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摄影报道)日前,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广州城投集团联合主办的广州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景观环境提升设计竞赛优胜方案评审会在广州海心沙举行。7家国内外设计团队联合体历时2个月,针对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的景观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优化、滨水空间贯通等方面的“堵点”和“要点”,交出了一个个兼具创新性与可实施性的综合方案。
最终评选出3个优胜方案(排名不分先后)为:方案一“阅见·未见”、方案二“珠水汇脉,生息坐标”、方案三“珠联碧合,跃动广心”。
问需于民 坚持问题导向
“我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琶醍站,但就是感觉这条道比较挤一点,特别是早、晚高峰的时候,行人、电动车、自行车都从这条路经过,有点拥挤,且不太安全。”除了交通设施的评价外,广州居民蔡女士也对琶醍的公共文化设施提出了需求,“琶醍也是广州的一个网红打卡地,我和朋友平时周末也会来这里吃饭,但是因为江边开设了很多餐饮店铺,所以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拍照和欣赏江景。”
琶醍、海心桥、广州塔、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本次阅江路(广州塔-华南快速)滨江段环境提升设计竞赛设计区域位于广州新城市轴线和珠江前航道的交汇处,集聚了多个广州地标性建筑,是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游客旅游休憩的“打卡地”,同时也是广州市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中确定的启动段和示范段。
在对黄埔涌周边调研走访后获知,附近居民对该区域的绿化环境和休憩设施相对满意,但黄埔涌口两岸存在慢行步道断点,需绕行通过两处高差约为3~5米的坡道及台阶进入黄埔涌跨涌桥等问题已是普遍共识,另外,公厕缺乏的问题同样显著。
该竞赛研究范围位于广州大桥至华南快速3.6公里滨江段及其纵深腹地,面积约87.5公顷,设计范围位于广州大桥至华南快速3.6公里滨江段,面积约27.5公顷。经过前期调研、科学研判和专家论证,此次竞赛重点选取广州大桥南滨水堤岸、广州塔滨水台阶、黄埔涌西广场、跨黄埔涌慢行系统、琶醍滨水平台等5个设计节点,针对相关节点存在的服务功能相对缺乏、空间开敞度不够、空间品质有待提升、慢行道不够畅通等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除了满足上述综合需求外,广州也计划通过本次景观环境提升来充分发挥珠江沿岸的城市公共客厅功能,使沿江公共空间融入文化、体育、游憩设施,完善多元化的滨水道路网络,创造多元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城市生活回归水岸。
迎击“堵点” 城市客厅为人民
竞赛启动之初,广州便明确了采用轻处理、小工程、高提升的设计手法进行优化,以局部优化提升为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滨水活力区。
据主办单位赛后介绍,针对市民普遍反映的琶醍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优胜单位的设计理念具备共识,即增建开放的公共通道,并增设直梯和过轨通道,增强首层与二层平台之间的联系,为广大市民增加临江活动空间,开放活力空间,还江于民,贯通滨江景观带。
针对广州塔滨水台阶目前存在的滨水空间狭窄、广州塔平台无法直达滨江等问题,评审会专家赛后采访时表示,优胜单位的创意方案胜在能够巧妙结合广州塔东西广场及周边建筑、景观的空间效果,以整体性、融合性为原则,拟通过对相关轨道线路及站点的位置调整和设计,实现广州塔二层平台直达滨水空间,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市民广场空间和宜人的滨江赏景、游憩空间。
优胜方案抢先看——
方案一 “阅见·未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方案)
方案提出依托阅江路滨水岸线,以一个超级磁力场将城市和生活网罗其中,重塑广州塔周边的设计语言,模糊边界,将广州塔与周边环境融合为一体,建构人与水岸的生命共同体。方案着重打造三大地标街区:广州方厅·引力场、水街门户·浮力场、琶醍新生·活力场。
方案二 “珠水汇脉 生息坐标”
(ELANDSCRIPT LIMITED 译地事务所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方案)
方案对标国际知名城市水岸,汲取珠水流动的设计语言,提出以多元驱动重塑阅江路滨江,通过水岸贯通、水脉增绿、水城寰游、阅江意象四大设计策略,打造以珠水汇脉、生息坐标为愿景的阅江路滨江段,带给城市粤开放、粤生态、粤广州、粤未来的世界级中央活力水岸。
方案三 “珠联碧合,跃动广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联合体方案)
方案以珠联碧合,跃动广心为主题,旨在近远期立体解决交通问题,以微改造、见大成效,创造舒适生态慢行体验,为大众带来多元活力、多维观景的世界一流水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