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前瞻眼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时红秀
向晓梅
张振刚

  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不断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时红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副院长向晓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就此进行解读。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李冀

  以“制造业立市”打造湾区产业体系“智脑”

  时红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造业立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您认为,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时红秀:坚持制造业立市,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是科学技术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也扮演引领产业发展的角色,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广州的定位很清晰:一方面广州具有资源禀赋、传统优势,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制造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广州承担着华南门户作用,对中南地区的制造业的辐射作用很强,这些优势非常独特。

  广州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从三方面来理解。首先,广州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制造业发展,而是要放在大湾区的整体框架中来考虑。实际上,大湾区内,广佛一体化程度已经很高,企业家、资本、人才的流动较为频繁,要素协同关系比较成熟,因此,广州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从整个华南地区的产业带动来着眼。

  其次,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意味着广州将牢牢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让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成为广州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第三,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一步夯实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产业引领和技术策源地的地位。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确立“制造业立市”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为广州带来哪些变化?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发力?

  时红秀: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人文、科技和现代化大都市的优质资源充足,发展制造业就要充分使用这些资源。制造业持续升级的能力,考验着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服务业能不能跟上,这些服务业包括设计、研发、展示、融资、仲裁、会计、评估、信息等。这些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而作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的大都市,广州显然有吸引力。另外,广州强调发展金融业,但不必紧盯证券期货这类大金融,而要着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使之服务于本区域制造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持续升级的能力,还依赖于相应的高端要素能不能持续供给。除资本外,技术、人才持续流入本地很重要。广州有自身优势,要开拓创新,用更高水平的手段吸引高端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广州不妨大胆探索,深化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各方面资源来办教育,兴办一批高质量的大学、职业学校,兴办有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与此同时,吸引各方面资源来办医疗、办养老,在医药医疗医养方面,广州完全拥有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广州应扬长避短充分融合大湾区资源,打开综合发展的无限空间。发展实体经济,强调制造业立市的广州应成为大湾区产业体系的“智脑”。近年来,广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广州建立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专利登记中心,从市场监管、仲裁到司法运行中切实提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给制造业的企业家、发明家以充足的司法保障,甚至在现代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创造具有引领地位的样本,对全国甚至全世界释放出足够的吸引力,在我国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赢得先发优势。广州只有走在世界的前列,才能激发出最大的价值。

  随着中央擘画的共同富裕的蓝图落地实施,我国居民的财富与收入结构将发生变化。未来15年,低收入群体将持续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在扩大,橄榄型社会逐步形成。这也就意味着全社会的消费升级要加速,高品质需求将快速扩大,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供给。这是拉动我国产业升级最大力量,也是难得的机遇。广州一直都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将继续创造出更多新经验。

  制造业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韧性所在

  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副院长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广州带来什么?又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形成怎样的影响?

  向晓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广州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部署,有利于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体量和规模。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能对提升城市能级起到关键作用,是工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每次制造业的突破都影响着地区经济乃至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保持经济活力的源泉之一,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广州有超大规模人口空间、良好的工业基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制造业较为发达。通过确立“制造业立市”战略,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应,并与现代服务业充分融合,将能够整体提升广州的中心城市能级。

  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紧扣门户枢纽定位,发挥引领带动和服务周边功能,是广州当仁不让的使命。广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对自身及周边都将形成良好的联动及带动作用。2021年1-2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6.11亿元、增加值699.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4%和43.6%。其中,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支撑有力。此外,高技术产品产量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显示器等产量两年平均增长均超过40%。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67亿元,同比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86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首次分别突破2万亿元、5000亿元大关。2021年广州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推动稳增长,聚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新基建,以“链长制”为抓手推进21条重点产业链,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广州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聚焦打造数产融合的标杆城市,全面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升级打造五大支柱产业,包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开展“智车”“强芯”“亮屏”“融网”“健药”“尚品”六大行动,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包括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这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步骤,必将对广州所在的大湾区产生积极影响。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的产业策略将产生哪些影响?从国内、国际知名工业城市建设来看,广州的“制造业立市”有何特别之处?

  向晓梅:“制造业立市”第一次被写进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将持续扩大工业投资,发挥产业地图引导作用,推进产业招商“导流”“滴灌”计划,争取引进一批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实际上,广州最早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就向全球学习制造经验。广州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

  作为全国首批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城市,广州在制造业立市路上,以“数”先行。从生产线到销售网,分享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首要就是实施重点产业链 “1+X”“链长制”两大机制。“1+X”意味要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链长制”意味着政府当“链长”,企业当“链主”,在“制造业立市”中发挥最大作用。

  制造业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韧性所在。目前,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涉及市场主体超120万个。2025年,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6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2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规模化个性定制生产方式应用广泛,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定制之都”和全球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数字化转型激发了传统产业的生机活力。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广州在加快打造国际数字信息枢纽中心,大力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和新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柔性生产线”“数字大棚”“无人港口”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在广州成为现实。

  牵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弹响“协奏曲”

  张振刚

  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 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牛鼻子”是什么?该如何牵住?

  张振刚:2021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231.97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22.67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9%。

  未来,广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持续发展动力。

  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牛鼻子”。

  第一,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培育一大批国家级专精特新标杆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头作用。

  第二,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优秀的创新创业队伍。

  第三,要以数据赋能为抓手,大力促进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协同,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着力开展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场景创新,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孕育新生态。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该如何下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手棋”?

  张振刚:若没有制造业,只讲服务业的经济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难以持续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州必须下好“先手棋”。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广州实际,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广州21条产业链链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带动性、示范性,促进产业链纵向打通,横向融通,建立产业发展新生态。

  第三,推进世界“灯塔工厂”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各种国家级科技奖和中国质量奖,建设一批国家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该如何稳中求进,整合优势资源,奏响制造业立市的“协奏曲”?

  张振刚:广州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的汇聚地、策源地和辐射地建设,将在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创新带动和引领作用。

  第一,深入分析制造业发展态势,找准并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控链、固链。

  第二,加强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比如,广州是世界定制之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家居定制化企业,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产业制造端、供应端、客户端和服务端等端到端的集成,建立了产业发展新生态,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大力加强5G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平台型数字创新企业,赋能产业数字化创新升级。目前,广州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还在使用WIFI6网络,因此,要设法降低5G应用成本,大力推广5G应用,让5G应用普及化、产业化、规模化,实现更大的价值化。

  第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相关学科建设。

  广州以制造业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带来三方面的效益。第一,通过数据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为广州带来丰富的人才流、资金流、知识流,焕发城市创新活力。

  第二,通过制造业立市,将助力广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构建世界级科创高地。

  第三,通过数产融合,将助力广州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第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将促进城市大脑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建设智慧社会,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

  广州紧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以制造业立市,将有力促进广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科技强市、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和网络强市,将有力促进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将有力推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1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聚焦3·15
   第A7版:聚焦3·15
   第A8版:聚焦3·15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以前瞻眼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辩证把握三个逻辑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