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从“五新”(新使命、新作为、新高度、新要求、新担当)高度,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其中,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会议的一大亮点。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紧紧把握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从打造三大体系(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来建构高水平的文化供给体系。
文化供给水平:是衡量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文化供给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广东以及我国文化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有效破解文化供给主体上的独木桥体制,使文化发展走上供给丰富、文化繁荣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九大以来,无论是市场渠道的文化产业,还是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文化,我省文化供给水平均有大幅提升。随着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文化消费正在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同时,我们应看到,我省文化有效供给不足,过剩供给、低端供给以及公共文化供给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文艺产品、文化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还不够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涵,也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抓住高品质文化供给就是牵住新发展阶段文化强省建设的牛鼻子。
文艺创作生产:实施高端文化战略,锻造岭南文化的“阳春白雪”
与商业文化、通俗文化的发达相比,文艺精品不够多、影响力不够大,有“票房”又有口碑的文化品不多,特别是文学、戏剧、舞蹈等高雅艺术门类精品项目在全国排名不够靠前。新时期高品质的文艺供给应在做优做强通俗文化的同时,聚焦“阳春白雪”短板,通过实施高端文化战略,通过培养、引进学术大师、文学大师、艺术大师,打造广东高端文化品牌,创造岭南文化的“阳春白雪”。
公共文化:实现从“全覆盖”向“全提质”跃升,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滋养高素质新粤人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只有吸引足够多的人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上半场”广东高速发展得益于数以千万的“新粤人”“新客家”,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那么高质量发展阶段则更多要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如何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是城市(地区)竞争的关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是吸引、滋养高端人才来粤创业发展的法宝。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不仅要有高大上的设施,更要在社区、村落配套完善高品质的文体设施;不仅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要有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服务与内容。
“十三五”期间,广东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但是与世界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另外,我们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
新时期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要实现从“全覆盖”向“全提质”跃升,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要努力探索激活社会力量办文化、兴文化的机制,探索基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的公益性专业化运营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以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提质增效。
文化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跃升,以高品质的文化市场供给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市场是文化供给的主渠道,高品质文化市场供给必须建立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上,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有三: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二是顺应并引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具有强大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
作为全国文化大省,广东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体量规模巨大,产业总量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但与三大湾区及京沪等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一些方面仍大而不强,存在核心内容产业不强,产业主体小、散、弱突出,规上企业偏少,龙头企业以及国有文化企业方阵偏弱,文化与资本融合度不高,岭南文化开发力度有待提升,知名品牌不多,创新力、竞争力不强等短板,目前正处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型的关键期。
新时期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数字文化科技这一牛鼻子,进一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新业态的策源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化融合示范地,以数字化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省文化产业从大到强的跃升,不断满足老百姓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