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各种意外,你会怎样去珍爱身边的人,你会怎样去表达不轻易放弃?对于邵晖(化名)的家人来说,不放弃就是在他陷入长达80多天无意识状态的日子里,坚持给他翻身、擦背、按摩身体,在他的耳边呼唤他的名字,直到他突然能够做出回应,从嘴角微微动,到点头摇头,哭泣微笑,慢慢进步,坐起来,能够被搀扶着去做艰难的康复锻炼……
如果不是半年前的那场意外,26岁的阳光男生邵晖,可能会每天在球场上肆意奔跑、挥洒汗水。如今,一度被判断无望苏醒的他醒了,还能像个孩子一样,从吞咽、说话到抬手抬头,每一步重新学习,这对他们一家来说已是最大的安慰。这是不离不弃带来的生命奇迹。“我们不放弃,因为哪怕在他睁着眼昏迷的日子里,我觉得他眼里有光。”邵晖的姑姑邵菁说。昨日是第二个“世界昏迷日”,邵菁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科和记者分享了邵晖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
人生被一场事故按下暂停键
邵晖学的是体育专业,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就被现在任职的网球俱乐部看中,成为一名网球教练。他热爱运动、性格乐观、体魄强健,正值大好年华,是学生的“明星教练”、同事眼里的阳光男孩,却在半年前被突然按下了生命的“暂停键”。
去年8月21日,邵晖走在番禺一小区里,被一辆送快递的电动车意外撞倒,头部着地。120急救车将他送到了附近医院,他被诊断颅内多发性出血、脑干出血、脑挫伤等。
医院对他实施了急诊手术,但术后情况仍较为严重。去年8月27日,邵晖被转至市区某三甲医院ICU,虽然脑水肿已逐渐消退,却不断出现肺部感染,整个人也始终呈现重度的睁眼昏迷状态。医生判断基本没有醒来的可能。
“不能放弃,他的眼里有光”
大儿子突然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邵晖的父母感觉天都塌了。“那阵子,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该做什么决定好。”邵菁回忆道。但邵菁不想放弃,“我觉得他眼里是有光的。”邵菁毕业于医科大学,但她的判断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医学专业背景,而是处于家属的关切和细致观察。
在邵菁的坚持下,去年9月14日,邵晖转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当时邵晖的脑电图甚至不成波形,感染令他高烧四十多摄氏度不退。经过一系列抗感染等治疗,半个月后,邵晖又转入了该院康复医学科,由副主任谢秋幼接手负责。在康复科,邵晖接受了高压氧治疗,谢秋幼决定拔除气管切开管与尿管,从而减少反复感染的风险。
对于昏迷的患者来说,家属的细心观察与耐心照护至关重要。那段时间,邵晖的妈妈在医院衣不解带地照顾他,邵菁指导她每半小时给儿子拍一次背、翻一次身,活动一下肢体、按摩肌肉,甚至扶起来坐一坐。邵爸爸则负责后勤保障,送饭做菜——后期,儿子的营养供应是通过鼻饲管,将破壁机打碎的流质食物直接打入肠道。“很多护理能交给护工,但家人亲自陪伴照料对他来说很重要。这种支持无法替代。”邵菁说。
盼来了生命重启的奇迹
去年9月25日,邵菁通过手机视频试图跟邵晖互动。在喊了他的名字后,邵菁突然看到屏幕那端侄子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像是一丝久违的微笑。“幅度很小,我们观察到他笑了。”邵菁说,此后情况一点一点地好转。家里人喊他,偶尔会得到眨一下眼睛的回应。
去年11月3日,在身体状况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为邵晖进行了颅骨修补手术。这一次的颅骨修复很可能对邵晖的感知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去年11月9日,邵晖可以明确地听懂家人的话,并且通过眨眼做出确切的回应了。经医生评估,昏迷了80多天的邵晖终于恢复了意识。随后就是紧锣密鼓的康复训练。吞咽训练帮助他尽早恢复自主饮食、构音训练帮助他重新学说话……
去年11月12日,艰难而生涩地发出“妈妈”两个音节,让家人眼眶湿润。虽然意识清醒了,但由于脑部受伤,昏迷了80多天,邵晖从进食、说话到肢体活动,每一步都要像孩子一样重新开始学习,每一次练习都可能伴随着全身难忍的疼痛。一个抬头动作就训练了2个月。“一路走来,一家人全靠信念支撑。”
如今的康复训练,对于邵晖来说就像打卡上班。每天7时50分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9时半开始肢体训练、构音训练……肢体能活动了,也能简单地和家人交流、有时还能开开玩笑。他丢失了一些记忆的片段,也会敏感地想起自己的现状。艰难的时候,他也会流泪,但更多的时候,他依然是那个乐观爱笑的大男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谢秋幼说,随着医学的进步,重症救治的能力大大提高,越来越多失去意识的昏迷患者都能抢救下来得到生的希望,早期科学的评估、合理的治疗策略抉择和正确的干预对后续的进一步决策来说非常重要。同时,这些意识障碍患者也需要家庭的有力支持,也需要社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苏醒只是第一步,未来如何恢复吞咽、言语、运动乃至高级认知的功能,让患者实现自理、回归融入社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家庭、医疗的全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