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这是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

  多年以后,领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宣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2003年7月,时任浙江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接到通知:省委书记习近平要来良渚遗址调研。

  在良渚博物馆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了情况汇报。

  此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遗址区分布着30余家石矿,噪音大、粉尘浓。当地群众戏称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写字作画,考古学家痛心疾首地批评这一地区“炮声隆隆如战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斩钉截铁。

  良渚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从此还绿色。

  2016年,四位考古学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遗”。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从此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引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13年11月,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总书记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4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学者惊讶地发现,大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会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引用《论语》的开篇语,作为欢迎各国嘉宾的开场白。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总书记驻足凝视,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引用过这句话。”回想起这一幕,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鉴往知来,总书记思考深刻:“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走自己的路”因而有了强大底气。

  这份自信,源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敦煌,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女儿”樊锦诗,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第一次握手。

  2013年4月,樊锦诗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她跟前,微笑着说:“你是研究敦煌学的。”

  “一个国家多少人多少事,总书记却知道我是研究敦煌学的,真令人感佩不已。”樊锦诗至今难忘。

  从北京到敦煌,习近平总书记同樊锦诗5次握手,手相握、心相连,关怀激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这份自信,源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在“克里提奥斯少年”雕像前,他停下脚步。

  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他再次驻足。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同身旁的希腊总统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总统边听边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植根中华文明厚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坦荡壮阔。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历经2800余年岁月淘洗的平遥古城,在2022年春节前夕迎来了一位贵客。

  在迎薰门下车,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入城,感受平遥古城的历史点滴。登上城墙俯瞰全貌、在平遥县署了解古城历史沿革……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就在此前一个多月,部署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三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不是只懂一点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够了,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

  欲知大道,必先读史。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的一个要求曾让同事“傻了眼”。

  那是到霞浦下乡调研时,知道习近平喜爱读县志,时任地委副书记陈增光特意给他拿了一本《霞浦县志》。当天夜里,习近平找到陈增光说:“你帮我找一本福宁府的府志吧。”

  闽东地区古称福宁府。陈增光当时就“傻了眼”:“到哪儿去找这个府志啊。市面上找不到,我们就请人去文化馆找。”

  最后真找到一本。陈增光问:“习书记啊,咱们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这么辛苦,你还要熬夜看书,能吃得消吗?”

  习近平说:“增光同志,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智慧,治理方略一以贯之。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登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便谈到了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著名对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到了“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历史文脉,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更是一种特殊的“评判标准”。

  福州三坊七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静立闹市,门前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

  往来的游客并不知道,那块市文物保护碑上,曾出现过一个脸盆大的“拆”字。

  彼时,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

  1991年3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

  在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这番简短对话,彻底扭转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下转2版)

 
     标题导航
~~~
~~~
~~~——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力以赴防御强降雨
   第A3版:全力以赴防御强降雨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第111个国际护士节
   第A8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9版:感恩奋进这五年·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国内
   第A15版:生活周刊·楼市
   第A16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7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8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9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20版:体育·闲情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
“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国家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