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动态清零”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确定性 英国《金融时报》:

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5月1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家汽车企业的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工作。新华社发

  近来,有外国商会负责人担心,如果中国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影响业务,一些外国公司会考虑中国的“替代选项”。然而,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即便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包括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仍然选择在上海推进雄心勃勃的业务扩张计划,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据新华社电

  作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2021年取得超预期成绩: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巩固了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动力源”的地位。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国引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9%。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吸收外资仍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同比大涨25.6%。

  谈及此类现象,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表示,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连年增长,已证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不是看它们(外资企业)说了什么,而是看它们做了什么,特别是看它们把钱投到哪里。”

  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让中国经济具备了于非常之时、处非常之变的助力和底气,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从根本上坚定长期投资者的信心。

  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中国才做到了辩证处理“救人”与“救市”、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远等多对重要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稳住了中外经贸合作之锚。进而,中国才有条件发挥其强大产业配套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世界经济提供稀缺的供给和需求。

  近来,继多地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之后,上海抗疫总体态势稳中向好。历经疫情考验之后,中国将再次向世界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的重要价值。

  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离不开必要的防疫措施,难免给一些外资企业带来暂时损失和困难。这是有效控制疫情、实现有序复工复产的必要代价。经受疫情考验之后,中国经济终将继续回馈世界。

  外界有必要理解,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发展中大国,一旦放弃“动态清零”总方针,其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在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遭受重大威胁的情况下,复工复产如同无根之木,不可持久,不免陷入“抗疫乏力”与“复工失序”相交织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只会严重损害中国经济,让外国投资者蒙受巨亏,乃至拖累世界经济复苏。那样的困局绝非各利益攸关方所乐见。

  当前,中国政府正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赋予外商以国民待遇,不断缩短负面清单,改善营商环境,释放更多开放红利。立志于长期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国投资者,有望通过深耕中国市场,获得高增长收益。

  格局决定结局。是只顾眼前利益,患得患失,游移不定,转向所谓的“替代选项”,还是登高望远,从长计议,保持定力,选择与中国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相信明智的企业家会作出富有远见的抉择。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我们既然选择一起远航,就须同舟共济,同心向前。只有这样,才能在风雨之后,迎来海阔天空的明天。

  (傅云威 张一诺)

  实践证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中国“动态清零”不仅为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健康、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时也造福世界,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确定性。

  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让中国经济在高效防疫措施基础上,释放出举世瞩目的巨大韧性和活力,成为全球投资者的重要兴业沃土和财富之源。

  外界有必要理解,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发展中大国,一旦放弃“动态清零”总方针,其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

  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离不开必要的防疫措施,难免给一些外资企业带来暂时损失和困难。这是有效控制疫情、实现有序复工复产的必要代价。经受疫情考验之后,中国经济终将继续回馈世界。

  英国《每日电讯报》:

  疫情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据新华社电 近期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并未改变。随着一系列稳经济的措施落实,一系列困难问题将逐渐解决。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近日刊文认为“什么都阻止不了中国的顽强崛起”。文章称新冠疫情不足以让中国的发展脱轨,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强有力的经济迄今仍是21世纪“最重要的传奇”。

  最新的外贸数据,再次体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海关总署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同比增长7.9%。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依然紧密。中国外贸产业基础雄厚,稳住基本盘,结构持续优化。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增加,外贸企业努力应变,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外贸保持较高增长仍有支撑。

  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这是应对冲击和挑战的底气所在。面对“三重压力”,中国在短期内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工具同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塑造增长内生动力。当前基本可控的价格水平、基本稳定的宏观杠杆率、持续强化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强化的人力资本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王立彬、王亚宏)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力以赴防御强降雨
   第A3版:全力以赴防御强降雨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体育·都市新闻
   第A14版:视觉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名师”授课?竟是“临时工” “不过退费”?承诺难兑现
去年来我国侦破偷渡出境参赌涉诈案件1.1万起
西藏航空一客机在重庆机场偏出跑道
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韩国军方:朝鲜发射弹道导弹
俄罗斯制裁欧洲天然气企业
“亚速营”基地现英文军事教材
美新冠住院和死亡人数将持续攀升
日本2021财年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英国威胁撕毁“脱欧”协议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