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纳摄影报道)日前,“未来宣言”科技展在中国华润大厦艺术中心盛大开幕。这次展览不仅仅展示了未来AI和机器人可以做什么,还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从自然和艺术中寻找创新灵感的,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的碰撞和交融。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和华润置地润艺文化联合主办,将持续到6月底。
AI和机器人创造无限可能
此次科技展以“未来宣言”为主题,通过艺术化的形式为观众展现科技的更多可能性。
观众在现场可以发现,今天的机器人并非一定是“人”的形状,它可以是动物的模样,也可以是细胞一样微纳米级别的“存在”;它可以拥有“钢铁之躯”,也可“柔若无骨”。
展览现场展示的一个青蛙软体机器人,看起来就是活脱脱的一只“大田鸡”。这种软体机器人由柔软料组成,如橡胶、水凝胶等。由于其材料的柔软性,这种机器人不仅能适应各种非结构化的环境,也能与人类更加自然、安全地交互。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取灵感,模仿章鱼、水母等,创造出更多柔软灵活的机器人。而这款软体仿生青蛙机器人由软体人工肌肉驱动,模仿青蛙高性能的游泳方式,实现机器人腿和脚掌的协调变形及独立可控。
在这个展览里,观众可以看到,当今的机器人已经可以上天下海、入地涉险、疗愈病症,甚至还可以进行文艺创作。今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早已远超想象,在实际应用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自然和艺术带来科技灵感
在开幕式的主题报告环节,AIRS副院长、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丁宁就用自己的科创之路,讲述了自然和艺术如何成为科技灵感的源泉。在丁宁看来,AI和机器人的目的是探寻生命的奥秘,创造新的智能生命形态;而艺术是利用各种方式思考与表达,挣脱思维禁锢,追寻美和自由精神。科学和艺术分别代表着理解世界的能力和精神领域的探索,但二者殊途同归,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去推动社会和改造世界。
丁宁介绍了许多受自然界和艺术界启发的机器人设计,这些设计从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到研究生物材料的特性,到尝试让机器人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如他们团队研发了一种仿猿猴的攀爬机器人,用于电力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这种机器人需要到电线塔上进行检测作业,丁宁觉得,当机器人电池用完后要下来充电,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有什么办法解决呢?丁宁说,他有个习惯,当研究遇到瓶颈时,不是去看本专业的书籍,而是通过其他学科的书籍来寻找灵感。后来,他们从大自然里鸟和水牛共生的场景里得到了灵感,鸟儿能从水牛身上得到食物,水牛也利用鸟儿清理寄生虫。于是,他们设计的下一代机器人就是以电线塔上的电磁为“食物”通过磁场里的能源回收,实现长期在输电线路上自主生存。
“科学和艺术原本是一家。”AIRS执行院长杜子德表示,他希望这次展览可以作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开端,AIRS作为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也将在未来通过更开放的方式让大众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