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全民阅读涵养民族气质

  伴随着琅琅书声、浓浓墨韵,首届全民阅读大会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生而知之者毕竟凤毛麟角,即使持此之论的孔子,也强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遑论芸芸众生?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学而知之者”。即使“次也”,也胜过“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假如暂时行不了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书籍可以引领我们走出蒙昧、告别混沌,进入明亮、通透、圆融的境界。现代人都是读书长大的,每个人从小学就开始念书,板凳一坐十年冷,书没少读,只不过,多数人的读书经历,偏向于阶段性、功利性,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到走出校门,参加工作,踏入社会,开始享受知识红利,很多人就将书籍锁进书柜,从此“一别两宽”,若干年后“纵使相逢应不识”。

  读书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见,阅读是生活最浪漫的执着。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爱好读书的身影都格外令人注目。2020年6月,一位从湖北到东莞务工17年、进图书馆读书12年的中年大叔,离开东莞时,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簿上写下了一段话,感动了无数人:“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他的这句话,与博尔赫斯的名言“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堪称神吻合。文学大咖眼中的意境,进城务工的大叔也体悟到了,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强盛史。阅读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大事。于个人而言,“人有学问,则有力矣”,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裨益于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每个人都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于国家而言,“治国以教化为先”,倡导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全民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而深远,必须全力推动,久久为功。

  国家层面推动全民阅读,如耕田种地,要选好种子,还要及时施肥、除草,让庄稼茁壮成长,期待有个好收成。在“耕地”开拓上,既要守好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沃土”,也要开拓农村、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相对贫瘠的“土地”,保障全民阅读一个区域都不能少;在“种子”供给上,要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创新创造活力,生产出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产品,满足全民阅读的巨大需求;在“护苗”工程上,全民阅读当从娃娃抓起,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青少年身上,把青少年特别是儿童当作重点保障群体;在“收获”环节,要在全社会涵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让学有所成、德才兼备者“学尽其用”“学有所得”,从而正面激励全民阅读。

  个人层面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如披沙沥金,谙熟读书之道至关重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人当以此为训。在“2022广州读书月分享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院士强调,读书要重视知识的转化:第一步,把人类积累的公开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了的知识;第二步,把自有知识转化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一步一个提升、一种境界,这是院士的治学秘籍,也是对读书人的谆谆教诲。不必拘泥于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载体读书,关键是要有所思、有得悟、有所得,把好书读透、读懂、读活,将别人已有的经验化为自身创造的资本。

  “积微成大,陟遐自迩。”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束小亮光,众光所聚,汇成璀璨星河,必将照亮远大前程。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大树底下听古仔
   第A4版:评论
   第A5版:专题
   第A6版:抓好“双统筹” 夺取“双胜利”⑥
   第A7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文娱·闲情
   第A16版:美术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以全民阅读涵养民族气质
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双新”变化
雅克·贝汉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一周精点
微评
广东预制菜要“吃透”需求
旅游消费潜力靠什么激活
消除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