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手稿中的齐白石:

狡黠与质朴

《鱼》 纸本水墨 齐白石
手稿关于荔枝的记载。
《荔枝》 纸本设色 齐白石
在齐白石的手稿中有大量关于广州以及木棉花和端砚的记载。
在齐白石的手稿中有大量关于广州以及木棉花和端砚的记载。
齐白石在法源寺所绘地板砖纹鸟形画稿。
手稿中虽有很多修改涂抹,但可感知白石老人自然的书写状态。

  近日,“大匠之门——齐白石师生艺术特展”在广州举办,观众可领略齐白石师生的艺术和特色与传承脉络。

  齐白石,这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以笔墨深厚华滋、色彩浓艳明快、造型妙趣横生的艺术风格,为诗书画印兼备的一位书画大家。

  齐白石与广州还颇有渊源。根据《白石老人自述》的记载以及专家们考证,齐白石前后多次来过广州。这段经历,甚至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他本人在自传中说:“这是我生平最可纪念的事,老来回想,也还很有余味。”

  齐白石在广州短则数日,长则大半年,还曾在广州过春节。白石老人回忆中 “住在祇园寺庙内”。这所指应该是现在的华林寺附近。华林寺位于广州西关,当时是商业富饶之地,齐白石为了方便卖画刻印,住在这一带是可信的。

  在岭南期间,齐白石和友人游历了肇庆,“游鼎湖山,观飞泉潭”,并到高要县,“游端溪,谒包公祠”。过得还是很惬意的。

  在《萍翁诗草》中有“谒包公祠”的诗句,还有对广州市花木棉花的诗句“木棉花胜晚霞红”,以及对端砚的记载,“端溪砚石佳者出自老洞,土人称老洞为老空”。说的就是端砚的老坑,粤语发音为“老空”,白石老人之质朴可见一斑。

  在一幅齐白石的手稿画《小姑山图》自题:“余癸卯由京师还家,画小姑山侧面图。丁未由东粤归,画前面图。今再游粤东,画此背面图。”就提到多次游历岭南的经历并画小姑山不同角度的画作。

  在齐白石的自传中显示,当时广州买他画的人不多,这说明当时的广州人还是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欣赏趣味。“唯独刻印,他们却非常夸奖我的刀法,我的润格挂了出去,求我刻印的人,每天总有十来起。因此卖艺生涯,亦不落寞。”这同样说明广州人对篆刻具有很高的欣赏的水准, 因为齐白石的篆刻自出新意,使用冲刀法,“一刀下去,绝不回刀。”这种痛快淋漓的、自然天成的印风与当时主流的印风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前瞻性。广州人对白石篆刻的欣赏表示广州开放包容前瞻的审美意识。

  在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早期作品《鱼》中,画上的款识中记录了在广州有人向他荐售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画作的情形,“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待以明日定直。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

  大意就是白石老人晚上直接临摹了一幅,把原作退回了。

  从画面的题款,可以感受到他的洋洋自得。

  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是狡黠而精明的。

  艺术上质朴是他的本色。他在日记里记着,“中餐食东(冬)瓜,十日前已食南瓜。”骨子里对于乡土的热爱,让他的绘画无不体现他内心的质朴与平实天真。这才是很多人喜欢齐白石绘画的主要原因。

  白石对八大山人是推崇膜拜的,曾写诗云 “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其理纸研磨”。所以,早期齐白石的画风主要是学八大山人的冷逸画风,这在当时并不受欢迎。

  齐白石在岭南的经历,拓宽了他的绘画题材。来到岭南,齐白石对荔枝这一岭南佳果非常喜爱,用写意重彩手法把荔枝引入自己的绘画题材中,颜色鲜艳,与厚重墨色的叶子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大受欢迎。可以说,这种画法开启了他晚年定居北京后衰年变法“红花墨叶”技法的探索。之后,荔枝是齐白石画中的常见题材,他在多幅荔枝图中题过“再梦无由到广州”的诗句。  

  说起荔枝,在白石手稿中曾有如此记载:“今日郭五赠荔枝五枚,余食一枚,余以电话呼子如移孙来分食之,伊辈平生初食也。”

  都说白石老人小气,虚言也。但那时候的荔枝的确是稀有之物。郭五何人也,郭葆生,当时的官员,引导齐白石进入上流社会的关键人物之一,齐白石的贵人也,出手竟如此“阔绰”。

  齐白石在钦州(当时属于广东)时,见到大片的芭蕉林,他画了《绿天过客图》,此后,蕉林也是白石老人山水画中的常见题材。

  齐白石在岭南虽为过客,但他的艺术精神与岭南画派创作革新精神是不谋而合:注重写生,深入生活,创作具有生活气息和新颖清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他们以强烈的变革与创新精神,荡涤了自清以来崇尚临摹古人之风,开创中国画的新气象,他们的影响不但是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精神。

  不同的是,齐白石更多的是用传统的笔墨技法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岭南画派更多的是用对景写生的方式感悟自然。

  其次,取法一致,都不同程度对海派的吸收和借鉴。

  齐白石定居北京后,遇到了他艺术人生的知己——陈师曾。陈师曾主张“以本国之画为主体”,适当地融会西法,为传统文人画注入生机。博学多才的陈师曾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文人画的价值,但并不固步自封,而是融会西法,将勃然的生机投注到颓废的传统绘画。

  所以,陈师曾为齐白石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做法就是取法吴昌硕,任伯年等海派大师,并自出新意,变通画法。听了陈师曾的建议,善于创造的齐白石脑洞大开,将鲜活的民间情趣注入传统的文人画之中,“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终成大师。 

  其实,早期齐白石的工笔草虫与岭南画家居廉居巢的画法比较一致。他将吴昌硕式的花鸟构图,加上岭南画派的居式的昆虫,也具有一定面貌,但作品过于形似,并无超凡之趣。他自己在手稿中也说“余画太工致刻板耳”。直到70岁之后的衰年变法,作品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画蝉最为精妙,齐白石十分喜爱。他在20世纪40年代写给友人的信中嘱咐“并请代索赵少昂君画蝉寄来,不胜感谢。”赵少昂的多方印章都是齐白石所刻,风格极其霸悍。所以齐白石和岭南画家都是互相欣赏的。

  给齐白石指明方向的陈师曾留学日本,这与岭南画派的主要画家都曾留学日本的经历也有些偶合。

  齐白石曾住北京法源寺,见地板砖纹似鸟,便画下来留存画稿,他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追求天然未加修饰的天然之趣。

  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与画画世界所分别表现出来的精明和狡黠,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同时,他骨子里所流露出来的质朴,这才是观者能在画中找到共鸣的关键所在。齐白石的成功对我们的启示:画画无需循规蹈矩,需要智慧变通,甚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为人必须真诚质朴,作品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白石老人在手稿中有言“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匠家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为吾辈以为大惭。”齐白石能把写意与写生说得如此透彻,这对于倡导写生传统的岭南画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端午节俗·风物篇
   第A6版:平安高考 健康高考 暖心高考·国内
   第A7版:体育
   第A8版:美术
狡黠与质朴
许鸿飞雕塑作品《猎狐少年》 落户东风东路小学
以美育人、以美立人
十位山水画家合作《瑶溪竞渡》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