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代表委员的故事
开栏的话
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倾听来自人民的心声。一次次坦诚真挚的交流互动,定格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瞬间,也是人民领袖同人民群众心意相通的真实写照。即日起,新华社开设“总书记和代表委员的故事”栏目,以代表委员的回忆讲述,展现总书记同人民在一起的深厚情谊。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屈婷、邹多为、郭敬丹)习近平总书记同朱国萍代表两次近距离交流,都同讲故事有关。
第一次是8年前,人民大会堂上海厅。
2014年3月5日下午3时,热烈的掌声响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会场,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是参会代表之一。大家坐成内外两圈,朱国萍坐在内圈。
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总书记高兴地同代表们握手。到了朱国萍,总书记亲切称她“老代表”。
朱国萍那时是两届代表了,听总书记这样说,感到很温暖。
审议中,朱国萍没打磕巴,用8分钟向总书记讲了三个故事:老百姓怎么“抢”学区房?到人山人海的儿科看病有多难?如何让高龄老人体面养老?
“现在的医院,人多得像火车站,各地的患者都‘挤’到一线城市来看病。疑难杂症可以理解,小病小痛真是劳民伤财……”
朱国萍讲的是家长里短的故事,也是来自基层的实情。
总书记听了称赞道,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好。
朱国萍心里明白:总书记听她这个社区代表讲故事,是在倾听来自基层的民声,了解来自基层的民情,调研来自基层的民意。
在那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朱国萍暗下决心:今后工作还要做得更细,还要“上新”更多反映群众急难愁盼的“故事”。
会后,社区居民称赞她是“故事大王”,朱国萍的“发条”上得更足了。
居民生病住院、婚丧嫁娶她“必访”;困难老人、再就业人员她“必问”;帮困措施、居民建议她“必记”……辖区1000多户家庭的“大城小事”,都化为朱国萍案头高质量的建议。
时间来到2019年11月2日,朱国萍又一次见到了总书记。
那天临近傍晚,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国萍所在的虹桥街道调研。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