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在巷口,在采样点,记者捕捉到了这样一些温暖的瞬间和忙碌的身影:95岁的谢奶奶独居在家,没有智能手机,护士坚持每天上门采样,临走前还不忘将谢奶奶的核酸检测登记码打印出来,贴在门口;封控区内的百岁独居老人戴金松,亲人不在身边,热心邻居每天三次过来下厨,包揽了老人的一日三餐;居委会主任范文两天前刚做了胃部息肉手术,顾不上休息,前一晚开会布置采样工作到凌晨一点,第二天六点多又忙起来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陈钧圣、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胡敏、尹勇军、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王文宇(除署名外)
在白云区高增村和平四巷8号,民房门牌号旁贴了一张打印好的“核酸登记码”。
为何要把核酸登记码贴大门口呢?
“这是前一批来支援的一位小护士贴上的,老人老记不住事。”高增村党委书记戴伙恒边“咚咚咚”敲着门,边说着。
敲门几分钟后,一位老人蹒跚着脚步走了出来。老人叫谢旺喜,今年95岁,是一位独居老人。其老伴几年前去世了,2个儿子均在国外。戴伙恒说起的小护士则是来自番禺区中医院的康阳。
4月28日早上,康阳与同事赶来白云区高增村支援,主要任务是上门测核酸。她向记者说起第一次碰到谢奶奶的经历,“当时,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身份证也找不到。最后没办法,只能通过门牌号在村委查询到老人的身份证号。我用自己手机帮老人录入信息生成核酸检测登记码,完成了核酸采样。”
临走时,耳朵有些背的谢奶奶也听不清康阳说了什么,嘴里不停地说着:“辛苦晒,唔该嗮”。
第二天,白云区下起了大雨。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康阳和队友完成走访采样任务。在返回时,路过谢奶奶家,她心里担心地想着,谢奶奶的核酸要采集了,谢奶奶耳背,听不到敲门声,会不会漏了她呢?于是,康阳又折了回去,专门为谢奶奶完成了采样。为了不漏掉谢奶奶,她向领队申请专门负责谢奶奶家所在片区的核酸采样工作。在封控区的8天里,她每天和队友雷打不动地上门为谢奶奶采样,并询问谢奶奶有什么不舒服的,是否需要什么生活物资。
5月5日,完成支援任务后,怀着对谢奶奶的不舍和担心,康阳特意将谢奶奶的核酸检测登记码打印出来,贴在了门上,方便日后其他上门采样队伍能及时地为谢奶奶完成采样,同时也将登记码发给了村里的网格员。
这份守护,也被村委保障服务团队延续下来。“谢奶奶,我知道,就住和平四巷。”在高增村党群服务中心,戴伙恒停下手里的活,干脆地回答着记者。
自从高增村疫情发生以来,戴伙恒已连续11天没睡好觉了,“头三天没怎么合眼,只能利用碎片时间休息,趴在桌子上、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说着,他拿出几张村里重点服务人员登记表,“我们村是一个大村,有18个经济社、13000多人。其中,独居老人就有54人。他们是我们服务重点中的重点,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健康管理,每一个人都不会落下。”
和记者聊天间,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打进来。“最忙的时候,一天接了150个电话。”戴伙恒出生于1989年,作为村里的年轻大管家,扛起统筹全村防疫工作的重担,压力山大,现在已熬过了最难的时候,“我们这么拼,就是为了保护好每一个人,守护村子安安稳稳。”
99岁老人吃饭难 她来上门做三餐
“我活了快100岁了,还是头一次遭疫情。”5月7日傍晚6点,在白云区高增村全和街38-1,99岁的戴金松吃着咸鱼腊肠稀饭,播放机放着老粤剧。
这碗热饭,是邻里情。
疫情之下,独居老人戴金松所住区域被封控管控,过去轮流来做饭的外嫁他村的两个女儿进不来。老人吃饭犯了愁,这该怎么办?高增村村委人员马上动员街坊互帮,一墙之隔的热心邻居戴阿姨接过这个任务,每天上门照顾老人家一日三餐。
老人房子虽然陈旧,但干净整洁,大门上的红纸“福”字格外鲜亮,墙上挂着全家福。小方桌前,老人埋头吃饭,戴阿姨忙着为老人接了一杯热水,“慢点喝。”老人吃完饭,戴阿姨又忙着刷起了碗。
从4月28日管控第一天,戴阿姨就开始帮忙照顾老人。
“我也是接到村委的通知,没想太多,平时出入都会见面,大家熟得很。我想的就是街坊间搭把手,能帮就帮。”这几天来,她早上6点就会来戴金松家做早餐,中午11点做午餐,下午4点多又过来做晚餐,老人的一日三餐都被她“包揽”了。
戴阿姨说,老人的牙已经掉光了,但却有点小挑食,“他就爱吃咸口的东西,说不好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平常,四周邻居也很帮衬老人,“他一个人独居,大家有事没事,也上门问候一下。老人缺什么少什么,都会帮一把。”
疫情背景下,这样的邻里互助更显可贵。“疫情缓和后,这家缺了什么菜,别家有就会帮忙补一点。这里毕竟是农村,村民自家都有菜地,有需要大家都会互相帮助。”村委人员说。
该人员还透露,戴阿姨家情况同样困难,“一家人耕田营生,家里儿子患有脑瘫,村里还给他办理了残疾证。虽然困难,戴阿姨却从来没有伸手要过什么帮助。他们就是很老实很朴素的一户人家。”
他将个人号码设为社区紧急联系号码
“要做好守护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这是南沙区蕉门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范文的心里话。作为防疫一线的逆行者,范文不畏艰辛,直面疫情,为社区居民筑起一道“防疫网”。
5月4日早上9点,范文在核酸采样现场如往常一样,忙得像个陀螺。很难想象,他两天前才刚刚动完胃部息肉小手术,正忍着隐隐的胃痛耐心解答市民疑问。“前天动了手术,昨天下午就回去开会布置今天采样工作,一直协调到今天凌晨一点,早上六点多就起来了,只睡了不到五个小时。”范文告诉记者。这个点是南沙街道最早开始、最晚结束的采样点,晚上10:00后才能结束采样工作。市民广场点是核酸采样常规点,在昨天采样结束后,工作人员还要为第二天的采样做好准备,忙到了晚上11:00,此时距离他们早上到场已经过去了15个小时。
蕉门河社区辖区1.98平方公里,辖内25个楼盘小区,常住人口超23000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管理如此庞大的社区,如何高效完成基层各项工作,如何激活社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如何将社区服务落实到每个基层细胞,这是蕉门河社区最大的考题。
这两年,为确保各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最新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每周一早上9点,风雨不动,范文都会召开社区防疫工作会议,传达最新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组织学习最新的政策文件,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由于经常“浸泡”在基层一线现场,一来二往,范文和社区的群众都打成一片,百姓常常称呼他为“自家人”。为了让居民24小时可联系上自己,范文将个人号码设为社区的紧急联系号码,方便居民能够第一时间反馈问题。为高效完成各项出入社区查验工作,他借助信息化手段,率先提出使用随约小程序登记人员信息,使得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信息登记收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走动”。
范文还富有实干精神,他根据空旷、通风、平坦、安全的原则确定核酸采样点,精准分设南沙万达广场、南沙城两个核酸检测临时采样点,有效分散待检人员密度。近期,为缓解周边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工作压力,范文正协助街道防控办增设市民广场常规采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