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哥大’、BP机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要在每次通信变革时想着如何进行创新来提高用户和企业的网络体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简称“广东移动”)高级工程师刘大洋这样说道,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和对通信事业的热爱,他选择在广州投身网络通信建设。
这一干就是14年,他经历了从2G到5G的网络演进,每次网络升级换代对通信从业者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刘大洋行走在无线专业技术攻坚的前沿,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承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十余项,多项科技创新涵盖了“提覆盖”“降干扰”“增容量”等无线优化的重点难点领域,将创新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带进百姓家!
因为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他个人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等称号。2021年,他领衔组建的“刘大洋创新工作室”获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他和他的团队刻苦钻研创新技术,打造业内首个AI节能平台“4G/5G无线网络AI能耗管理平台”,降低5G网络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其人
扎根一线,
致力于网络科技创新
科班出身的刘大洋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移动工作至今,工作期间继续深造成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并受聘担任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
经历了从2G到5G的网络演进,他深知创新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知识与经验相融合,不断提升制造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并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技术攻关团队解决了多项难题,突破多项应用技术,完成了多项研发设计,对于技术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一次网络变革对于通信行业改变特别巨大,而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去解决网络变革应用到具体业务和场景中遇到的新问题。”刘大洋表示,每次小小的创新能为市民的网络体验或者产业发展带来大变化。
2018年,针对4G业务爆发增长后,网络干扰大幅增加影响客户网络体验的问题,他开创性提出了“干扰矩阵”评估方法,带领十三人的团队试验几百次终于研发出“高密度网络结构分析系统”,很巧妙把网络的干扰当作是增益,不仅解决了干扰的难题,还实现了高业务密度区域的网络质量提升。此项技术由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定,获“国际领先”评价,在全国12个省区市的推广应用,直接服务用户超过2亿人,产生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
2021年,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信行业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压力。“我们管理的网络设备越来越多了,如何进行智能化的管理,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刘大洋表示,为了探索行业转型发展方向,他以“驶入全球无线网络智能化运营无人区”为目标,不断开拓创新,聚焦“数字孪生、网业端评估、智能优化”三个核心技术,和团队研发出“数字孪生无线网智能优化系统”,使无线网络运维工作迈入智能化时代。这一“数字孪生无线网智能优化系统”能实时查看所有设备的状态、耗损情况等,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深厚的文化、技术研发积淀和创新理念成为推动刘大洋在网络通信行业不断前行的助推剂,他的“技术攻关团队”进阶成“刘大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在2021年被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无线网络优化是通信运营商提升客户用户体验的关键。他创立工作室的目标依旧是开拓创新,将“提覆盖”“降干扰”“增容量”等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重点难点领域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行业发展运营中的技术难题,提升我国通信行业竞争力,实现业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运维方式向“数智化运维”方式的升级。
其言
包容性很强的广州接纳了我,
同时给了我很多机遇
广州日报:目前“刘大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有哪些科研成果?
刘大洋:一直以来,我们创新工作室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十四五”规划布局,“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为助力实现5G节能减排目标,我积极探索,不断学习查阅资料、分析原理,和团队开展多场“头脑风暴”式的研讨,齐心协力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最终成功打造业内首个AI节能平台“4G/5G无线网络AI能耗管理平台”,降低5G网络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该平台利用潮汐效应和话务流量调度算法,通过软件硬件关断联动实现5G小区动态关断/开启,从时域和空域双维度完成AI能耗管理。目前平台累计接入广东省4G/5G小区2.7万个,5G基站平均能耗较系统应用前减少约35%,日均节约12万度电,全年节约4380万度电,年度节约电费成本3600万元,同时减少4.2万吨碳排放,节省的电量可供约1.4万户家庭使用一年。
据悉,该平台已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签订成果转化意向书。
广州日报:企业的科研更注重实用性,相信这点,尤其对于从事应用创新的你感受很深。您觉得,在广州从事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的通信创新的优势在哪里?
刘大洋:这不得不提位于番禺的广州大学城,其汇集了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是中国移动4G/5G信息通信发展的“起点”和“试验田”。
在广州大学城,个人客户的业务诉求占比高,同时大学生对于新业务接受程度高,所以,我们很愿意将从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产品拿到大学城进行实地测试,并不断调试最新网络产品的下载率等性能数据指标。
在这里,有广东移动第一个中兴4G站点,第一个5G连片试验点。由于我们做的很多研究是属于中国移动集团比较前沿的技术,所以很多其他地方的中国移动分公司会前来大学城实地学习。201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人次的通信4G/5G优化工程师们也是在这里接受了最新的移动设备实践培训,广州这片热土将一粒粒火种,撒向了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移动4G/5G移动通信网络的蓬勃发展。
广州日报:您在其他地方求学,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来到了广州工作?
刘大洋:第一次到广州时,是源于在大学一篇论文项目来到广州调研,在这期间我体验到了广州城市烟火味,初次感受到广州人民的热情,回去深造后对广州一直念念不忘,一次与长期在广州工作生活的人生导师的聊天中更是有所启发,被广州科技创新的人才力量所吸引。
科技创新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可持续的资源保障至关重要,而广州“大手笔”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种为未来发展做布局、打基础的行动。广州的创新氛围更加坚定了我未来扎实做通信的心,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广州,以科技力量在这片土地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是广州成就了我。
广州日报:在您创新的历程中,如何在读懂广州的基础上,为广州作出奉献?
刘大洋:我选择了作为华南地区科研教育最集中的广州进行深造学习。在此期间,我一边学习一边感受广州花城之美,感受着北方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跨文化差异,让我感悟颇深的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交流的碰撞。广州有着珠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协同发展的优势,聚集着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多元化的碰撞交融;第二是历史底蕴深厚。
除此之外,包容性很强的广州既接纳了我,也给了我很多机遇。从2G到5G的发展,我有幸组建研发团队,共同促进移动通信网络创新发展。其中,近年研发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孪生无线网智能优化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精准高效地支撑广州及其他省份定点医院的通信信号稳定。长驻广州生活让我目睹了广州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有幸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接下来,我会再接再厉,为广州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采访手记
一线工作者勾画科技产业新画卷
从“大哥大”、BP机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如今,网络升级换代日新月异,“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迈进,作为扎根在通讯科技研究应用一线的优秀代表,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刘大洋,无论是对广州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还是对科技创新的研讨,都有着熟悉而深厚的情感。
在采访过程中,刘大洋语气里满是兴奋,语速飞快,激动地跟记者谈论着晦涩难懂的科研术语以及团队研发时发生的趣事,其间,记者能感受到他内心热爱、使命召唤而投身科研事业的初心。在刘大洋看来,取得一系列的成绩都是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荣誉也归功于各位成员,而他只是尽心尽责做好了分内之事。他多次跟记者说道: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浪潮中,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要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科技发展助力。
从4G“高密度网络结构分析系统”到5G“数字孪生无线网智能优化系统”再到“4G/5G无线网络AI能耗管理平台”……许多的科技一线工作者默默奋斗着,只为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运维方式到实现数智化运维转型升级,从能耗根源入手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升级,以实际行动勾画出一幅科技产业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