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T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足迹地点·广州永庆坊

“非遗”回到了烟火气的老城区

荔湾青少年粤剧专场展演。(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民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永庆坊已成为广州文化旅游新名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并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记者近日回访了曾经向总书记汇报工作的牙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民辉和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过去的三年多里,他们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化作各自领域的奋斗实践,对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有了新的体会与心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12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开进永庆坊

  张民辉:牙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时隔3年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民辉说:“我一直记得那天下午的3点30分,总书记健步走进永庆坊 ‘三雕一彩一绣’展览厅,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我们每位非遗传承人的展位前都进行了细心的观看与交谈。”

  “总书记亲切地问我,‘这是象牙雕刻吗?’一旁的陪同人员介绍说,‘这是骨雕。’我激动地捧着骨雕作品站起来向总书记汇报,‘从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内地全面禁止象牙制品的生产与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牙雕从业人员用牛骨等不同的材料,继续传承这千年牙雕技艺。’”如今这段对话依然清晰地刻印在张民辉的脑海。他回忆,总书记听后欣慰地点头微笑,这是对牙雕行业同行们努力的首肯。

  “三雕”即玉雕、牙雕、木雕,“一彩”和“一绣”指广州彩瓷和广绣,它们都是广东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张民辉介绍,2020年8月,永庆坊建立全市首个非遗街区,陆续有十二个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张民辉的工作室就是其一。“我们按市文广旅局的要求,举办了106场牙雕技艺体验课程,参加人数达582人次,学员们的年龄段从4岁半孩童到退休人员不等。”张民辉说,非遗文化项目本来就从民间中来,现在又回到了有烟火气的老城区。在这里,广绣、广彩、饼印、醒狮、箫笛、榄雕、古琴等非遗体验课程比比皆是,不但能让市民游客对非遗文化从认识、喜爱到敬畏,也让非遗街区不单单是购物游览的打卡点,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课堂。

  今年,广州进一步加大对历史街区、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特别是《荔湾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更鼓舞着张民辉,“不仅对牙雕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还可以推动牙雕技艺进校园、进社区,更大范围地宣传它的魅力。”

  张民辉还有另一个身份, 2020年3月荔湾区率先成立广州首个非遗协会,吸纳非遗保护单位27家、非遗企业44家,张民辉被推选为首任会长。他介绍,协会发挥非遗传承人的桥梁作用,与政府紧密合作,通过传承体验场地建设,注重非遗传播阵地打造,注重传播活动品牌培育,注重互联网传播拓展,注重对外传播交流。

  对非遗的未来,张民辉有更多期待,“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前提下,支持非遗项目立足本地文化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推进文化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深化文化整体性保护、探索文旅等绿色产业建设项目政策,为非遗大师工作室寻找合适的聚集发展场地,指导非遗项目与传承人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发展空间。”

  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小小代言人

  马楠: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

  “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怀重视,对百姓群众幸福生活的关心关切,让我记忆深刻、感动至深。”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十分激动和振奋。当时,她向总书记汇报了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设背景,以及粤剧戏服特色、名家流派和传承情况。总书记强调,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这三年多来,一共有160多万观众走进我们博物馆,最高单日接待10245人次。”马楠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展演交流等方面不断提升,成为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示传播的功能,帮助粤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们积极发挥博物馆优美、完善的场馆资源优势,通过策划多主题的展览,举办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演出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手工体验课堂,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体验、感受甚至参与、创造浓厚的粤剧艺术氛围。”马楠说。

  三年多来,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馆藏不断丰富,粤剧发展的资料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记录。马楠总结,“我们新征集入馆322件/套粤剧主题藏品,加快整理研究,力争每年推出一项研究转换成果,策划举办一个原创专题展览。”

  她表示,粤剧艺术博物馆还积极发挥剧场、戏台等展演平台的功能,打造“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体验空间。博物馆每周定期在广福台举办粤剧曲艺展演,促进粤剧曲艺爱好者展示交流;引进专业院团精品展演,提升粤剧活态展示面貌;举办或协办多项赛事活动,推动粤剧的展示、交流和弘扬。

  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年轻群体逐年上升。在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媒体中,不时会出现这座园林式博物馆的身影。从打卡式的参观,到沉浸式地观看一场粤剧表演,粤剧文化在年轻人中渐渐普及。这离不开马楠和同事们的努力,“我们探索通过直播云游、虚拟导览、短视频解读等方式和年轻观众‘云’端对话。”

  博物馆还设计开发了行当描绘、行头制作、脸谱绘制、粤韵剪纸、节俗活动以及粤剧研学体验等教育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定期开放,寓教于乐,引导参与者在体验中加深对粤剧及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2017年,博物馆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近年来,基地积极开展普及传承活动,与戏曲专职院校、中小学共建“生源培训基地”,面向青少年定期开展粤剧培训。据统计,先后有500多人参加了粤剧基本理论、基本功和折子戏排演等学习,不乏在全国小梅花大赛、广东省小梅花大赛、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等多项赛事中屡获殊荣,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传承者。

  马楠期待,“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文化传承、记忆守护、乡愁维系等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让粤剧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不断推动粤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标题导航
足迹地点·广州永庆坊~~~
足迹地点·广州东濠涌~~~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3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4版:要闻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大湾区观察
   第A9版:都市新闻
   第A10版:体育
   第A11版:文娱·闲情
   第A12版:美术
   第T1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T2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3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4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6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7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第T8版:总书记来到我身边
“非遗”回到了烟火气的老城区
把美丽中国的细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