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广东绘就“文化强省”建设蓝图

岭南文化IP群 频频高光“出圈”

1月8日,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资料图片) @视觉中国
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中洞改编纪念雕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穿越千年风云,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革故鼎新,博采众长,对广东乃至全国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广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以创新性发展让文脉传承历久弥新,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开放胸襟为世界敞开一扇读懂中国的明亮窗口。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广东正继续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为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去年12月至今,广东共组织省、市、县党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共700多个,约4000人参与宣讲,开展集中宣讲逾5000场次,直接听众人数逾150万人次。

  创新性保育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广州荔湾区永庆片区、潮州老城古建筑群等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南粤古驿道跨越18市、31县,修复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建设588个重要节点,再度重现古代中原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历史印记。

  广东文化强省成色亮眼,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多年来全国第一;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227.18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动漫产值约610亿元,约占全国的1/3。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新步伐,近600名港澳籍导游获颁发可在横琴执业的证书,两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相继出炉,8大主题、43条实体游径,勾起湾区居民共同文化记忆。

  举旗树人:

  清风暖风吹拂南粤

  在一张手绘广东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200多个红色地标点位,手指轻点屏幕即可VR“穿越”任一处……以科技赋能,活化红色资源,精心打造智媒学习平台,党史学习教育在广东“动”起来。一年来累计访问量超13亿人次的“打卡广东红”,就是当中的现象级产品之一。

  在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屏幕上的“广东党史学习教育智慧云平台”信息实时更新,图表琳琅满目。为村民农耕服务、在企业讲党课……“效果图”板块生动展现各地“办实事、开新局”的工作实效。

  “广东党员数量众多,流动党员分布广,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打通线上线下渠道,让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真正深入基层‘最后一公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场场宣讲报告会、座谈会,气氛热烈、互动踊跃;一个个百姓宣讲团、巡讲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城乡社区;一次次网络直播、线上课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为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去年12月至今,广东共组织省、市、县党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共700多个,约4000人参与宣讲,开展集中宣讲逾5000场次,直接听众人数逾150万人次,让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成为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

  “聆听宣讲报告会后,我深刻感受到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接下来要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国产车型创新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中心党总支部书记刘学武说。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2020年6月,广东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农贸市场综合治理、高速公路沿线环境优化、餐饮行业文明诚信服务……“九大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筷公勺”粤菜正餐企业普及率超过90%;完成升级改造农贸市场878家;互联网企业结对帮扶,为13个乡村捐赠物资逾250万元;出租汽车服务投诉量大幅下降,文明服务基础进一步筑牢。

  以刚性制度规范柔性道德。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首部文明法规——《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出台。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以立法形式推进文明工作,充分彰显了“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硬”的决心。

  崇德向善、友爱互助的清风暖风,正在吹拂南粤大地。如今,广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7万个,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5.17万多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万余场次,直接惠及群众6256万多人,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

  赓续文脉:全国“顶流”见证实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由广州美术学院曹雪教授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跃居全国“顶流”,各地“一墩难求”的热潮成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强有力注脚。

  广东美术界近年迎来接二连三的“高光时刻”:“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一见证着百年广东美术的风华正茂,与时代大潮、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传承保护发展以广东音乐、戏剧、美术、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艺术,1处世界文化遗产、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广东人代代传承的历史宝藏。

  创新性保育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以“绣花功夫”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广州荔湾区永庆片区、潮州老城古建筑群等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南粤古驿道跨越18市、31县,修复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建设588个重要节点,再度重现古代中原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历史印记。

  随着广东江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被确定为新一批国家5A景区,省内国家5A景区增至15家。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希望“广东每年都争取增加一个5A级景区或5A级国家度假区”。

  “岭南双创”融入数字技术和时尚元素,岭南文化IP群不断扩大。

  2021年5月,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式上映,不到20天便刷新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40天票房超2000万元,强势“出圈”成为传统文化“双创”现象级事件。

  “口罩常戴 生龙活虎”——广州博物馆的宋代磁州窑小虎“戴”上口罩;“虎虎生威 高枕无忧”——南越王博物院的褐地黑白彩虎形枕以粗放稚拙的艺术风格为大众健康“送”上祝福……虎年新春,广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南越王博物院等文博单位,设计了6款集贺年、岭南历史底蕴、科学防疫于一体的海报,借博物馆藏品之“口”,为大家送上温馨的祝福与提醒,成为广东文创产业赋能社会治理的一道最新风景。

  “红色基因”也是岭南文化一笔厚实“家底”。《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去年首次公布1513处不可移动文物、4783件(套)可移动文物,显示广东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种类最齐全、区域全覆盖、保护级别高,革命文物数量和级别均居全国前列。

  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城市文化符号,吸引数以万计党员干部群众前往“打卡”,感悟革命情怀。

  目前,广东共发布10条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广东网上红色展馆”“广东红色地图”让红色革命遗址焕发生机。

  人文荟萃,南粤文化园地成果累累:近年来,文艺作品418项(次)获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9件获评第十六届、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沙湾往事》获第15届文华大奖,双人舞《与妻书》、舞剧《醒·狮》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儿童电影《点点星光》获第33届金鸡奖。2015年以来,广东共有385人次获国家级文艺奖项。

  守正创新,广东文化强省成色亮眼: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多年来全国第一;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227.18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动漫产值约610亿元,约占全国的1/3;2020年,游戏业收入2132亿元,产值逾全国七成。

  文化共享:

  惠民之“网”越织越密

  在广东粤剧院游览的市民近来惊喜发现,这里有一家宽敞明亮、书香浓郁的“广东粤剧院703粤书吧”,能找到不少戏曲、文学、艺术类图书,还可在视听设备上畅享粤剧信息化资源,或参与粤剧展演、学术研讨、艺术沙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今,全省已有超过150家“粤书吧”。

  深圳盐田智慧书房、中山共享阅读空间、韶关风度书房……在“粤书吧”的示范引领下,一个个新型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涌现,数量已达2000多家,探索出多种阅读空间建设的惠民新模式。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广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1年,广东圆满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工作任务,其中“三百工程”服务配送312场(展览104场、讲座103场、演出105场),建成68个“粤书吧”,均超额完成任务。

  截至目前,广东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8个、文化馆144个、博物馆35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9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1月2日,广州图书馆正式迎来建馆40周年。馆长方家忠自豪地表示,新馆开馆时一年仅举办400余场文化活动,如今上升至4000多场。广州市现共有313间公共图书馆,全市176个街镇实现公共图书馆100%全覆盖,且全部实现通借通还。方馆长认为,今天的公共图书馆不仅具备借阅藏咨等基本服务,更应提供包含文献与知识服务、文化与交流服务、数字网络服务等在内的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从“以书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转型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空间。

  得益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节假日到公共文化场馆享用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大餐,成为了广东群众的一种习惯。

  新的一年,广东将一方面建设专精特新的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补齐硬件短板,落实资源下放。广州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一批新馆,深圳歌剧院、美术馆新馆、自然博物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配合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以及“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绘就出一幅具有广东特色、中国风范、国际水平的公共文化蓝图。

  到2025年,广东预计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06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覆盖。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正为南粤百姓带来越来越浓的文化小康获得感。

  国家窗口:

  在人文湾区“读懂中国”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联互通,同根同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强调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三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节、媒体峰会等,共同开发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人文湾区”美好愿景在融汇中一步步走进现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音乐艺术联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文学联盟、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相继成立,三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剧日等文化品牌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新步伐:近600名港澳籍导游获颁发可在横琴执业的证书,两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相继出炉,8大主题、43条实体游径,勾起湾区居民共同文化记忆。

  跨越山河,互鉴文明。从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到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合作,再到高标准市场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2021年12月4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闭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战略家、政治家、企业家云集,在思想激荡中寻找新共识。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广东,将继续扮演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标题导航
广东绘就“文化强省”建设蓝图~~~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A3版: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最美广州奋斗者15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冬奥中国年
   第A11版:冬奥中国年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大湾区观察
   第A15版:大湾区观察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岭南文化IP群 频频高光“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