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DGA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服务业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0年,东莞市服务业总量突破四千亿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到2025年,东莞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980亿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6%。昨日,记者从东莞市发改局官方网站了解到,《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十四五”期间,东莞将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将东莞打造成为服务业创新高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

  服务业四大集聚区初见成效

  《规划》提到,2020年,东莞市服务业总量突破四千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提升至4426.83亿元,占GDP比重45.9%,对经济增长贡献持续上升。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服务业,税收贡献突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同时,东莞各镇街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目前,服务业四大集聚区初见成效,一是万江、南城、莞城、东城组成的中心城区初步集聚物流、金融、专业服务、创意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二是松山湖高新区集聚了物流、金融、专业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服务业;三是虎门—长安集聚了电子商务、会展业、物流等产业;四是常平集聚了一批小型服务业产业园。

  另外,东莞还大力推动科技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搭建孵化载体平台引进优质科技型企业,不断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全市拥有国家孵化器23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规划》还提出了东莞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规模偏小增速放缓,产业发展动力需加强;创新不足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需提升;支撑不足扶持不够,产业发展环境需改善等。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980亿元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东莞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东莞将打造以中心城区、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相对集中的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服务业产业规模化、 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把东莞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之都”,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国(东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省内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把东莞建设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创新示范区。以东莞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步伐,以“两业融合”发展推动东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之城。

  根据《规划》要求,东莞服务业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980亿元,年均增速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5%,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服务业上市企业数量翻一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超3000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四千亿元。

  同时,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其中,“两轴”为构建中心城区—厚街—虎门—滨海湾新区的现代服务发展轴以及中心城区—寮步—大朗—松山湖的生产服务发展轴。“三心”以中心城区、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虎门—长安作为东莞市服务业经济发展主力,打造成为东莞市水平最高、产业密度最大的服务业示范区域,带动提升东莞服务业产业能级和辐射范围。“六极” 以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培育多个具有区域价值的功能节点为目标,把水乡新城、东莞港、常平、塘厦、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石龙作为六极,培育节点专项职能,带动所在区域整体发展。

  四大主要任务

  为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完成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和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其中,四大主要任务为:一赋能先进制造,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做大做强科技服务,打造一批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工程。做强做优现代金融,推动东莞向“金融强市”迈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着力提升专业服务,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二是提升服务能级,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类服务业。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把东莞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发展高地。推动商贸创新转型,提升城市消费能力。突破提升现代物流,创新物流发展和服务模式,提升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错位发展会展经济,到 2025年打造形成“一区两极”产业格局,全面提升东莞会展经济。

  三是构建品牌优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类服务业。发展壮大工业设计,实施“东莞工业设计”品牌提升行动;立足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提高文化服务业占比。推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增强东莞文化软实力,提升地区品牌影响力。

  四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类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前布局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社区服务”模式,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加大资源保障力度,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提供更多适合、多元、普惠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让东莞品质教育更深入民心、福惠民生等。

  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能级提升工程,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引育并举,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业供给,壮大服务业规模。

  二、结构优化工程,坚持创新引领、数字驱动,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为动力,持续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港澳协作工程,推动莞港澳三地服务合作不断升级,共同营造基础扎实、氛围浓厚、互联互通的高效协同环境,助力莞港澳服务业合作载体建设与服务业项目落地。

  四、数字赋能工程,大力推动数字赋能工程,推动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数字服务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

  五、流通体系工程,不断完善流通城乡网络布局,疏通关键物流节点融入国内大市场、着力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六、头雁引领工程,招引并举,加速构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企业总部、营运总部、区域性总部和高成长性总部多层次、多类型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模式。

  七、商圈提升工程,汇聚“商旅文娱”为商业多元化赋能,推进南城商圈、东城商圈、莞城商圈、万江商圈优化升级,加快业态调整,提升新商圈品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加速虎门镇、长安镇、厚街镇、塘厦镇、大朗镇、常平镇、寮步镇各镇潜力商圈的培育提升。

  八、人才引进工程,紧扣东莞服务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服务业人才引进的制度,建设适应东莞市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

 
     标题导航
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背靠背电网工程投产~~~
~~~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构建“两轴三心六极”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聚焦省委十三届一次全会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文娱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第T1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2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3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4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5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6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7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第T8版:广州中考志愿填报一本通
大幅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厚街年内将建超80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服务业成经济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