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探访广州船舶制造业:

出口高端大船 扬我“中国制造”

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带来新机遇 助广州成国内高端船海装备研发创新中心
黄埔文冲船厂
“海珠湖”号碳纤维高速客船
广船国际厂区内,工人正在忙碌工作。

  制造业立市

  从常规的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到“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气体运输船、高级客滚船、碳纤维高速客船,随着国际市场变化及国内消费端市场的激发,我国船舶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的突破,批量承接系列高端船舶,广东船舶工业的三大指标 “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均同比上升。

  此外,反映新接船舶订单技术水平的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达到0.44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0.392。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告诉记者,这表示我国结构转型成效显著,高端船型占比提升,我国正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不断迈进。近日,记者也对广州的船舶制造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通讯员 夏小健、彭永桂、余婷、连晓梅

  客船更新换代:

  瞄准碳纤维技术饮“头啖汤”

  在广州南沙的小虎岛上,珠江船务旗下广东中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碳纤维船厂”车间内,两名技术工人正在仔细地“贴”着一层碳纤维布料。与传统造船车间内巨大的“乒乒乓乓”声不同,这个车间内安静异常,偶尔会传来气钉枪的声响。

  在船厂的码头上,停泊着两艘已经造好的客船“海珠湾”号与“海珠湖”号,不久后,它们将是琶洲港澳客运码头一期投入使用的碳纤维高速客船,将以海天联运的方式,约120分钟可完成从琶洲至香港国际机场直达。碳纤维高速客船采用喷水式推进,航速超过37节,远远快于一般客船25节左右的航速。

  据了解,“海珠湾”号与“海珠湖”号碳纤维高速客船是广东中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成果”之一。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盛开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为响应低碳环保要求,珠江船务上级单位广东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便提前布局绿色船舶制造及航运,在“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借助珠江船务下属相关企业拥有的高速客船更新换代的机遇,一方面寻找更快、更经济、更舒适、更环保的高速客船,应对大湾区高速客船市场面临的多方面冲击;另一方面,经过多方面的全球考察调研,珠江船务决定率先引进碳纤维船舶建造技术和工艺,收购挪威知名碳纤维船舶建造BrAa公司股份并合资成立广东中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引进先进材料 攻克技术难题

  2013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开展海外产业重组,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配套设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黄盛开介绍,当公司确定了碳纤维这个方向后,珠江船务派出工作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挪威在复合材料技术及应用推广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挪威BrAa船厂在碳纤维商用船舶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公司组织了珠三角的船东到挪威进行实地考察交流,通过现场感受碳纤维船在挪威各区域航线的实际应用,了解到碳纤维船航速快、油耗低、生产效率高、振动噪音低、耐疲劳抗腐蚀能力强、制造精度高、可塑造复杂曲线外观等优点。“引进及建造碳纤维船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中国船级社的大力支持,他们派出专家团队与珠江船务技术团队一起,结合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建造规范的研究,最终攻克了碳纤维船体结构强度校核验算的关键技术。”

  中外船企联合开拓 构建跨国营销网络

  黄盛开说,在珠江船务入股BrAa船厂之后,推动了优秀船型设计和生产工艺技术的转移,培养了一批研发、设计和生产技术人员。此外,两家船企联合开拓市场,构建营销网络的合作框架和工作机制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

  黄盛开表示,通过实践感受到,走出去与国外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双方持续对海外需求和创新科技应用等进行探索,可以快速接触并响应客户需求,为建立跨国营销网络奠定基础。”

  黄盛开告诉记者,在欧洲的港口里可以看到,码头上聚集着餐饮店、咖啡店,市民和游人流连其中。“它既是一个公共码头,也是一个休闲码头和文旅场所,聚集了许多功能。”他建议,广州也可以在做好船艇码头公共配套设施的同时,结合水上运动和文旅需求的海洋文化(水上文化),进一步提振海洋经济。

  国内最大公务船建造基地:

  发展海洋工程成转型重要方向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长洲厂区位于广州珠江黄金水道咽喉,从建国初期的“三大海战”到“八二八工程”、海军首次深潜试验,再到“中华第一艇”建造,黄埔文冲伴随人民海军一路成长,奠定了军工企业的雄厚基础。

  据介绍,该厂区以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船、海洋工程辅助船、大型公务船为主导产品,以军辅船、军贸船、运输船为补充。凭借军工技术优势,长洲厂区的公务船业务也得到快速发展,先后为海关总署、公安边防、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国家海警局等政府部门建造了多种型号的海关缉私艇、巡逻艇、海巡船、渔政船、海监船、救助船、海警船等产品,成为我国最大、最强的公务船建造和保障基地。

  海工生产能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文冲厂区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955年,公私合营的广州船舶修理厂正式成立。60多年来,文冲厂区经历了从公私合营单位到国有独资企业,从规模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的船舶修理厂到建成“神州第一坞”,具备10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先后铸就文船修船品牌和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两大造船品牌,并积极开拓非船市场。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埔文冲是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先行者,是我国最早的海洋采油平台定点生产厂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中船集团战略布局,黄埔文冲将发展海洋工程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广州南沙累计投入近30亿元建设龙穴新厂区,海工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承接、建造40多种高技术海洋工程装备。2012年,黄埔文冲与TSC集团、ZENTECH设计公司联合,面向全球海工市场推出新一代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并顺利承接风电安装平台、海工居住平台、多功能服务平台等海工平台订单。“黄埔文冲成功进入主流海工装备制造的高端领域,产品已覆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阶段,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之一。”

  支线集装箱船 迎新发展机遇

  面对低迷的船舶海工市场环境,黄埔文冲主动把握民品市场发展的新态势、新变化,努力在经营困局中寻找突破口。

  公司在抓好已承接项目的建造基础上,不断提升海洋工程详细设计、生产设计等方面综合能力,着力推进海工平台和高技术海工船、海工辅助船等转型升级,持续打造黄埔文冲海工品牌;此外,依托在建新型特种工程船,通过升级优化、创新研发,以高端发展带动需求、创造需求,进一步开拓市场;而对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等已经形成品牌系列的产品,则推进船型升级换代,以绿色型、环保型、效益型、智能型船舶引领市场。

  据介绍,2016年以来,支线集装箱新船成交较为活跃。目前在整个航运市场缓慢上升的阶段,加之区域内贸易加强以及支线船市场本身存在着更新换代需求,支线集装箱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船型不仅要满足低能耗、低排放、造船新规范等要求,同时还要保证装载量。所以大型化、智能化、双燃料、环保节能、冰区加强、冷藏型的集装箱船今后都可能是市场热点。”

  支持广州做大做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

  “推动船海主业转型升级,努力向科技型企业转化,支持广州做大做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该负责人称,在中船集团和省国防科工办支持下,黄埔文冲正致力于打造船舶三维设计和船舶智能制造两个国内领先,将助力广州成为国内高端船海装备研发和创新中心。

  该负责人还介绍,黄埔文冲在国内率先建造了双燃料港作拖轮,并正在建造双燃料集装箱船,“未来可建造更多的节能安全环保型船舶,为广州大力发展低碳航运提供支持。”

  百年船坞高舞产业“龙头”:

  推动配套设备国产化,带动产业链发展

  广船国际的前身是于1954年8月1日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原“广南船坞”的基础上筹建,而“广南船坞”则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是航商谭毓秀、谭礼庭父子于1914年在荔湾区珠江河畔创建,至今已走过漫漫百年。

  掌握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制造核心技术

  如今,广船国际的主厂区位于广州南沙的龙穴岛上,占地302万平方米,拥有深水码头岸线5200米,年造船能力达360万载重吨,年承修能力达200余艘。

  据中船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船国际自建厂以来,逐步发展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辅助舰船建造和保障基地。据了解,该公司在舰船、全系列液货船、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半潜船、极地船、科考船、公务船及特种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建造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建造的灵便型液货船系列产品已形成“广船国际灵便型液货船”品牌效应。由该公司自主研发建造的超大型油船VLCC、超大型矿砂船VLOC更受到海内外市场青睐。

  订单回归理性 节能、高端市场需求增大

  在广船国际龙穴岛的造船基地内,数艘巨大的轮船初露锋芒,每到工作日,都会有上万名技术工人在此紧张忙碌,汽笛声、敲打船体的“砰砰”声、巨大的龙门吊沿着轨道移动的声音等不绝于耳。

  据该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订单来看,船舶制造业呈现出以下两方面趋势:一是新船订单的量和价逐步回归理性。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造船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由于全球造船产能过剩,在市场作用下,全球造船企业先后经历了破产清算和兼并重组的两轮调整,拥有万吨以上船舶接单或交船记录的活跃单体船厂从440家减少至2016年的180家左右;2020年受疫情及市场回调影响,接单或交船的船厂数量下滑至150家左右。造船产能大幅缩减之后,加上新船需求量也逐步回到正常轨道,因此新船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也逐步回归理性。

  二是对新型节能船舶、高端船舶的市场需求量在增大。近年来,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在环保方面的立法逐渐加快,压载水、硫排放等相关公约相继生效。这些新的规则规范出台,进一步催生了新型节能船舶、高端船舶的需求。

  落实“六稳”“六保”扩大国产优势

  去年7月,由广船国际生产的豪华客滚船“巴德吉-穆赫塔尔三世”正式启航,奔赴阿尔及尔港口,该船最大的特点是内装材料及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该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力推动船舶制造配套设备的国产化,是该公司贯彻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措施,更是落实“六稳”“六保”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具体要求。

  此外,推进配套设备国产化也是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进口设备的售后服务容易跟不上,如果采用国产化配套,供应商方面更有保证;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材、设备在性价比上仍有较大优势。“事实上,大部分国内的资材品质十分优良,比如豪华客滚船的内部装修材料,各类五金件、灯饰,在这些领域,中国本身就具备强大的优势。”

 
     标题导航
探访广州船舶制造业:~~~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带来新机遇 助广州成国内高端船海装备研发创新中心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4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5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6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7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8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1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2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16版:要闻
   第A17版:评论
   第A18版:经济
   第A19版:深锐周刊
   第A20版:深锐周刊
   第A21版:视觉
   第A22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24版:生活周刊·汽车·闲情
   第DGA21版:东莞新闻
   第FSA21版:佛山新闻
   第JMA21版:江门新闻
出口高端大船 扬我“中国制造”
广东船舶制造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