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嵘以创作大画、巨画闻名画坛内外,尤其是他的黄河题材的系列画作,雄浑澎湃、气势恢宏,呈现出了令人震撼的大气象、大时空、大境界。春季时节,在越秀公园举办的《春和景明——曾嵘中国画精品展》,让人眼前一亮,所展示的一批国画小品,富含诗意,意蕴无穷,观者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及新时代赋予山水、花鸟画的新气象。
曾嵘的小品画,具有鲜明的现代构成意味及颇具书写性的、两相结合的造型手法与章法上奇异特殊的置阵布势。其构图、笔墨生动传神,不仅能令观者动容,且挂之于墙壁使满堂动色,《塱土古村》《吉祥》等作品以写意为工,运笔稳健灵活,画面挥洒自如,改掉了传统末流文人画逸笔草草的荒率之习气。他的画面布局寓自由于严谨之中,运笔用墨努力在精微中不失犷放,线条讲究质量和力度,注意曲折、刚柔的变化,浓淡用墨与色彩配合,两者想得益彰。
曾嵘的小品,给人一种极“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意味可称为“虚静”。他创作的《一湾春水绿》《清流泻玉》等作品中,都以虚静为前提。这种虚静是他在感悟作画对象时,涤荡心胸,“湛怀息机”,摒除主观的欲望和成见,保持内心的清净,万虑洗然,深入空寂,以空明寂静的心灵去涵容、体悟其中的生命精神。因而,欣赏他的小品画,我没有像欣赏其他画那样,有着与作品所带来的呼号或快乐或快乐的失态和张狂。这种以虚静为前提的作品,它所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心理波动的情绪,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审美观照的对象,带入一个几乎屏蔽的境界。这种虚静,不仅创作者需要,欣赏者同样需要虚静的心态,才能获是心灵上的共鸣:致远与返本。曾嵘是由感物而动再收视返听,以虚静心态进入创作过程,而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则要先虚静,再去接受作品的感受。
从《瑶池鹤舞》《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香》等小品中,可以看出曾嵘以笔为先、色随笔出、色集成彩,多以笔与色的相辅相成呈现出“彩”的理想视觉效果。这种在运笔上讲气、在用色上论彩的观念,给他的小品画带来新的色彩表现空间。“彩”通过笔对各种图像之色进行配搭、组合,这种运笔用色再构成“彩”的审美意识被融入到小品画色彩语言创作之中。曾嵘以“色”为元素进行不同形式的“彩”的表现,他在遵循水墨画规律的前提下,让单一、纯正、鲜艳的“色”达至和谐统一而再凝成“彩”,或是鲜艳明快,或是朦胧美妙。在曾嵘的笔下,当哲学的“水”与透明的色融合,在画家现画面之间的关系立即变得深邃、旷达,令人无限遐想。
曾嵘的小品画最能体现“逸品”所倡导的简约而旨丰、虚空而灵气弥漫的特点。他的小品画从构图特点来看,是善于大胆而巧妙地用“虚”,其作品以空灵见长。他是巧用布白而展示给观者一种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的处理能手:常将虚灵的构图与松动率意的用笔,淡雅明洁的墨色极妙地统一在一起,如作品《有余》《花都塱头村古祠堂》等,这些作品别具匠心地处理成大片虚空,营造了一种迷茫和清寂,手法简洁得令人惊叹。
曾嵘的小品画,还有一种冲淡之美,在《鹤舞旖旎》《松柏峰顶大隐于山》作品中,以动衬静,一片空蒙旷寂、冲和静穆。外在物象的空寂宁静乃是基于画家内心的淡泊恬静,心静则物静。冲淡美的载体自身也带有平和、恬淡的特征。通过他的小品画,我发现,作为冲淡之作所表现出的自然,则和平易浅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创造中的冲淡的“平易”特色,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以简御繁、寓浓于淡,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
曾嵘的小品画,因“气”的连绵而获得“韵”的生动,加之骨法用笔的书写之美与墨韵的扩散、水墨的氤氲,具象的山水、花鸟被提升为抽象的符号。这种不重其型、不唯其象的表现手法与结构方式,造就了小品画的神采飞动,以及形随意出的特点,画面充溢着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
尹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