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钰凤 通讯员佛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收支持续增长,为“十四五”开了好局。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日从国家统计局佛山调查队了解到,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00元,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572元和16707元,绝对值在珠三角九市位居第四。
【收入】
五大城市居民收入破“6” 佛山列第四
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00元,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572元和16707元;比上年增长9.7%,与全省一致,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6.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0.1、0.6个百分点。
从珠三角九市情况看,有五个城市居民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绝对值排名分别为:深圳70847元、广州68908元、东莞62126元、佛山61700元、珠海61390元,佛山位居第四。佛山居民收入增幅排在肇庆(10.5%)、江门(10.1%)、东莞(9.9%)、中山和珠海(9.8%)之后,居第6位。
2021年佛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42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67元,增长10.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1.718缩小至2021年的1.698,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增收措施发力 四项收入全面提升
佛山居民四项收入呈全面提升的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7781元,增长8.0%。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超六成,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0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1.3%,“压舱石”作用显著。
随着市场活力回升,居民增收动力加强,经营净收入持续恢复。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101元,增长12.0%,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1.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0%。
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增收渠道继续扩大。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2242元,增长15.5%,在四大项收入中增速最快;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9.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9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0.1%。佛山持续推进高质量城乡规划,通过项目引领盘活土地要素,推动集体资产升级改造,居民集体分红收入增加成为拉动居民财产净收入稳中有升的主要因素。
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2021年佛山全体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4577元,增长5.9%,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7.4%。佛山出台各项有力惠民政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重点做好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上调最低生活保障、民生保障待遇及其他社会救助标准等,扎实推进救助帮扶,有效保障了基本民生。
【支出】
去年佛山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破4万元
2021年,佛山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0545元,比上年增长9.8%;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4.5%。从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27元,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35元,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7.1%。
钱都花到哪去了?——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排前三
2021年佛山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增速居首,达到20.2%;衣着增速第二,达到15.1%。衣食住行等消费是佛山人主要的支出构成,其中食品烟酒类支出12580元,占比最大,达到31.0%,对总支出增长贡献率为42.3%;居住支出10215元,占比达到25.2%;交通通信支出6720元,占比达到16.6%。
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的持续显现,居民文旅活动逐渐恢复,保持心态愉快的同时,也更注重身体健康。2021年,佛山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018元,增长10.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138元,增长10.3%。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家具材料、家电器具与个人日用品等不断升级换代,带动生活用品类支出快速增长。其中,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235元,增长2.8%;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886元,增长20.2%。
居民部分消费水平尚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
对比2019年,佛山食品烟酒、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恢复较快,两年平均增速为正;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恢复偏慢,绝对值尚未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两年平均增速仍为负,消费潜力仍待进一步激发。
在政策建议方面,国家统计局佛山调查队认为,要统筹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稳定和促进消费增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要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主动扩大符合市场需求的消费品供给。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加快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顺势推动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另外,要引导绿色健康消费,推广健康的饮食、出行、公共卫生等行为习惯,带动绿色、健康、医疗等商品和服务消费。合理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平台,通过“线上发券+线下消费”“直播带货”等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培育创新“云逛街”“云旅游”“宅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带动教育文娱、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居民消费继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