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金艳、杨瑞莲、杨雨虹
善美韶关
瓦片、竹筒、废弃轮胎、斗笠、磨盘、酒缸……村庄里曾经的废弃、闲置老物件,经过村民DIY创意设计后,瞬间变成“山味”十足的“艺术品”,亮相“村头巷尾”,成为新景观。这些新景观就藏在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太平镇、城南镇的一个个古老村庄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
年轻人带领乡亲打造新家园
昨天,记者来到顿岗镇寨头村,一进村就被各类乡味十足的“艺术品”吸引,只见一个由裁好的一段段竹筒组成的大大“福”字,挂在村头的村民家院墙外,院墙的其他空白处,农村常见的簸箕、斗笠、蓑衣等闲置老物件都利用了起来,作为装饰,让整面墙蕴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沿着村道继续往里走,沿路的墙体上也绘上了春耕图、特产图等微景观。而部分村民家的庭院也由以前的墙体换成了木栅栏,木栅栏边上,是用废弃轮胎做成的“花盆”,里面栽种上了各式植物。一系列的“微改造”,给村庄面貌带来了新变化,村民都赞叹:“这些不起眼的常见之物、废弃之物,终于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据了解,为进一步美化人文环境,推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近期始兴县顿岗镇以微景观改造为突破口,组织动员广大村民开展乡村振兴DIY创意设计活动,父老乡亲们齐齐动手,利用随处可见的闲置老物件,创意设计小景观,打造新形象。
连日来,在全镇年轻干部、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村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妙利用闲置的酒缸、废弃轮胎和无处安放的废旧木材,拼凑成了“别样”的风景,制成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微景观”。同时,该镇充分发挥本土工匠的专业优势,鼓励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参与手工涂鸦、墙绘创作,既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也增添了邻里温馨。
顿岗镇年轻干部饶志峰就参与了其中。当天,他正和乡亲们利用废弃木材,在高留村的一处墙体上做一幅“向日葵”图。“我们通过利用‘三清三拆’拆出来的木材进行废物利用,把它切割成一片一片,在高留村人流较多的地方做成一个小微景观,让这些废弃木材物尽其用。”饶志峰说,他们希望能通过干部参与的方式,带动所有的村民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当中来。
据了解,为全面提升镇村环境容貌,改善群众人居环境。近年来,顿岗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干群齐抓共治,注重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擂台比武,向各村颁发“红黄旗”,评选“最美文明家庭”“最美环卫工作者”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全力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
此次创意DIY设计活动,经过十多天的陆续创作,已打造各类小节点、小景观10多个。“这些年轻干部好有想法,能想到用这些东西做成不同的装饰,变成了景观,现在我们村里好漂亮,很多人都来我们村里看,看完都夸我们村就像城里的小公园。”寨头村村民张良妃感叹道。
仿佛重回旧时光 古村成“网红”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千百年来,中国人寄情田园、赞美田野,祝福家乡。对无数离家远行的游子说,浓浓乡愁总关乎着山河故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唤醒心中最柔软的记忆。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在岭南大地的吹响,如何在发展路上留住乡愁,如何让乡愁助推古老乡村城镇的再次腾飞,成了许多人思考的命题。
如今,这种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草根DIY”在始兴已经在蔚然成风,并成为让古老村庄记住乡愁的同时,“蝶变”成为焕发“新生”的重要推动力。如太平镇东湖坪村位于国道323线旁,是粤北地区集明清建筑、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近年来,始兴县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乡村风貌示范带建设内容,充分利用该村历史文化悠久的优势,以“旧时光”为主题,开展了既符合村民愿望,又传承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东湖坪村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打造“农”与“旅”主题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该村在特色民居建筑里设置了民俗历史展厅、茶室、农家书屋,开展了古巷修复、建筑外立面改造、完善绿化等,同时充分利用老物件、旧材料,打造“村前野趣、田间古味、印月池塘”等文旅空间。如今,这里一个个充满“旧时光”风情的小角落,都成了不少网友直播、打卡的“网红”之所。古老的村庄,顿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