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话
珠江岸线是广州的重要资源,沿岸地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包括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在内的更大范围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势在必行。广州日报《理论周刊》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就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陈文杰
珠江既显文化底蕴,又是未来核心竞争力之地缘承载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理解“珠江岸线是广州的重要资源”,对广州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王世福: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岭南文化的摇篮。广州作为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其城市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珠江的强大支持支撑。珠江不仅为广州提供了营城兴业、沟通内陆、联系海外的支撑条件,直接促进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广州对外的“名片”,体现着广州的文化底蕴,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地缘承载。
珠江岸线是广州的重要资源,最基本的价值是其生态价值。珠江是城市与大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廊道,是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天然的通风廊道。珠江的文化价值则是其资源属性的精神内涵。珠江沿线留存了广州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遗存,工业遗产如柯拜船坞、黄埔船厂等,交通设施旧址如广三铁路总工会旧址、广九火车站旧址等,军事防御与航运旧址如鱼珠炮台、四方炮台、莲花塔、琶洲塔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广州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展示窗口。珠江岸线的经济价值则体现为资源的物质表征。它因优越的景观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成为市场竞逐利益的最热区位。同时,其水岸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融入自然、体验历史、感受广州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场所。
珠江沿岸的高质量建设发展,是广州实现“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目标愿景的最关键部分,“云山珠水”的格局是广州中心城区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标杆。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广州珠江岸线的沿岸开发有何特点与优势?
王世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指出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展现广州山水相连的生态特色,构建云山珠水相望的景观视廊,强化山水城市整体意象。在沿珠江景观带和沿新轴线串珠式布局高品质城市客厅,充分强调了珠江的生态价值和景观意义。在未来的开发中,需进一步强化珠江作为水系的整体生态,即珠江支流河涌的生态网络意义,重视荔枝湾涌、石井河、新市涌、沙河涌、猎德涌、海珠涌、赤岗涌、东濠涌等支流及其小流域在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恢复“六脉皆通海”的城水格局,针对已渠化的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再自然化处理。其次,要进一步提高珠江沿岸的公共性,应提升滨水空间慢行贯通度、公共用地比例;应提升达水通道密度,连通城市岸域与腹地空间;应控制滨水建筑的密度、体型与体量,提升城市滨水天际线的丰富度。此外,在优化城市气候方面,需强化珠江及其支流河涌的自然生态冷源的作用。珠江沿岸开发布局中需要关注自然风廊的构建,通过调整沿岸建筑的布局,预留通风廊道。
公共性是未来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基本方向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抓住什么重点?
王世福: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因此,要高标准治理水生态环境。强化污染源防控,将珠江前后航道及其支流作为水生态治理的整体系统考虑,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加快合流渠箱“开闸”和排水单元达标行动,把全面改善珠江水环境质量作为推动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沿岸涉水空间规划设计应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状况、水环境治理及防洪排涝等要求,统筹考虑水环境治理与岸线城市治理的多方面有机联系,实现城市与水环境共治、共建及共荣的目标,最终达到水体提升与城市升级同步耦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在打造高品质现代化滨水城市景观带上,应该秉持什么方向?如何与广州的城市文化与特色相融合?
王世福:滨水区的更新作为改善城市景观、塑造城市形象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过程本身就是城市创新力的呈现,对于市民而言,则能不断提升对“城水共荣”的母亲河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公共性是未来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基本方向。现代滨水区在开发使用的定位导向上应该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优先,面向全体市民。
当前,广州珠江滨水地区呈现生态化、科技化、旅游化三大趋势,这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新力和生命力。对此,在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建设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的目标下,滨水城市景观带建设应体现广州城市创新性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重视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传承岭南水乡文化的宜居传统,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增添新内容。另一方面,关于城市岸域的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应强调公共性优先,延续滨水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保护地方性滨水文化景观,优化连续性滨水慢行线路,努力传承、拓展、创新广州的水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滨水区开发更新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借助优质景观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带动片区综合更新。二是利用良好区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或是以科技激活地区更新。三是复兴滨水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创新体验街区,培育新城市吸引点,并进一步拉动片区综合更新。具体举措有:提升滨水区开发更新的城市战略地位,将滨水区打造成“城市名片”和世界级著名景点,提升城市的魅力;结合城市功能创新激发滨水区的创新跃迁,集聚代表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创新资源,提升城市的实力;以生态、共享的原则改善滨水区的公共生活品质,进行多功能复合开发,增加滨水区与城市用地的连通度,提升城市的活力。
滨水地区是城市非常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是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地区,广州珠江滨水区开发更新需结合自身特殊性进行持续优化创新,实现人水关系和谐共生,共同谱写世界名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