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做好县城建设这篇大文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5月7日《经济日报》)

  古人言:“郡县治,天下安” 。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联城结乡、承上启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县城是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本细胞,也是城镇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到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亿人。其中,近30%属于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县及县级市数量已经占到了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尤其在人口众多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态势下,县城乃至县域发展得越好,我国城镇体系的微观活力就越足,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就越稳固坚实。

  然而,与大城市相比,县城在发展中相对处于劣势。一段时间以来,县域发展面临着人口易流失、经济增长易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而《意见》的实施将改变县域发展“远离政策偏好和市场偏好”的不利处境,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注入新的动力。从总体来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让我国城镇体系的“细胞”更加强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更加强大,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而为了顺利推进县城的发展,我们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造血”的问题。县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起来了,才会突破要素瓶颈,改变人口流失的局面,激发发展活力,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上一道“保险锁”。《意见》把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升县城发展的“造血”能力。

  其次是“补短板”的问题。推进县域发展要补短板,否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受到制约。但补短板要有章法,要区分轻重缓急。与此同时,决不能放弃长板,忽视发展的特色。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和用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描绘好县城发展的蓝图,不能搞“千城一面”。《意见》强调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正是为了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最后是“人的发展”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意见》提出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落脚点就在“人的城镇化”上面。其中,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尤其重要。当县城真正成为聚人口、留人才的乐土,县域发展便能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大树底下听古仔②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广东
   第A11版:深度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化周刊
   第A15版:文化周刊·诗意
   第A16版:文化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及时精准浇灌,助企纾困复苏
“爱国者治港”新实践 选贤举能开新篇
感恩母亲,要“应节”更在“细节”
微评
用活消费券,激活消费“活水”
“禁、控”根在“护”
做好县城建设这篇大文章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