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春节期间,我们菜场的工人都没有休假,在田里忙活着,全力保障大湾区市场的供应。”刚送走了一场低温阴雨冰冻天气,韶关市始兴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之一的盛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正在抓紧采摘新鲜蔬菜。基地菜场场长周治强告诉记者:“这些鲜翠欲滴的时令蔬菜白天从地里摘下来,当天晚上运输,第二天一大早就能出现在广州深圳各大商超。春节至今每天都有大量大湾区客户的订单过来。”需求旺盛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一边连接着粤东西北的田间地头,一边连接着大湾区无数百姓的餐桌。近年来,广东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两大战略,把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体系,助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肖光群、赖金艳、谭玉玲、邓斌、龙全明
人勤春来早 收种蔬菜忙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记者连日来走进韶关仁化县董塘镇江头村、河富村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内,看到了一派“人勤春早劳作忙”的忙碌景象。
在董塘镇江头村的丹霞女蔬菜基地,二三十名村民在田间忙碌采收包菜,砍菜、装袋、搬运……每个环节都在村民们的快速动作中完成,基地仓库堆的蔬菜犹如小山,村民分工合作为新鲜嫩绿的蔬菜套网袋、打包装箱、称重登记,基地门口的大货车装满后立即送往订单超市及农贸市场,充实大湾区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江头村这批蔬菜专供春节后市场,立春以来每天加班加点采收,每天装车六七万斤,连夜发往广州、深圳等地。”企业负责人说。
据介绍,当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董塘镇江头村、河富村等地建立3000多亩果蔬种植基地。去年在江头村蔬菜基地建立了田间冷链,为农产品“保价护航”。
该公司生产的青瓜、苦瓜于近日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2021年“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记者走入基地大棚,只见棚内的村民正忙碌着清理老青瓜藤,准备用来种植丝瓜。相邻棚内新嫁接好的青瓜苗绿意盎然,村民忙着去除枝叶促进小苗生长。在周田镇平甫村、大桥镇古洋村等蔬菜基地,农民们着手整地、施肥、育苗等农事生产。农业技术员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选种、薄膜使用、有机施肥等春耕备耕生产提供指导服务。
据介绍,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仁化注重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民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以丹霞女公司为例,在该县相关部门支持下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高标准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以及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和植物保护所的科学种植技术,一年四季轮作各种蔬菜、玉米等,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智慧农业”助力 浈江河谷“柚”见丰收
地处粤北山区的韶关市始兴县,境内山地丘陵交错,溪谷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生态环境优良,适宜农作物生长,农副产品丰盛且独具特色。近年来,该县依托浈江河谷万亩水果产业带,不断鼓励支持水果种植企业发展精致农业,开展有机标准化种植,壮大特色水果产业。在该县太平镇浈江河谷一带,2000多亩沙田柚果园经过雨露风霜逐渐进入丰产期。
在浈江河谷万亩水果产业带里,一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2000多亩沙田柚种植基地中满山柚树林立。此时,每个山头安装的一条条轨道吸引了记者。只见工人轻轻触动开关,一辆类似“小火车”的3D轨道机来到他们的面前。工人们说,在柚果的丰收时节,他们将刚从树下采摘下来的果子装袋搬到轨道机上,轻轻一按运输按钮,轨道机就将这些沉甸甸的果实传送至山下的果蔬储存仓库。
“之前我们都是用人工来挑果,每天至少要十多个工人,现在轻轻松松一个人就可以搞定。”基地负责人夏建华告诉记者,轨道遍布整个基地,联通每条大路。自从安装了3D轨道机后,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了施肥季,一样可以便捷使用。
除了3D轨道运输机,基地去年还投资100万元购进了自动化分拣清洗机等设备。工人们说,将采摘下来的柚子放入运输带,一个个金黄的沙田柚就被传输到机器上,经过清洗、烘干后,按照大果、中果、小果进行分拣,通过智能机械去劣留优。
不仅如此,目前,基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搭建了“园区多元功能服务平台”和“园区数字农业智慧平台”,从柚子种植、生长、采摘到加工、销售进行了全方位监测,用科技为现代化产业发展赋能,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靠科技,有了科技的支撑,这几年我们的柚子已经达到出口品质,上了有机超市。”夏建华自豪地说道,今年柚子刚采摘,就已经收到好几个有机超市的大单,销路完全不愁。
据了解,目前,基地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建立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销售与质量管理体系,沙田柚连续5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是广东省有机沙田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沙田柚项目成功申报为2019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该企业的有机沙田柚还代表韶关市水果首次实现了自主出口。
韶关供港活猪自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近日,一辆满载生猪的运输车,从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枫湾镇的广东天合牧科活猪供港基地驶往深圳,经深圳运送至香港。
200头活猪顺利供港,标志着韶关实现供港活猪自营出口“零的突破”。这也是近20年来,韶关企业首次获得供港澳活猪自营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双资质。这标志着近两年韶关供港澳活猪出口创汇有了新突破,今年供港澳活猪有望超过2万头。
韶关是广东省生猪养殖大市,生猪年出栏量位居广东省第三位。为充分利用韶关生猪养殖优势,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韶关市商务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补齐外贸短板,拓展韶关生猪对港澳销售市场。
据介绍,韶关拥有活猪供港澳注册场2个,作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天合牧科”为其中之一。该企业目前商品猪的年出栏量规模高达10万头,未来规划年出栏为50万头,成为韶关供港澳的主力军。
“小而美”“少而精” 特色农产品拼船出海
韶关是各类农产品资源对接大湾区理想的集散地。近年来,韶关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韶关配送中心和生产基地,打造了集中代表韶关优质农产品的“善美韶农”韶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韶关通过积极申报和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扶持了一批设施化、集约化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重点抓好了肉、蛋、奶、鱼、菜、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的目标。
目前,韶关市拥有广东省“菜篮子”基地49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0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3家,优质蔬菜基地87.71万亩、优质水果基地70.76万亩,年出栏生猪265万头、特色水产8.4万吨、茶叶基地8.16万亩。
作为广东农业大市以及粤湘赣三省重要的生态农产品聚集地,韶关市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韶关配送中心为突破口,通过做好“特”字文章,让众多“小而美”“少而精”的韶关特色农产品拼船出海,带动韶关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发展。韶关各地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主动承接大湾区猪肉、蔬果、食用菌等农副产品供应业务,为大湾区提供可追溯的健康绿色农副产品,带动韶关市农产品种养殖、加工业以及流通产业蓬勃发展。目前,韶关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瓜果蔬菜及肉禽蛋奶等,年产量达40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
探索
构建平台及标准 让优质农产品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是如何打造一套标准,构建一个安全平台实现优质农产品的互联互通?广州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个以广州为中心枢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联结泛珠三角乃至内地优质生产基地的“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已蔚然成型。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要求,把标准化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优势,以“一套标准供湾区”为原则,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品质提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实施中“先行先试”,取得典型经验。
2019年5月,广州市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广州海关,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澳门特区政府市政署和内地24个省、自治区的138个地级市(州)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以城际合作联席会议形式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行为”建设模式加强城际协作,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对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部令公告和香港、澳门等法规标准,在保证技术指标科学性和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选取最严指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
据了解,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 蔬菜、水果、标识》等9项团体标准已经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发布并正式实施。标准内容涵盖了92种蔬菜、62种水果、17类畜禽产品及蜂产品、10大类水产品、8大类乳及乳制品、8类食用油及油料作物的22600多项安全指标,技术要求同时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香港、澳门标准等有关规定,实现了粤港澳三地质量安全标准的互联互通,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生产、经营和贸易等发挥了引领作用。
发展
湾区流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目前,全国已布局建设了梅州、清远、云浮、齐齐哈尔、赣州、潍坊、聊城、永州、怀化、韶关、肇庆、毕节、黔南、黔西南、珠海、郴州、百色等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和分中心。一个集生产、流通、检验、检疫、通关、信息化等资源要素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已然成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正在成为彰显广州担当的重要民生工程。
在韶关,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韶关产品配送分中心现已建成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冷链物流、生产加工、海关检测、中检认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报关报检等多功能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
该中心以两大系统来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以农产品和冻品集聚为切入点,实现农产品和冻品全产业链运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溯源系统,该中心与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建立购销连接机制,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联动,打造成集品牌打造、批发、深加工、冷链物流、商品流通、展览展示、物业管理、农产品及科技馆、生产、产业金融、资本化运作等多元综合化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生态链。
据介绍,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可以连接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相关地市138个、生产基地逾千家,建立包含选种、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数据信息共享。
通过该平台,可以对粤北地区2000多家农业种养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为上游产业农户提供良好的市场销售和经营收益平台。帮助下游客户,更便捷地找到更多优质、性价比高、合适的商品,让他们可以快速进行交易。通过实时监控模块,可以从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现场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确保农产品从种养殖源头到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1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分中心),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8个地级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认定了128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3家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应用共溯源登记超过3900个农产品,惠及优质安全可溯源产品的流通量累计逾85.2万吨。同时,该工程还搭建起了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为全国跨部门跨地域标准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