美育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顺德区已认定及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学校共有26所(涵盖八音锣鼓、龙舟说唱、人龙舞、顺德洪拳、粤剧、粤曲、大良鱼灯制作技艺、顺德烹调技艺、咸水歌、众涌春色、伦教糕制作技艺等11个项目)。接下来,顺德区将继续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实现非遗进校园在顺德区各镇街的全覆盖。
年轻 时尚 新演绎
非遗文化多元 连接现代生活
顺德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由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主办,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非遗中心、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之后,“园裳清晖 匠心均职”优秀毕业服装秀在夏日荷花池旁精彩上演,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此展开时空对话,十分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园裳清晖 匠心均职”——均职服装毕业作品、摄影作品展也拉开大幕,由年轻群体对顺德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做出精心深度的解读和创新制作,生动诠释清晖园以及均安自梳女、巧厨娘、关帝巡游、二十四节气等文化遗产元素,并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托,联合均安牛仔、哈士奇公司等行业、企业开展商业成果输出。
清晖园博物馆馆长梁冠蓝表示,传统园林艺术、馆校合作教育模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可让“古典园林”与“现代服饰”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既保留传统,又体现潮流,充分展示了年轻创意与传统元素的激情碰撞和国潮风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表示,顺德地处岭南文化福地,非遗文化多元,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据其介绍,目前顺德区共有59项非遗项目,其中与美食相关的有23项如双皮奶、陈村粉等,凸显了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鲜明特色。此外,顺德作为岭南水乡,与水乡民俗相关的非遗项目也有近20项,如龙舟说唱、龙眼点睛等。
张红兵表示,顺德这59项非遗项目涵盖了粤剧、龙舟、武术、美食等顺德文化精髓,承载着顺德人独特的文化基因,凸显了顺德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