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谢泽楷
今天是第27个安全教育日。预防欺凌,一直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要话题之一。“我的孩子是班上的小透明,是不是更容易受到欺凌”“孩子被同学起外号,算不算被欺凌了”“我的孩子被其他家长投诉欺凌他人,可孩子自己却说是互相打闹,我该如何进行教育”……记者发现,关于欺凌,家长们的困惑还真不少。尤其是相比容易被发现的肢体暴力等显性欺凌,家长们更担心隐性欺凌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社交退缩、情绪改变等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可能遇到了人际交往难题甚至被隐性欺凌了。
案例
小朋友患鼻炎被喊“鼻涕虫”
因为患有过敏性鼻炎,冬冬一到春天就痛苦不堪:不仅喷嚏连连,还没完没了地擤鼻涕。次数多了,每次冬冬打喷嚏或者擤鼻涕,他的同桌都会斜着眼做出“咦”的表情。受这个小朋友的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渐渐地都认为冬冬“不卫生”。走过冬冬的座位时,有同学还刻意做出“避而远之”的动作,甚至有同学喊冬冬“鼻涕虫”。这让冬冬感到很自卑,在家里哭了好几次。
无独有偶,四年级男生小涛因为说话大声且容易喷口水,就被同学起外号为“口水王”。还有女孩子,因为皮肤比较黑,因为学跳舞又有着“天鹅颈”,就被同学笑话是“卤水鹅”,有的孩子还以创作打油诗揶揄同学为乐。
记者发现,给同学起外号,在同学之间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内心强大的孩子,会不以为然或者一笑而过;有的孩子则会生气地告诉老师,或者把遭遇写进日记里;但也有孩子明明心中不快,却选择了默默忍受,不愿意求助于老师或者家长。
支招:“实战演练”教会孩子说“不”
天河第一小学心理科组长肖冬梅老师表示,身体、语言、网络欺凌等显性欺凌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得到帮助,但心理欺凌中的种种行为属隐性欺凌,往往让被欺凌者痛苦不堪却难以求助,无力改变。因为隐形欺凌一则难以有证据告发,二则跟谁交朋友是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老师与家长都不可能强迫谁跟谁要一起玩。甚至遭遇隐性欺凌的学生还会被指责:你就不能开朗一点,主动跟别人做朋友吗?你就不能大度一点,不要在意就好啦!
肖冬梅老师表示,如果孩子觉得被起外号是不能接受的,家长可以在家跟孩子实战演练,爸爸或妈妈扮演起外号的人,训练孩子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起外号,请以后不要这样叫。”反复多次练习,直到孩子可以充满气势地说出来为止。家长要跟进情况,继续给孩子支持。
是欺凌还是打闹家长分不清
最近,轩轩妈妈接到了其他家长的投诉,说轩轩欺凌他家孩子。立刻向家长道歉后,轩轩妈妈下班回家第一时间质问轩轩是怎么回事。轩轩说,是因为和这个同学吵架了,他气极之下就拍了对方的脑袋。那个小朋友其实也有反击,但双方都没有受伤。轩轩妈妈要求轩轩打电话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同时也向前后左右的同学了解情况,得出的结论确实是两个孩子先有了口角纠纷,然后轩轩忍不住先动了手。“我家孩子先动手肯定是不对的,必须要道歉,但打闹和欺凌的界限在哪里呢?对方家长把欺凌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说实话我心里犯嘀咕。”轩轩妈妈说。
释疑:打闹一般即兴 欺凌则是蓄意
肖冬梅表示,打闹和欺凌的区别主要看四点:一看角色是否平等。打闹双方是角色平等并可以随时切换的,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同样的行为彼此都可以实施到对方身上。而欺凌是一方长期欺负另一方,角色无法互换;二看力量是否均等。这里的力量包括肢体力量、心理力量、社会支持。欺凌事件中的双方,力量是不均等的,一方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另一方处于力量劣势;三看是否蓄意为之。打闹一般是即兴而起,而欺凌是蓄意为之,甚至有计划,有预谋;四看双方的感受。有时学生间的互相推搡看似可以角色互换,但是却可能是一方觉得好玩,另一方觉得痛苦,并且觉得好玩的一方看到对方痛苦了却不肯停止,这就构成欺凌。
学校
预防欺凌,必须要改变旁观者的态度
每个学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为做好防欺凌工作,都会针对性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该校副校长李正东告诉记者,有研究表明欺凌行为发生时,旁观者的反应是影响维持或结束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欺凌者如果受到旁观者的“鼓励”或默许,他们的欺凌行为往往是受到强化的。相反,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加以反对或制止,则会降低欺凌者的兴趣。
“为了预防欺凌,我们必须要改变旁观者的态度。因此,学校还会向全校学生发放《拒绝欺凌倡议书》,每一位同学都在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唤醒旁观者,共防共治学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谐校园。”李正东说,学校的主要做法有四点:一是利用主题班会,普及防欺凌知识;二是定期做好防范欺凌事件的排查建档工作;三是落实教师强制报告责任制。学校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发现欺凌苗头或收到相关信息时,必须向德育管理部门报告,不能私自隐瞒或视而不见;四是结合德育教育,将“和谐”作为重点主题。
在学校的主题班会中,学校通过调查数据来引起学生重视,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辨识欺凌,采用心理情景剧和模拟法庭等展现欺凌对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影响。学校希望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会预防欺凌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遭受欺凌或者发现欺凌时,要勇敢地将情况报告给老师或家长。
与此同时,该校还会定期进行针对学生有无受到欺凌和是否向家长反映情况的问卷排查,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于情况特殊或者性格孤僻的孩子,学校会跟踪建档,设立心灵使者、心理老师、班主任三方关爱小组,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怀,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困难。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长期安排心理教师定时定点值班,并通过心理热线、预约访谈等多途径辅导学生心理问题。
支招
孩子遭受欺凌
建议家长先找学校处理
遭遇欺凌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德育发展中心主任麦洁英表示,被欺凌学生应做到敢于反馈,及时报告。
“被其他同学欺凌后,不要害怕,不要觉得丢人或没面子,要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报告,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留言等形式及时向教师和家长反馈被欺凌的情况。每所学校都有关于处理欺凌事件的规定,向学校反馈后,学校一般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欺凌者进行教育或惩戒。一味忍气吞声,只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麦洁英说。
怀疑孩子可能遭遇了欺凌,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安全专干丁洪老师表示,若家长担心孩子遇到欺凌,应通过合适途径引导孩子说出事实,向孩子做出坚定的保护承诺,通报教师进行处理并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
如果发现孩子回家后一反常态,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引导孩子说出“发生了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则让其回房间休息后,再视情况而定。同时,家长要马上与老师联系,询问相关情况。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回家后确有异样的情绪反应或异常的行为举止,并且不愿跟家长说,那么,家长可以先避开这个话题,跟孩子聊些别的事情,或让孩子玩玩游戏、听听音乐,或干脆躺一会、静一静,借以减缓压力,走出封闭的心境。等孩子愿意说了,再好好听孩子诉说。
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无论家长运用什么手段都不愿意跟家长说自己被欺凌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绕开孩子自身的话题,说些别人的事情,用类比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有告诉了家长,才能帮助其摆脱被欺凌的困境。
家长也要做出承诺,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在孩子跟家长诉说被欺凌的事情后,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个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的明确承诺,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遭受了欺凌的孩子往往不敢向教师报告自己遭受伤害的事实,但如果有了家长的支持和明确承诺,孩子就能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孩子便会敢于向教师报告了。只有在家长、教师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解决欺凌和暴力问题。
如果孩子遭受了欺凌,家长要做的是立即与班主任联系,要求班主任对事件进行调查,向学校求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确认是否存在真实的欺凌行为。如果自己的孩子确实被欺凌了,家长也应要求班主任进行处理,并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直接找对方家长,去说理或数落对方家长。
为防止孩子以后继续遭受欺凌和暴力,家长应用较平和的方式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讲明如何理性应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尤其注意教给孩子应对各种类型欺凌的具体方法。
孩子遭遇欺凌怎么办?
被欺凌学生:应做到敢于反馈,及时报告。
家长:应通过合适途径引导孩子说出事实,向孩子做出坚定的保护承诺,通报教师进行处理并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
学校:共防共治学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谐校园。
只有在家长、教师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解决欺凌和暴力问题。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或遇到人际交往难题
一是社交退缩。不肯去上学但又不肯说理由;以前一起玩的小伙伴,不玩了;变得胆小、粘人,甚至会害怕特定的场所或人;二是情绪改变。爱哭、易怒、烦躁、易惊、夜睡不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