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街坊走进来 让文物活起来

到2025年广州市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 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广州博物馆 @视觉中国
广东粤剧博物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南越王博物院文物“文帝行玺”金印
广东省博物馆@视觉中国
扫一扫,看看这些广州文物“大咖”。

  5月18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博物馆的信息刷了屏。很多博物馆人也在感叹:竞争太激烈了。

  在这样的火热气氛中,“齐聚文博力量 共享美好旅程”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启动仪式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举行。同时,一大批丰富的活动也在广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接踵上演。这一系列的活动串成了一出让大家一睹博物馆发展水平和未来面貌的“沉浸式戏剧”。

  一滴水里有大千世界,一粒米中有万古春秋。在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五个关键词——创新、基建、服务、参与和无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创新

  数字化、VR、AR让博物馆更智慧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给予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一个颇具中国味的译名“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入深度结合的时代。今年博物馆日期间,“数字技术”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仿佛展现了钱老愿景的一点微光。

  在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启动仪式的一开场,广州日报的AI主持人就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来了一场“对谈”。柯显东向观众们介绍了广州文旅的发展态势和亮点,透露了“规划建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重磅消息,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参加“读懂广州”主题线路,“五月是个甜蜜的月份,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5月20日这天完成自己的人生婚姻大事,或是跟喜欢的人表白。所以我推荐大家选择八大主题中的‘读懂甜蜜广州’主题线路,沿途串联广州著名景点和网红地标。”

  “哈喽,大家好!我系啊粤!走进广州,从街坊视角,睇广州的力量与温情! ”在讲解员和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一位“数字讲解员”与来自广州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的“同行”们分别讲述了赵佗、瞿秋白、钟南山和“广州街坊”的故事。“啊粤”是“凡拓数创的数字员工”。凡拓数创副总裁王筠表示,现在借助虚拟数字人、VR/AR沉浸式互动展厅、智慧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实现博物馆全馆数字化,如果再把行业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观众分析等动态数据整合进来,“智慧博物馆”也许并不遥远。

  记者发现,在博物馆日前后,多家博物馆悄悄地上线了多个“云展”。南越王博物院“发现良渚”VR展由“00后”打造,在“云端”构建了一个三维虚拟空间,观众不仅可以实现自由自在的虚拟漫游,还能通过文物上标注的热点,跳转到丰富翔实的文物介绍页面。而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也联手推出了国内博物馆第一件跨馆联合发行的数字文创“博物馆星球”,并联合《我的世界》正式发起“博物馆的世界”主题搭建活动。

  “近几年来大家感受最深的,可以说就是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深刻的改变。”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一分子,博物馆一直在探索。比如南越王宫署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技术,就是让大遗址活起来的积极尝试。”他透露,AR(增强现实)眼镜也有望在下半年应用在博物馆导览之中。

  根据抖音在5月18日发布的博物馆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博物馆专题相关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281%。“云看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文博知识变得平等普惠、易获得。

  基建

  老街、古村落、旧厂房让博物馆更多元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向前,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南汉二陵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等先后建成使用,为市民游客提供了非常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广州正在规划建设广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广州塔南地段。活动现场还首次披露了规划建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消息。记者了解到,革博新馆可能会选择依托南石头监狱遗址建设。

  此外,广州还高质量建设广州美术馆、岭南中医药博物馆等场馆。推动“一区一品”博物馆发展计划。大力推进行业、非国有和新型博物馆建设。鼓励兴建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中医药、非遗等行业博物馆,鼓励扶持个人、社会组织建立非国有博物馆。

  而“功能博物馆”或称“类博物馆”,也是此次博物馆日期间广州重点提出的新领域。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将具备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在城市更新改造和乡村振兴过程中,依托有城市记忆、历史文化价值的旧街区、旧厂房、古村落、古驿道,设立特色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学校,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厂史馆、校史馆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艺术、体育、文创、高新技术、数字等新业态博物馆。

  “这是铁路博物馆的印章,编号43,今天刚开,有意义!”在南越王博物院活动现场的集章处,来自河北的李先生顾不得满头大汗,忙着把35个馆的印章一一地盖在自己的“博物馆护照”上。他说自己是一名地铁维护人员,业余时间最爱逛博物馆,团一大纪念馆等六家新博物馆开放,许多像李先生一样的“博物馆迷”又多了许多好去处。

  根据《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广州在博物馆的软件建设上也将狠下功夫,比如探索建设广州市博物馆大数据中心,加强博物馆智慧保护基础,推进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建立全市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监测平台等。

  参与

  游戏、课堂、手工让博物馆更外向

  对于博物馆来说,从相对比较“宅”的做展览、搞研究向需要跟无数人高频度打交道的“外向型”转变,可能并不容易。今天一看,他们好像全都变过来了。

  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办、南越王博物院承办的“博物馆的力量”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段来自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短视频。它讲述了馆内两位“特殊讲解员”(轮椅使用者)的到来如何改变了馆里无障碍环境的故事。而在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之前推出的“换个角度‘看’世界”非视觉项目中,馆方就通过视力正常人士的“非视觉”体验分享,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视障人士的真实需求。馆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从自身的无障碍改造及服务优化开始,联合多个合作方一起为视障人士打造便利参观博物馆的服务和体验,并在实验中积累一套可供其他机构参考的经验。南越王博物院也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粤听APP及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等机构落地了“追光主播计划”,计划通过邀请省内优秀的广电专家为视障人士提供语言艺术培训、网络直播技能培训,助力视障人士就业。今年4月21日,粤听“追光主播”计划首个“追光主播实践基地”落地南越王博物院。从5月18日起,观众就能在院内扫码收听“追光主播”们的语音导览。

  随着服务观念的转变,博物馆的空间性质也在转变。“5·18国际博物馆日”前两天,广州东方博物馆联合番禺区人民检察院,为社区观众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报名参赛,闯关者需完成6大展厅任务,才能兑换大奖。游戏全程通过看文物、听讲解、答题、集印章的闯关形式,让参与者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其中更有番禺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与前来游玩的家长孩子们展开互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主题,共同探讨“依法带娃”。博物馆日当天下午,身着大唐盛装的广州东方博物馆宣教人员还携鎏金镂空挂链银香囊复制品,结合馆藏唐代陶女俑等藏品走进广铁一中,开展《唐装与唐妆》趣味课堂。

  农讲所纪念馆则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请到了馆内,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有趣的中医科普学堂。大家还和老师们一起动手制作精美的防疫香囊。

  《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推动室内定位、客流监测、环境感知、智能机器人及智慧停车场等智慧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形成全市统一的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到2025年,实现全市馆藏一级文物的影像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并逐步向社会开放。而基于数字技术等为支撑的“智慧服务”“沉浸式体验型服务”也都在计划当中。

  服务

  捐赠、小众、志愿者让博物馆更精细

  越秀山上,镇海楼下,昨天上午开来了几辆装饰风格鲜明的公交车。车外的路线图,标的是一连串的博物馆和文博景点;车里面,摆着醒狮头,挂着广州文旅景点主题的挂件;车窗上,剪纸绽放出绚烂的图样。这是由广州博物馆、广州巴士集团公交公司、中国大酒店合作推出的首批博物馆文旅如约专线。广博之前曾经在馆藏的无轨大通道电车开创了“电车里面品茶点”的文创下午茶,大受好评。而如约专线车升级一步,内部打造为展览、文物视频、文创、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移动博物馆体验空间。

  当晚,广州博物馆携手中国大酒店,精选馆内“德化之美——馆藏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展”中的12款德化白瓷的经典器型,配合主题花艺进行再创作,形成一个文物活化、美学展示和互动的文化空间;并研发出五款独具岭南风味的特饮,以德化白瓷树头杯承载,将文物还原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表示,广州博物馆“消失的__”系列今年已经来到第三年,“最早我们只是想在2020年做一次中秋节的活动,后来越来越发现历史文物和美食文化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于是从活动发展成了项目,又从项目发展到了品牌。她认为这是博物馆“多元共建”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博物馆力量”有益的演绎。

  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大众的参与。广州博物馆事业近百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杨铨、容庚、商承祚、朱光、杨永德、鸥洋、王恒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慷慨捐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近年广州各博物馆在拓展外联,接受捐赠收藏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获捐众多重量级藏品。广州艺术博物院33000余件(套)藏品69%为捐赠而来,刚刚揭幕的“鸥洋作品捐赠收藏项目”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广州博物馆2018年、2021年分别接收美国公民卡罗·波特·佩卡姆女士、美籍华人余翠雁夫妇、叶婉龄女士所捐赠的近千件各类藏品。此外2017年-2022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受社会各界无偿捐赠藏品约800件(套)。而刚刚开馆的铁路博物馆藏品中,许多就是铁路员工们自己珍藏了数十年的证章、服装、提灯……

  如果你留意各家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作者名字后面标着“志愿者”。许多在各个领域有着专业造诣的人士,乐于在博物馆的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抖音公布的博物馆主题视频数据也显示,一些“小众”门类在网络上被放大了曝光效应,从而满足了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偏好和知识需求。2021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就与广州市植物染技术研究会合作开展一系列植物染课程,探讨“中国传统色彩学”和“艺术作品的善意表达”的课题,共同为广州的志愿者和一些特殊群体提供关于植物染艺术的专业培训。

  无界

  跨界、联展、再创作让博物馆更开放

  在博物馆日下午,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岭南传统体育非遗展——龙舟篇”现场,来了多位岭南书画名家。他们集体创作的《龙舟》巨卷要在展览展出。博物馆馆长张泽明说,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赛龙舟的习俗,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岭南就已经出现了龙舟竞舸的盛况。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这一场景以龙舟花纹篆刻的方式被生动地保留下来。端午龙舟的习俗在广州久盛不衰,沿袭至今。这样的“再创作”,是一种对龙舟为代表的岭南体育“非遗”资源的转化和开发,是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将文博、非遗、艺术等文化分领域整合起来的一次探索,“我们去年举办了‘岭南传统体育非遗展——武术篇’,现在又举办了‘龙舟篇’,明年还要举办‘舞狮篇’,形成一个关于岭南体育‘非遗三部曲’系列展。让岭南体育‘非遗’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

  2021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完成,成为城中关注度最高的红色场馆之一。馆方在搜索、整理和编辑有关中共三大的历史资料做了许多深入的工作,出版《中共三大研究》(第一辑)与《中共三大历史资料汇编》。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出版《番禺神楼》和《珠山瓷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民国时期景德镇彩瓷精选》等读物,全方位展现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组织开展《清代外销漆器女红桌保护修复》项目,对馆藏清代外销漆器女红桌进行修复和保护研究。博物馆的馆藏和展示需求,为许多重要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广州还计划设立年度“广州市博物馆科研课题”,提高博物馆研究能力。

  《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突破单一的互换展览、联合办展模式,通过藏品、人才、硬件的交流,区域、主题等各种联盟的建立,实现国内博物馆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调动更多的力量,利用博物馆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与大湾区内博物馆结对发展,推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推动人才和教育开放合作……

  可以想见,一个有各种“朋友圈”加持,在众多前沿领域勇于探索,立足自身优势广联互通的博物馆生态,将是广州地区博物馆的未来。

  六家博物馆上新

  团一大纪念馆

  2022年5月12日在广州东园旧址内建成开放。纪念馆紧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主题,约1200平方米的空间展示了党亲手缔造青年团、指导青年团创建的历程,其中包括200余幅图片、70余件实物、6组雕塑、10余个历史视频,如实反映团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会议。纪念馆由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郭明卓领衔,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打造而成。以岭南园林式布局,巧妙提取庭院空间关系,打造多重轴线和灵动的节点空间。

  花园酒店博物馆

  设在广州市环市东路广州花园酒店4楼,面积1600㎡,是国内首个聚焦中外酒店住宿业发展历程,展示未来趋势的行业博物馆,也是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首个博物馆。博物馆以“1600+”为设计理念,将博物馆轻轻放置在酒店中,结合花园酒店所拥有的中庭岭南特色园林,以及酒店的家具、陈设、雕塑、艺术品,大堂背景“红楼梦大观园”艺术装饰、金龙藻井、旋转木楼梯等实景元素,引导观众深入到酒店各处参观,营造酒店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的氛围感。

  广州铁路博物馆

  2022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誉江路3号和5号(御景壹号D区),系原粤汉铁路南端始发站——黄沙站旧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在此工作,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曾在此登上北伐的列车。博物馆占地面积28950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1848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1平方米,设室外展区及两个室内展馆、一个专题展厅和商业服务区。室外主要展示不同时期的铁路机车、车辆、线路等;室内通过实物展陈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多维度展现了广州铁路历经百年的高质量发展史。

  广州海事博物馆

  2021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东侧,项目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境内唯一一座“海事”专题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海事(海丝)主题藏品的专业机构;系统地收藏和陈列广州两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文物历史资料,开馆以来成为广州市新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广州华侨博物馆

  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将于近期对公众开放。博物馆选址于越秀区沿江西路183号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厂始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厂。馆内展陈以“广州华侨华人与历史贡献”为主题,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骑楼”等元素,由“华侨史话”“家国情怀”“情暖侨心”“记住乡愁”四个部分和“五仙门发电厂的故事”专题展组成,通过丰富而珍贵的实物史料,全方位展示了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

  广州市赵氏天水堂博物馆

  由企业家赵庆如先生创办,收藏有赵氏历史族谱,古代陶瓷、古代字画、古代玉器、古化石等数百件藏品。天水是赵姓郡望,天水堂为赵姓的堂号。博物馆中“小球大世界:梁丽珍收藏体育用品展”部分陈列展出了广东籍世界冠军梁丽珍曾收藏的众多乒乓球主题藏品,堪称一部中国乒乓球的微缩版发展史。

 
     标题导航
~~~到2025年广州市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 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4版:评论
   第A5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6版:国际博物馆日
   第A8版:最美广州奋斗者 17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国际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T1版:GDI大学排行榜(2022)
   第T2版:GDI大学排行榜(2022)
   第T3版:GDI大学排行榜(2022)
   第T4版:GDI大学排行榜(2022)
让街坊走进来 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