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源于奋斗,微光温暖世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国青年形象。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外校”)的徐华泽、刘雅齐、关茜等校友便身处其中。他们以专业的服务、饱满的热情带领各国来宾参观冬奥村、观看比赛,用流利的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各方面成就,彰显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
“广州外校的沃土,让我渐出蓬蒿,直待凌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徐华泽坦言,母校的多元平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让自己丰羽翱翔。广州外校致力于培育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融通古今中外的灵气学生。一批批毕业生走进北大、清华、中科大、人大、上交、复旦、港大、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国内外知名学府,走向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成为珍爱生命且关爱他人的合作伙伴、学识广博并有外语特长的创新人才、学贯中西并善于兼容并蓄的文化使者、具有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的现代公民、有远大志向与实干精神的精英人才。日前,笔者深入采访了广州外校多位学生、校友、老师和家长。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该校如何坚持教育之本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助力他们一步步从优秀走向卓越。
文/刘晓星
雅正德育 润物无声
用正确价值观引领人生航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少年可塑性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广州外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课堂上、活动中讲授知识、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今年被剑桥大学录取的骆行健初一刚进入广州外校,就被榜样激励着。看到教学楼走廊展出的考入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的师兄师姐事迹介绍,她便在心中暗暗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虽然高一入学成绩平平,她依然将目标锁定在剑桥大学。老师并没有提出质疑,而是条分缕析列明了剑桥各个维度的要求,与她共同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这让行健得到了实现梦想的“梯子”,在一步一步攀爬的过程中,她定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复盘、反思,再向上,养成了坚毅、笃行的品质,形成了高度的自律和执行力,积跬步终至千里。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育心先知心。广州外校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陪伴者、引领者、聆听者,他们站在学生的视角,与学生沟通、共情,倾听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建议。广州外校定期组织开展“我与校长的心灵对话”等主题活动,学生与校长、行政干部面对面交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从校服款式、食堂菜式口味到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各项设施设备的完善、新宿舍的设计,广州外校都采纳了学生的建设性意见,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例如,上学期根据学生意见,广州外校将食堂改造成了环境优美、菜品丰富、色香味俱全的学生最喜爱食堂;下学期起学生公寓将改为4-6人一间,并为每人配备独立的组合式书桌、书柜、衣柜、鞋柜等;每年毕业生离校之前,广州外校都会征求毕业生意见,反思教育教学及学校建设中可完善之处。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校友李彦熙说,“我们的母校虽然很年轻,但是每天、每年都在变化,让人无限期待。”在广州外校,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因而对学校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进而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谈及进入广州外校后的变化,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变自觉了。初二学生丁绍轩的妈妈说:“上小学时,‘孩子还是妈妈要我学’的状态,到广州外校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变成了‘我自己要学’。”此外,广州外校特别强调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在假期坚持为家庭做好至少一件事情,做饭、扫地、晾衣服、叠衣服、分类垃圾均可。假期每天都做,坚持不懈,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养成了。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校友李子越非常感谢母校赋予他的时间管理能力。作为一所全寄宿学校,广州外校有着严谨而又科学的作息规定。“早读、上课、大课间、活动、晚自习……每天健康规律的校园生活,强化了我的时间观念,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意识,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就能够很好地把控自己的生活。”李子越说。
志愿是星海,广州外校的学子恰似一颗颗闪亮的星,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假期青云支教是该校长期保持的志愿者活动,师生从学校出发,远赴云南巍山县山区,让学生经受实践的洗礼和身心的历练。微公益社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社员们定期或不定期到南沙周边社区的中小学校或家庭送教上门,帮助中小学生学习英语、发展特长,社员自身的学业水平和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广州外校编程社成员们联合香港姊妹学校的小伙伴,为疫情下居家的小朋友们设计了一款趣味英语学习软件,将志愿服务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形成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全国家长学校示范校,广州外校非常重视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共研共进,很多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参加假期青云支教,组织核桃义卖等,并自发组建了家长志愿者讲师团,每两周开展一次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助力家庭破解教育难题。广州外校的家长们从站在校门的“张望者”,成为学校教育的当事人、孩子成长的“合伙人”,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了。
广州外校刘红梅校长说:“广州外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打通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局限于课本,在包容、理解、爱与责任教育中浸润成长的广州外校学子,有同理心,尊重他人、善良宽厚,充满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博雅课程 文理兼优
全方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广州外校实施博雅教育,其课程建设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遵循国家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了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且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课程框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多元性、融合性、自主性、开放性为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经过十余年积累,广州外校基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预备人才的目标,构建了以基础必修课程为主体,特色必修课程、自主选修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博雅课程体系。
多语种课程是广州外校最重要的特色必修课程。外语不仅是学生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也成为他们升学、就业的“利器”。该校学生都自主选修一门“二外”,学有余力的还可继续选修三外。很多学生以小语种作为第一外语参加高考,凭借优异的语言成绩被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录取,并如愿入读顶尖专业。现就职于外交部的校友王冠儒回忆说:“在外交实验班战略讨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讨大国关系等一系列宏大又紧密联系的课题。曾经在外事部门工作的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授课,内容生动、令人叹服。正是外交实验班多元的课程,引领我走上了外交官这条路。”
广州外校的自主选修课程包含品德养成、文化传承、科学探究、尚美健体、学品培养、生活技能等六大板块的108门博雅选修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与学生个性的契合度,以此发现和发展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潜能、优势,提升其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该校有帆船课、皮划艇、高尔夫、网球、无人机、创客、健美操、音乐剧、模拟联合国、民乐团、拉丁舞队、机器人社、街舞社、舞龙社……由丰富的校本课和社团活动构成的博雅选修课程,让广州外校学子成为备受欢迎的“斜杠青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的校友苏雅琪说:“在广州外校度过的六年时光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全面发展。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团给予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拓宽了我的眼界,使我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实现多元发展;多语种交换项目给予我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让我的思想更加开放。六年时光,广州外校予我梦想的种子发芽。”该校IB课程班高二学生朱联碧每周都要学习一门“硬核”课程——焊接。“我非常喜欢工程类的活动,每次上选修课都特别兴奋,掌握新技能的感觉太好了。”她说。
2021年底,广州外校成立“博雅少年科学院”,实行书院制管理,采用项目制、导师制、学长制形式,以学科竞赛、科技比赛、选修课程、博雅讲坛和研学游学为依托,在科创、科普两个领域强化特色,通过与高校、企业共建实验室和课程,致力于选拔和培养早期有志于以科学和技术改变世界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在成功创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广州外校又与小马智行、广药集团、奥飞数据、科大讯飞、中科宇航等1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课程和实验室,为学生理科特长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广州外校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充分发挥竞赛育人功能,现已组建竞赛教练团队,其中数学、物理和信息学的教练已达8人,担任学科竞赛培训和强基计划辅导,覆盖初、高中五个年级,满足学生不同学科兴趣和发展方向。多元的博雅课程赋能中学生创新能力,一批批学生参加各科竞赛,以优异的参赛成绩诠释广州外校文理兼优的办学特色。初一学生黄玉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国少年说》,讲述法律故事,倡导全国中学生与法同行,一起成为学法、普法、守法的新时代少年。高二学生茹法锐等设计制作的无感多功能智能校服一举夺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萌芽赛道最高奖,省教育厅为此专门发来贺信。近年来,广州外校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竞赛,在全国五大学科奥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技创客电视大赛等,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荣获大奖。此外,每年均有多名学生入选广东省“英才计划”;广州外校学子还积极参与各项国际赛事,参加美国数学思维挑战(AMC10),多次获全国唯一全球学校卓越奖、全球个人满分奖、全球个人卓越奖、全球个人优秀奖;参加USAD全美学术十项全能竞赛斩获149个奖项,连续三年获华南区第一,学校因此获评通识教育示范学校和最佳组织奖。
广州外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出新出彩,并持续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始终保有突破自我的底气和勇气。校友叶骐骅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意识到未来是生物医药的时代,在做了转专业的风险评估以后,她毅然决定把专业换成了微生物学,并以超强的执行力补课程、补科研确保按时毕业。在她看来,这种铆定了目标就敢于“不走寻常路”的勇气,正是受广州外校潜移默化的影响。
灵动课堂 促教促研
让探索和思辨成为习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用自己的品德、学识育人,用自己的语言、灵魂塑造人。广州外校着力构建灵动教学模式,从教法、学法两个维度双管齐下搭载灵动教学风格,采用“预习互教-情景导学-自学交流-展示点评-辨析感悟-拓展升华”“体验-探究”等教学模式,打造灵行主动、灵思互动、灵魂触动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小组互学、课堂展学,培养学科思维习惯,达到灵动思维的境界。
刘红梅校长强调,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减负的重点不在“减”,而是让学习更有效率、更出效果。广州外校着重抓课程、课堂、师资等“两课一师”,着力提升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课内外都学得巧、学得好,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
为了让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灵动课堂相匹配,广州外校教师持续开展“深度备课”和“闭环教研”。“深度备课”以学情分析为起点,通过对单元主题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及知识内在关系的分析,得以进一步落实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原动力,也为提出真实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闭环教研”则以听课调研、发现问题为起点,进行深度备课,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进入课堂听课调研、观察问题解决效果,再参加集体备课,进行问题反馈、跟踪及巩固效果,周而复始地进行闭环教研。
伴随着各科教师不断突破自我、创新成长,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一年级郝琳琳老师的语文课通常从学生的热议朋友圈“刷存在感”“打卡式”素质教育等时事评论开始。在课堂上,她还会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辩题,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死亡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完成了对文章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升华、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维度的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作为实施灵动教学的重要一环,刘红梅校长组织开发的“一师一评”教师成长研究评价体系从教学设计逻辑性、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师基本素质、教学适切性、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各科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拾梯而上,向阳而长,全校上下形成务本求实、认真严谨、创新超越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校现有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10个,其中2022年新增广州市名师工作室6个,数量居全市第一。
正是这样一支爱思考、善研究的优秀教师队伍,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撒下探究、思辨、好奇的种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它们生根、发芽,塑造了广州外校学子善于思考、富有好奇心、乐于探究的特质。在灵动课堂的涵养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了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等公认的高阶思维能力,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
国际理解 中外融和
培育中国脊梁世界担当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它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与未来。当代中国青年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国语大承、外语大通”是广州外校全体教师共同的教育理念,也是每一个广州外校学子共同的价值追求。
近日,一条用中文、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讲述的《千年中医药少年说》视频风靡网络。视频中,广州外校初中、高中学子们用流利的多国语言讲述了“秦越人”流传千年的故事,传播“治未病”中医药学的理念,带人们领略了神奇的中药世界。广州外校学子讲述的中国故事不止如此,从西语话羊城到法语话粤剧,从德语话早茶到英语话端午,他们身体力行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广州外校AP、A-Level课程的3C中华文化内核课项目——“穿越时空,对话英雄”成果展,让每一个人都惊叹于该校学生的创造力。从大禹到武则天,从诸葛亮到郑和、从汉武帝到康熙大帝,一个个历史人物跃然展板之上,仿佛与大家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国际课程除了帮助学生学业以外,更重要的是铸就中国灵魂、建立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即使身处海外,也能成为最亮眼的中国名片。”广州外校国际部张声玲主任告诉记者。
本科毕业后保送到北京大学直博的校友刘子亮说,他在广州外校就读的六年期间,每天晚上坚持在教室收看新闻联播,养成了深度思考国际国内新闻事件背后成因和机制的习惯,看问题兼容并蓄、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
在香港大学就读、目前在哈佛大学当交换生的校友万博文看来,广州外校每年举办的博雅文化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在广州外校读初中时,他曾去法国姊妹学校学习交流,增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兴趣。
广州外校2021年“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博雅文化艺术节期间,引进了1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核雕、咏春拳、粤剧、粤绣、剪纸、灯彩、佛山木版年画、岭南盆景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传人亲临现场,给学生展示传统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此后,该校陆续开设相应“非遗”项目校本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扎根,再发新芽。学校组队参加第二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合唱全国总展示暨第五届“我是广州对外交流小使者”活动,与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学)合唱《共迎未来》《Hand in Hand》,唱响“迎冬奥倒计时40天合唱云端音乐会”,进一步丰富了姊妹学校交流内涵。
广州外校定期举办博雅大讲坛,云聚各界大咖。近期,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曹雪教授莅临广州外校,与学生分享以设计为媒的中国故事,讲述设计冰墩墩的始末。当他提及自己在新闻发布会上,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激动落泪时,不少在场的同学也感动得红了眼眶。初三9班李由由衷地说:“作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生活在美丽的广州外校,我们要珍惜国家和学校为我们搭建的广阔平台,心怀祖国,锤炼品德修为,学习丰富知识,为早日成为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做好准备。”
在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交融中,中国灵魂被深深地浸润着,广州外校学子的家国情怀悄然而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渐入高潮之际,作为湾区文化的桥头堡、文教事业的先锋,广州外校对标“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战略,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全面对外开放、满足人民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等方面,用极富创意的灵动教育实践展示着新时代广州好教育的风貌。广州外校校徽包含岭南建筑、凤凰和书卷三大图腾,字母“W”抽象为展翅飞翔的凤凰,寓意一批批精英学子如同凤凰一般,飞向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越来越多毕业生飞跃重洋深造之后,重新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成长为国家脊梁、世界担当。
哪里有琅琅读书声,哪里就有使命和希望。广州外校学子始终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广州外校深刻认识“国之大者”,始终牢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初心,勇担立德树人、筑梦育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播撒种子、积淀力量,助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