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党校教授谢鲁江做客广州日报北京直播间,第一时间对报告进行深入解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绮珊、于梦江
谈报告亮点
报告简洁有力 务实奋进
广州日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何不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和亮点?
谢鲁江: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觉非常振奋。首先,政府工作报告简洁有力、务实奋进,用通俗的话说,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干货,直截了当地讲问题,讲措施,讲认识,布置工作。同时,这些措施都是可以落地解决问题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对如何克服困难做了明确安排和部署。虽然今年国内外形势比去年更复杂,变数更多,困难可能也更多,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非常有效、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应对举措,让我们信心倍增。
第二,与去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心更放在了做好经济工作上。去年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工作很大的重心放在如何有效地防范疫情和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发展并重。今年,在疫情防控上我们已经取得很好的经验和成效,这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稳定经济的发展。
第三,延续去年工作的成功经验,今年所有措施的重心都着力于向微观、向基层,而且进一步加大了向下的规模和力度,这与一些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从去年开始至今,我们一直在强调,绝不采取“大水漫灌”的措施,而是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企业、就业等微观问题,包括平稳物价、稳定市场供应等,都侧重于取得老百姓能够看得见的实效。在强调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而不是单纯追求表面上漂亮的数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广泛,对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更大。比如,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减税的力度,就从去年的1.1万亿元一下增加到今年的2.5万亿元,增加了一倍还多。
第四,今年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自己事情的导向。虽然当前国际上热点很多,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相关方面着力并不多,而是更强调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转方式、防风险,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为中小微企业纾危解困,如何激发我们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优化改善我们的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等,这些都体现了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于我国国情、行稳致远的指导思想。
谈经济形势
GDP预期增长5.5%左右较合理
广州日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左右,相比去年8.1%的增速,您如何看今年的目标?
谢鲁江: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这是比较合理的,考虑到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等综合因素定下的目标,而不是单纯只考虑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现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要考虑总量和结构、规模和风险、发展与安全、国内国际等各方面因素。
第一,5.5%本身已经是比较好的速度。我们的经济基数在增大,经济增长更多体现的不是绝对速度的大小,而是增速相对比较小,但增速背后所体现的增量很大。所以我们要形成一个认识,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可能会长期保持一个增幅,即数字不是太大,但是实际上背后的增量却很大。
第二,5.5%左右的增速要实现起来,也是需要做出不懈努力的。并非因为去年我们实现了8.1%的增速,今年我们就给自己提出一个很轻松的工作目标。就去年经济增长的特点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增速是逐渐下降的。所以,这是在考虑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提出的工作目标,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另外,我们仍然处于疫情防控之中,外防输入的任务仍然艰巨,不能罔顾疫情的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谈稳增长
稳定经济增长是最基础的目标
广州日报:报告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您怎么看今年的宏观政策?
谢鲁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了党中央强调稳增长的总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特别强调了一点,要有信心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为什么要稳字当头?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去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年是第二年,去年开了一个好局,今年当然要继续好势头。我们要为推进现代化做好工作,包括生态建设、鼓励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从短、中、长三期的目标来讲,稳定经济增长是最基础的目标,如果经济增长不稳定,则遑论其他。只有稳定了经济增长,使得供给和需求比较平衡,才可能有更好预期。中央强调现在经济发展面临三大困难:需求减弱,供给不足,预期转弱。解决这三个突出困难的核心举措就是稳定经济增长。
第二,我们现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微观上,归纳起来就是“两业一生”。“两业”一个是就业,另一个是企业;“一生”就是民生。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所有宏观政策的重点都是围绕“两业一生”展开的。而解决“两业一生”问题的最根本举措还是要稳定经济增长。只有经济不断稳定增长,就业才会增加,中小微企业才会有空间,同时民生才会持续不断改善。
第三,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了变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经济增长稳定,我们国内才会稳定,我们才可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效应对各种国际风险。所以稳增长恰恰是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扎好自己的篱笆”,是各方面都更加有底气的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方方面面,但始终围绕稳增长展开,包括政府减税,促进就业,改善和稳定市场营商环境,增强人们预期等力度都很大。
总体来讲,对经济形势,我们的底气是比较足的。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力度和规模都很大。尤其是财政政策,在财政赤字率相比去年有所下调的情况下,支出力度反而有大幅度的增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措施是有后劲的,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在蓄力和发力。
谈民生保障
着力于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
广州日报:报告提出,今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您认为,如何更好理解我国民生保障的连续性以及保就业和为中小微企业纾困的重要性?
谢鲁江:今年稳增长的重心非常明确,就是着力于为市场微观主体纾困解难,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据统计,2021年,我国新设市场主体2887.2万户,总数已达1.54亿户,一年时间增加了两千多万户市场主体,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尤其还是在疫情背景之下。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市场的韧劲和经济的韧劲,中央大力提倡改善市场营商环境,大力鼓励中小微企业,坚持实施“六稳”“六保”的效果非常好,去年经济政策的成功让今年经济政策的重心继续向市场微观主体倾斜。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积极想办法自主创业、自谋生路,这种积极性和韧性值得大力提倡和全力保护,同时也说明营商环境在改善。
过去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往往看GDP增速、就业率、物价上涨率、进出口额等数字,但通过这几年,尤其疫情之后总结出,经济好不好,最关键是要看市场微观主体好不好。如果市场微观主体增多了,那么供给和需求都有了。比如,要开一家饭店,店铺装修、雇员工、进货等就会带来投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试想,1.54亿户市场主体在努力激活供给和需求,这比“大水漫灌”式地往里头砸钱,来激活供给与需求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它本身会直接带动就业的增加和民生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背后帮助解决问题,改善营商环境、减税、畅通资金流、增加流动性等,是真的摸到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把重心放在激活和保护市场主体,可以起到综合效果。
同时,这种方式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数字中可以看到,在去年中央财政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增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收入反而是增收的,去年我国GDP的增速是8.1%,但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了10.7%,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微观主体激活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增加了、供求增加了、税基和税收也增加了,政府就有更大底气和能力支持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种很好的稳增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谈创新驱动
很多措施在为今后的发展蓄力
广州日报:报告还指出,今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政策安排?
谢鲁江: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实际上是新旧动能转换问题。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很多措施,比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都是在为今后的发展蓄力。
其中有一些值得总结的规律。首先还是特别强调以实体经济为中心,而实体经济中又强调要以制造业为核心基础。作为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产业安全的核心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程度。制造业已是中国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一定要特别强调扎牢制造业这个根基。而制造业因循守旧是不行的,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率,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现代化。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要和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化要求相吻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一切的核心要靠科技的进步、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要提高科技进步的动力。
第二,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必须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为了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保证经济安全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市场要完整,体系和链条要稳定和畅通,就要加强长项和补齐短板。当前,科技实力、产业实力不足是我们的短板,因此要投入足够资金,有足够的科技创新的支撑,并把科技成果尽快、尽可能地转化为产业。
总的来说,第一看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看国际形势,第三看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综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举措和要求,它既针对当前的问题和困难,也针对今后发展的需要。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层认识,对国家发展优势和要解决的问题的认识。认清这些问题后,找到有效解决的方向和办法,再把这些方向和办法具体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政策,既谋眼前又谋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