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油山山更翠,梅岭星火永相传。”4月15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参加了由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中共韶关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共南雄市委宣传部协办的“老区新貌”主题采风采访活动,走进了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韶关市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南雄,亲身感受了“猎猎红旗永不倒,青山绿水换新颜”的动人景象,见证了粤北老区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功实践。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黄俊杰、叶薏婷
绿色发展 引领美丽乡村生态振兴
迎着“最美人间四月天”的“十里春风”,一座草长莺飞的小镇,因为一座形似爱心的小岛而引来许多网友前来“打卡”。采访车行至距南雄城区13公里江头镇时,时逢一场小雨之后,远山依旧雨雾缭绕,近处一道回廊百转千转通向河中一颗绿色的“心”——当地人叫它湖心岛,但游览者喜欢唤它作“爱心岛”。
“这座小岛以前是一片滩涂,后来经过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心岛。岛中有桥飞架两岸,节省了两岸多个村庄的群众、学童往返的许多时间。”江头镇党委书记崔文佳说,自2019年被列为韶关市139镇街提升工程试点镇以来,江头镇紧紧围绕“一个规划、三项整治、九大基础工程”的提升要求,依托江头镇“一河两岸三桥”的自然优势,确定了重点整治提升项目和打造“一轴两心三片”。
据介绍,目前当地累计完成投资约3500万元,建成河滨公园、湖心岛公园2座;门户标志2座、“一河两岸”休闲游步道2公里、公厕2座;设藏书3000余册的文化书屋1处;建成含篮球场的文体广场1800平方米,改造农贸市场1处,“一河两岸”主干道沥青路面改造提升及项目绿化美化工程,圩镇面貌焕然一新。每逢闲暇时节,当地群众和城里的游客们都喜欢漫步于小岛等一场雨过天晴、听鸟鸣,染花香。
实际这只是南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南雄正在积极打造党建促乡村振兴“一片五带”,以湖口、珠玑、雄州、邓坊、水口等5个镇(街道)为中心打造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片,以示范片串联每个乡镇,形成5条具有南雄特色的示范带,以示范片带动示范带,以示范带联结示范片,实现美丽乡村、美丽圩镇、美丽产业向美丽经济转换。
挣钱顾家“两不误” 打造家门口的“乡村振兴车间”
把车间建到村里头,把工作送到家门口。当记者走进位于珠玑镇的三盛乡村振兴车间时,只见一派忙碌的景象,许多女工正在埋头制作无线蓝牙耳机。“为了照顾孩子,我曾经只是一名乡村家庭妇女。如今建在家门口的乡村振兴车间,让我不会远离家庭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每个月能赚到两三千元的同时,也不会让家人成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让人心安。”谈起在自己家门口的就业,女工邓玉妹满是感激之情。
一个个家庭妇女走出了家门,一群群即将外出务工的妇女也放下了行囊,纷纷走进了村口的乡村振兴车间。“车间让农户与企业直接对接,投资小,见效快,务工环境优,能挖掘农村留守人口红利,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流动,已逐渐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珠玑镇镇长廖春花介绍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群众增收,关键在就业。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公司+车间+村民’的运作模式。”
2021年,东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对接东莞企业,珠玑镇党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构建平台、土地流转、车间建设奖补、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促成东莞三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落户珠玑。三盛乡村振兴车间于2021年10月投入生产,生产产品工序简单、工时灵活,进一步吸引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就业,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目前,该车间为珠玑镇解决了近13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预计车间很快将实现规模升级,将芯片、喇叭、耳机等电子设备产业链串联起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珠玑带来更多的效益。
去年,珠玑镇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韶关赛区海选,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一等奖并代表韶关参加全省比武。随后,在全省的小组赛中,珠玑镇以小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挺进总决赛。去年十月,珠玑镇在总决赛的舞台上过关斩将,荣获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全省“六强镇”称号,在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市、区)1611个乡镇(街道)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韶关市聚焦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根据就近、均衡、从简布局、设置合理、合规建设的总原则,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从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振兴车间的支持力度。该市依托现有闲置的旧学校、礼堂、文化活动室规划用于承接“零污染、零排放”的加工、商贸等项目,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去年以来,韶关累计盘活镇村闲置用地1.4万平方米。目前全市推进村振兴车间项目38个,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复制的车间建设新经验模式。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26个已投入运营的乡村振兴车间,帮助解决了约320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