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新起点打造高平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肿瘤医学中心

多学科齐发力 让癌症不再可怕

翁淑贤

  4月22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成立仪式在投入运营不久的大坦沙院区举行,广医一院呼吸学科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中心荣誉顾问,院长黄锦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担任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为17个分中心颁授牌匾。

  “多学科汇聚肿瘤医学中心,让癌症不再可怕!”这是钟南山院士对中心的期许。

  而在今年的肿瘤宣传活动周期间,该中心多学科专家接力科普,支招如何早防早治远离肿瘤,让公众不必“谈癌色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茹志娜、韩文青

  肺结节/肺癌:

  一体化诊疗 寻找“最优解”

  近期在大坦沙院区新开设的胸部肿瘤综合病区,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一项特色——肺结节/肺癌一体化诊疗,融合多学科诊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基因检测、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诊疗,寻求最优解决方案。这种诊疗模式在提高肺癌/肺结节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让患者免于在多个不同专科奔走,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

  特色技术之一:

  “无管”微创助患者快速康复

  4月7日,早期肺癌患者王姨(化名)成为大坦沙院区胸部肿瘤综合病区的首批病人。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医一院胸外科、器官移植科、肿瘤科学科带头人何建行教授带领下,胸外科、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团队为她详细评估、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

  4月14日,何建行教授团队成功为王姨实施了 “无管”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术前无需导尿管、术中无需气管插管、术后无需胸腔引流管。术后第一天,王姨便顺利出院,还一出院就跟亲友一起去“叹茶”。

  早在2011年,何建行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开展这项无管微创手术,避免了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对气道和肺的损伤,使手术在缩小切口的基础上提升到功能保全的境界,还免除了术后引流管带给患者的痛苦。结合术前荧光定位、裸眼3D显示等技术,使早期肺癌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院成为可能。

  这项技术被评为“2016年世界胸科麻醉领域最值得关注学术进展之一”,在国内300余家三甲医院应用,更有美、英等20多个发达国家的200余名专科医师前来学习,其中不乏麻省总院、梅奥诊所的精英。

  特色技术之二:

  肿瘤全病灶活检

  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活检是重要依据。何建行教授说,传统活检只取针头大小的组织物,不能代表整个病灶。因肺部肿瘤多由不同细胞构成,某些药物只能“对付”特定细胞,整体病灶治疗好转又恶化,以为是耐药,其实更可能是未被“治服”的其他类型肿瘤细胞在“作祟”。

  何建行教授团队发挥无管微创技术优势,首次提出晚期肺癌全病灶活检的确诊方式,可以拿到足够多的标本做基因学分析。“这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成功率,并有助清除造成耐药的顽固细胞。”病区负责人梁文华教授介绍,这对指导用药、改善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大有帮助。该团队基于基因突变、免疫状态选择针对性药物,结合外科切除、放疗等传统手段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新型疗法,减少高毒药物的使用,使30%以上中晚期肺癌达到长期控制、临床治愈。

  率先提出

  “重症肺癌”“癌肺同治”

  近年来,广医一院肿瘤内科充分挖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平台优势,探索有呼吸学科特色的胸部肿瘤诊疗之路。该肿瘤内科中心(一区)主任周承志教授带领团队,专注重症肺癌、胸部罕见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小细胞肺癌、细胞免疫联合治疗、肺癌合并慢阻肺或间质性肺病、肺癌局部治疗等特色临床技术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重症肺癌”概念,牵头发表第一版“重症肺癌国际共识”,提出了“癌肺同治”“ PS评分具有可逆性和波动性”“抗肿瘤药物升降级”等全程管理理念,丰富了肺癌诊疗内涵,使更多患者获益于现阶段各种技术的个体化运用。

  前列腺癌:早期无症状 PSA异常莫大意

  去年8月,70多岁的江伯在广州赤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时顺便多抽了一管血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异常;在三个月后的复查中,医生发现江伯PSA值持续升高,于是进一步为他做前列腺核磁共振和穿刺检查,最后确诊为早期前列腺腺泡癌。

  江伯一向无排尿不适,为何就摊上这种病?

  “很多患者有个认识误区,以为没有出现排尿不适症状就肯定没有前列腺问题。其实对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需引起重视。”广医一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曾国华教授解释说,因为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中老年男性应

  了解自己的PSA值

  “每一个中老年男性都应该了解自己的PSA值。”广医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古迪建议,特别是45岁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或者50岁以上男性,一旦发现自己的PSA值异常,就应及早排查原因、及时干预。当然,PSA值明显升高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患前列腺癌,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比如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都可导致PSA值升高,但这后两种情况常常伴有排尿不适的症状。其中,前列腺增生常见尿频、尿急、夜尿增多(2次及以上)等症状,而前列腺炎常见伴有尿痛甚至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前列腺癌早期反而常常没有明显症状。

  治疗手段多

  手术越来越微创

  一旦确诊为前列腺癌也不必恐慌。多项研究表明,经过根治性治疗,早期前列腺癌10年生存率可高达85%以上。据广医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永达教授介绍,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理分级和个人身体耐受来优选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早期低危的前列腺癌,可通过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等进行局灶治疗。

  “但高危和局部明显进展的前列腺癌患者,则应考虑根治手术。”曾国华说,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已逐渐成为主流术式,患者无须再承受传统手术大切口带来的痛苦和风险。目前,广医一院泌尿外科已能开展难度更高的单孔机器人手术,身体条件好的患者,术后次日就可出院。当然,后续坚持随访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鼻咽癌:出现中耳炎症状要警惕

  35岁的张小姐(化名)一年半前因左耳分泌性中耳炎在当地医院接受了相关治疗,但未进一步排查原因。半年前,她因劳累、紧张,出现复视,偶尔伴有左侧头痛,往当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初步诊断为鼻咽癌,随后做鼻咽肿物活检确诊为鼻咽腺样囊性癌。

  后来,她发展到擤鼻涕或吐痰时带血,并伴有耳鸣。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她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求治。该科张孝文教授团队为她做了常规电子鼻咽镜检查,发现病灶位置比较深,处于神经血管较密集的颅底,手术难度较大。仔细分析并征得张小姐同意后,该团队为她施行了内镜下鼻咽颅底恶性肿瘤射频消融切除术+鼻窦开放术+鼻中隔黏膜瓣修复术。术后,张小姐无发热、头痛、张口受限,10天后便拔出鼻腔填塞,恢复良好,随后顺利出院了。

  有中耳炎症状应明确病因

  中耳炎可能是原发病,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症状。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肿瘤中心主任张孝文教授介绍,由于鼻咽癌发生在鼻子的隐蔽部位,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易被忽视和混淆。比如张小姐一开始出现耳鸣等症状时,在当地医院就被当作“分泌性中耳炎”治疗,鼻咽癌发作的部位和咽鼓管咽口打开的部位相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致咽鼓管咽口阻塞、咽鼓管封闭,进而改变中耳压力,随之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中耳炎症状。

  张孝文教授提醒,广东是鼻咽癌的高发区,当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一定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常规听力学、EB病毒-DNA检测、鼻咽镜等检查必不可少,避免鼻咽癌的误诊、漏诊。

  由于鼻咽癌与中耳炎所出现的症状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果不加以明确诊断,容易混淆而导致不良的后果,鼻咽癌早期的症状有:

  1. 涕血:鼻涕中带血,量不多时经常被患者疏忽,误认为是鼻炎或鼻窦炎,或被当作咯血到内科就诊,其实这很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

  2. 头痛:初诊鼻咽癌时,大约70%的患者有头痛症状,表现为偏头痛、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疼痛,多与癌组织侵犯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有关。

  3. 鼻塞:鼻塞是鼻咽癌另一个早期症状,多为单侧鼻塞,当鼻咽肿瘤增大时可出现双侧鼻塞。

  4. 耳鸣、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也是鼻咽癌的早期信号,是由于鼻咽癌新生物堵塞患侧咽鼓管口所致;听力降低也可能是鼻咽癌进一步恶化损伤听力神经所致。耳鸣和听力下降常被误诊为中耳炎或是其他疾病致耽误治疗。

  5. 颈部包块: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被误诊为炎症。对于经消炎治疗无缩小,甚至持续迅速增大的颈部肿块,尤其是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多个互相融合成团的无疼痛颈部肿块需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肝癌:巨大肝癌发现已晚期,还能切除吗?

  黄先生(化名)去年底因右上腹胀痛、食欲下降去当地医院做检查,查出肝右叶巨大肝癌伴肝内多发病灶,一发现已到晚期,当地医院判定不可能有手术机会了。他找到广医一院肝胆肿瘤中心汪国营主任团队,该团队联合多学科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实施分步手术,帮他成功实施了肝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并结合局部消融治疗、局部介入治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整个治疗时间长达4个多月,黄先生先后住院4次,目前已顺利出院,状态良好。

  为什么黄先生的肝癌病灶会拖到这么严重才发现?“这与肝脏的代偿性很强,起病又比较隐匿有关。”汪国营主任介绍说,一般1/4的健康肝脏就能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所以早期病变的肝脏可以“带病工作”,等察觉出异常,往往已是中晚期,这时肝脏“忍无可忍”发出强烈“抗议”,于是食欲不振、疲劳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肝区疼痛等症状就陆续出现了。此外,公众对肝癌认知不足、早筛率不高也导致不少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

  “肝癌能防能治。”汪国营主任提醒,有乙肝/丙肝等肝脏感染史,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者,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病毒性肝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都是高危人群,要早筛早防,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查一查甲胎蛋白+肝脏超声,一旦发现肝脏异常,应及早干预。

  三大根治性手段各有侧重

  汪国营主任介绍,随着综合治疗理念进步,肝癌治疗手段不断增多,目前根治性治疗有三种:

  消融治疗:适用于病灶小于3厘米且位置较深、与肝内血管关系不密切的肝癌,创伤小、恢复快。

  肝切除术:一般优先考虑腹腔镜下微创术式,创口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有些病灶位置刁钻,对手术团队的“功力”要求高。

  肝脏移植:技术日趋成熟,但非所有患者都适用,较适用于肝硬化程度严重的肝癌患者,尤其是肝硬化基础上的小肝癌患者,单发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或是多发肿瘤数目小于3个、最大直径小于3厘米的原发肝癌且尚未出现肝外转移,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比较适宜接受肝移植术。此外,还可考虑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提高生存期,不能简单“一刀切”

  5年前,李先生(化名)因结直肠癌肝转移,当地医生告诉他和家人:他可能活不过半年了。才40多岁的他正值壮年,难道就没办法治了吗?他到广医一院胃肠外科求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黄炯强主任团队为他做详细检查发现,他的肝脏已有22个转移灶!黄炯强主任团队组织了该院肝胆外科、放射科、肿瘤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多学科讨论,为李先生制定了一个综合治疗方案:先化疗缩小病灶,再择机手术。经六个周期化疗和靶向治疗后,李先生肝脏转移灶减少到16个,且明显缩小,最大的从4厘米缩小到0.8厘米,黄炯强主任团队顺利为他做了转移灶切除术。

  出院一年后,在当地复查时,医生发现李先生肝上又出现了两个转移灶。他再次到广医一院接受了手术切除,至今四年多了,他生活状态良好,定期复诊。

  治疗不能简单“一刀切”

  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黄炯强主任强调,应根据分期、合并症、年龄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带来最好效果。“外科医生也要综合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要利用多种手段为患者找到合适的手术时机,追求更优的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即使出现肝转移,也不是就没办法医了。”黄炯强主任指出,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或者手术后出现肝转移的几率占比将近50%,对于这些出现肝转移的晚期患者,如果能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同样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远离结直肠癌 谨记四点建议

  结直肠癌是可治可防的。从预防的角度,黄炯强主任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做到“两要两不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还要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增强肠道蠕动,避免便秘等;

  2. 定期体检,出现大便潜血阳性、检查肿瘤标志物增高,需进一步做纤维结直肠镜排查;如发现炎症肠病或结直肠息肉要及时处理。

  3. 控制好炎症肠病、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肠道炎症、克罗恩病等癌变的几率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4. 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结直肠癌与痔疮有相似症状,易因误诊耽误了治疗,如果出现便血、大便次数改变、肛门疼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建议及早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

  院长访谈

  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

  “我们整合全院资源建设肿瘤医学中心,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促进肿瘤学科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中心主任、院长黄锦坤坦言,肿瘤医学中心的成立,既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积极行动,也是满足人民需求、体现公立医院担当和资源整合的创新探索。

  黄锦坤院长说,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动以“治疗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向“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转变。而当下,对人民健康威胁较大的除了传染病,还有慢病,肿瘤疾病就是慢病中的一大类。随着医学的进步,肿瘤疾病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该往哪个方向去探索。”黄锦坤院长说,广医一院作为公立综合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应积极探索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在肿瘤疾病的防治中,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各有特点。”黄锦坤院长分析道:专科医院在肿瘤治疗的专业化和创新性上优势明显一些,但肿瘤在中老年群体中相对更常见,这个群体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病,综合医院对复杂性的肿瘤疾病治疗方面更有优势。

  “我们在医院内部进行肿瘤治疗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汇聚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在肿瘤防治方面的优势。”黄锦坤院长说,在这个新平台上,各肿瘤学科的专家有更明确的专攻方向,长期坚持可在专业化、创新性方面达到甚至领先肿瘤专业医院水平。同时,具备综合医院多学科支撑的特点,肿瘤医学中心在复杂性的肿瘤疾病防治方面比专科医院更具优势。

  “肿瘤是个复杂的慢病,临床基础研究还需要更多科研人员一起努力。”黄院长坦言,“集中力量能办大事”,下一步中心还将对科研力量进行整合,探索解决肿瘤防治领域的关键问题。另外,中心还将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肿瘤科普宣教力度,让早防、早筛、早诊、早治的肿瘤防治理念深入人心,切实推动以“治疗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百姓肿瘤防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肿瘤医学中心下设17个分中心

  据黄院长介绍,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的基础上成立,旨在持续提升肿瘤诊疗管理水平,打造广东肿瘤防治新高地。

  该中心在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骨癌、卵巢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病区横跨大坦沙院区、沿江院区、海印院区三个院区,拥有高精尖医疗设备和舒适的诊疗环境,下设17个分中心,分别为:胸部肿瘤中心、肿瘤内科中心(肿瘤内科一区、肿瘤内科二区)、泌尿肿瘤中心、耳鼻咽喉头颈肿瘤中心、妇科肿瘤中心、骨肿瘤中心、胃肠肿瘤中心、肝胆肿瘤中心、乳腺肿瘤中心、血液肿瘤中心、肿瘤放疗中心、肿瘤影像中心(放射科、超声医学科、核医学科)、肿瘤病理中心、肿瘤检验中心。

 
     标题导航
新起点打造高平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肿瘤医学中心~~~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5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6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7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8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9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大湾区观察
   第A15版:文娱·体育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多学科齐发力 让癌症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