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除“贿”务尽,“俗雅”共惩

  评论员观察

  “对古玩的痴迷,完全是由一个‘雅趣’,最后变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不知不觉这个枷锁越套越紧,自己也走向深渊、走向灭亡。”近日,四川省纪委监委披露了宜宾金农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晓龙受贿详情,其在职期间收受贿赂达1000余万元,先后收藏古玩700多件,花费500多万元。(5月1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古玩、邮票、奇石、字画……这些看似高端上档次的“雅物”,只要沾上了“贿”字,不仅落俗了,性质更是完全变了,沦为权钱交易的工具。而笑纳“雅物”,自以为是收得风雅,其实也不过是自欺欺人,本质上掩盖不了其中的“腐败”的恶臭。然而,古有“冰敬炭敬”,今有“特供奢侈品”,部分自甘堕落的官员,似乎一直对“雅贿”情有独钟。这是为何?

  不可否认,在一些乐在其中的官员眼中,相比于简单粗暴的“送钱”,“雅贿”更“安全”。古玩、邮票、玉石、字画变现手段隐蔽多样,调查难度大,更易掩人耳目。另一方面,“雅贿”更显与众不同。同为“贪腐”,却存在着一条可笑的鄙视链——“雅贿”的看起不起“俗贿”的,觉得其露骨,“不上道”。以兴趣、爱好为名,坦然接受所谓好友的雅物转赠,既减轻了行贿者心理负担,又满足了自己的“贪欲”。有此“两全其美”之策,“雅贿”引得一些人趋之若鹜,也就不足为奇了。

  雅俗之分,改变不了行贿受贿的本质,但值得注意的是,“雅贿”隐藏更深,危害可能更甚。一些沉溺于“雅腐”的官员,说好听些是某一爱好的“发烧友”,可说难听些,其症状与毒瘾无异。有些沉溺于此的官员,直到判决书落下的一刻,仍未醒悟,觉得自己不过是有一些“花钱”的爱好罢了。可见,“雅贿”更有自我催眠的毒性,染上“毒瘾”之人也可能自知,但在心爱的“雅物”面前,毫无抵抗力,心甘情愿成为“围猎”的对象,当贪欲战胜了理智,雅趣变成了枷锁,自己终将沦为他人的牵线木偶。

  “雅贿”之所以屡剪不断、腐风吹又生。说到底,还是让一些不自觉的权力,钻出了笼子。对此,有必要从权力源头形成高压监管之势,真正把权力关好、关牢。一方面,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惩治“雅腐”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除“贿”务尽,“雅俗”共惩。除了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之外,更要精准斩断权力寻租的利益链。让行贿受贿,不管“俗雅”,寸步难行。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雅贿”等隐形贪腐行为,纪检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认清“雅贿”本质,从思想上根除对“雅贿”的非分之想。同时,党员干部应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警惕兴趣爱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以免落得背叛“初心”终自毁的下场。

  (陈文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大树底下听古仔③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广东
   第A11版:深度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化周刊
   第A15版:文化周刊·诗意
   第A16版:文化周刊·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促就业保权益,托起“春天的事业”
“互换角色”让亲子共成长
“反垄断”无禁区
除“贿”务尽,“俗雅”共惩
一周声音
微评
法治护航,助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理性看待“名校硕博扎堆小县城”
考研“保过班”岂能明火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