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城市文化孕育“求新求真求美”

林蓝专心致志作画中。
《红桃》
《山竹》
扫一扫看林蓝如何在创作中展现岭南风骨。

  广州,四季常绿,花团锦簇,为生长于此的艺术家们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浇灌出一朵灿烂的“艺术之花”——岭南中国画。

  “二高一陈”共同倡导“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在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笔墨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与时代相适应、并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新国画”,由此发展的“岭南画派”更是以自觉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创作成就,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

  当代岭南画坛作为岭南画派的承接者,既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又蕴藏着鲜明的岭南气息,展现出一种唯真唯美、求实开新的艺术风范与精神气度。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是当代岭南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来,她扎根广州,浸润于广州的风土人情和岭南文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国画语言,她笔下的花鸟画,不仅展现出广州的勃然生机,更凸显出岭南人求实创新的品格。

  系列统筹/余靖、梁倩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林潇雅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李巧蓉 实习生林潇雅

  林蓝,现任广东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其作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多个奖项,巨幅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及长期陈列。

  采访手记

  采访之前,林蓝正在创作一幅以岭南红棉为主题的画作,画面色墨水渍层层交触,映衬出木棉的盛放之姿,与画室墙面上挂着的“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廉、居巢所作的写生花鸟相映成趣。她说,从岭南画派前辈的创作中汲取营养,是她日常的“功课”。

  不仅如此,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她身边岭南大地上方方面面的事情。

  在广东画院天台的池塘里,游荡着一群鸳鸯和天鹅,林蓝和记者分享了这群“小可爱”日常如何追逐嬉戏,如何喜爱与人亲近,还讲述了其中的“小故事”。原来,前不久,其中的一只天鹅不小心受了伤,她特意叮嘱画院的工作人员带着天鹅去接受治疗,现在小天鹅已经痊愈归队了。我想,正是出于对自然生灵的喜爱和呵护,林蓝笔下的岭南花鸟才会有着这般别样的灵动和生命力。

  当谈及许多人评价她的作品创新力十足,林蓝笑着说,她想要去表达在这个时代最真实、最具体的感受,生活在广州这片热土上,城市的精神满载创新的活力,创新精神也很自然地涌动在她的“血液里”,她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

  其人

  温润笔墨赋花果草木以灵气

  出生十个月跟随父母来到广州,在这里长大,求学,工作……林蓝说,她对广州的一草一木都熟悉得像“老朋友”。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广州美院附中念书时,我家当时住在流花湖附近,每天要骑一小时自行车到广美上学。在这一小时的路程中,我途经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区,从中山纪念堂到越秀山,再到北京路、起义路,之后经过海珠桥,到达广美。每年春天,这一路上,高大的木棉花热烈盛放,百年的老榕树绿荫如盖。现在回望起来,红的木棉与绿的榕荫下,是构成自己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这一抹红和绿,就是记忆深处最动人的色彩。”林蓝说道。

  后来,这一抹青春记忆中的“红与绿”与其他众多的岭南风物,共同“走”进了林蓝的画中。花果草木在她温润的笔墨中,在光与色的映衬下,被赋予了灵动的生气。

  林蓝的代表作《岭南风情——木棉、荔枝、芭蕉、鸡蛋花》,清新明丽,以岭南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风物,寓意岭南人丰富而美好的生活;她笔下的《玉兰》《红桃》,看似随意随形,却饱含豪迈自信的生命力,一如岭南人特有的品格;她画《山竹》,用金箔纸与偏紫的山竹“撞色”,将水跟墨粉“碰撞”,体现堂皇、端庄的美感,让看似普通的岭南瓜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画家,生长在‘花城’广州,广州的城市风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视觉,画家也是‘视觉动物’,天天看到岭南植物、风物就在身边,它几乎也变成了我们的核心题材。艺术是情感的产物,我对花鸟题材有着天生的热爱,这么多年希望在这个题材里面能够找到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林蓝说。

  在林蓝眼里,生活在广州,城市的新鲜活力源源不断,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在不断生长。伴随着城市生命力的律动,她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潜心求索传统中国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开创了在广东乃至全国画坛独树一帜的“金版水墨”。“金版水墨”作品用金纸色调做衬托,用墨的层层晕化显现出物象的肌理,不经意中又凸显了墨色与用笔的艺术技巧;画面布局都经过精心的经营,隐约有古代花鸟小品的趣味而又不失现代的构成感。

  可以说,在她的画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位艺术家回眸传统的温情与敬意,深入生活、扎根本土的决心和毅力,也能读出她对“守正出新”的不懈追求。

  其言

  亲身感受到人们对新事物的包容、对新知识的渴求

  广州日报: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浪潮成长起来的广州本土艺术家,在成长历程中,您对于广州风物有哪些印象?

  林蓝: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对外开放窗口,很多新事物、新观念最先从广东传入,然后推向全国。

  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岭南大地掀起巨变。当时的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生活在广州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更感受到了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包容、接纳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那时候的广州文化讲座场场座无虚席,青年文化宫挤满了去听讲座的人,我父亲林墉当时在青年文化宫组织的美术讲座,吸引了几百名青年来到现场。人们手里的录音机、CD机、唱碟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娱乐休闲方式也愈发多样化、个性化,形式也愈发新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珠广场上时常跃动着青年人打排球的身影,既时尚又青春。我小姨苏小华那时正在广州美术学院读大学,每逢周末就和三五好友,穿着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草地上面边听音乐边野餐,和现在掀起“野餐热”“露营热”如出一辙,可见广州民众思想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之高。

  广州日报:您认为,广州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气质?

  林蓝:我们看到,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近百年来,存在于广州精神里面的务实、创新的因子,始终都体现在广州人的血液和广州城市的发展历程中,这也是几十年来我对广州最深的印象。

  广州日报:这些文化特质反映在岭南画学上,有着什么样的地域特征?

  林蓝:可以从“求真、求新、求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求真”,即在内容、题材上注重写“生”,广府文化包涵务实的城市品格,这种精神表现在美术风格上,便是岭南中国画更倾向于写生:写人间烟火的生、生气勃勃的生。

  岭南画家的写生不仅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范畴,更阐明了时代的新精神。高剑父所作的《东战场的烈焰》将抗战时期亲眼所见的战场废墟等真实场景写生入画。关山月创作的《俏不争春》,一反古人画梅冰清孤洁之习,继承和发展了高剑父的写生传统,画面丰满霸悍,黑干老辣,繁花艳红,层层叠叠的梅枝梅花有着强烈的实境感,表现了挺拔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品格,传达了热情与昂扬的时代精神。正是岭南画家身体力行倡导写生,在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打破积年的陈规,创作出了很多新题材的作品,扩大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

  二是“求新”,即在形式、技法上注重纳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收古今东西绘画技术、手法,为“我”所用。无论是关山月在《绿色长城》中对南海边生长的木麻黄防风林带与海水的刻画,还是黎雄才在长卷《武汉防汛图》《黄河三门峡水工地》中对现代事物如大堤、汽车、机船、工棚、电线杆及防汛抢险的人群等的现场速写,都传达出一股岭南画家特有的探索与求新的勇气。

  三是“求美”,即注重雅俗共赏。如果说地域自然环境对岭南艺术特点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花繁树茂,四季多彩,岭南画家多长于用色;如植物种类繁多,有着众多可供长期写生的具地域特色的题材。

  那么,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中的务实精神与平民意识则使画家们一直保持了艺术审美的“度”:一方面,根据实际对象的表现需要,变革地选择对应的表达方式,无拘古今东西;另一方面,根据真实世界中感受的“度”,求变但不求全变,求的是人间之“美”和雅俗共赏。

 
     标题导航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3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4版:要闻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大湾区观察
   第A9版:都市新闻
   第A10版:体育
   第A11版:文娱·闲情
   第A12版:美术
   第T1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T2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3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4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6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7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8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城市文化孕育“求新求真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