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回归运动本质来看,这次冬奥会最直接的,就是把冰雪运动更全面、更广泛地推广到群众群体之中,让冰雪运动成为大家更轻松可以体验、参与的运动。举办冬奥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希望让人们趁着“冬奥热”走到冰雪运动之中来;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里,让更多人更长远、持续地参与冰雪运动,才是更大的意义。
举办冬奥会,更看重的是冰雪项目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更值得期待的,是冬奥会给中国留下的宝贵奥运会遗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维(署名除外)
冰雪运动在中国
三亿人上冰雪目标达成
就在上个月,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公布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
2021年10月,受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参与人口为1.43亿,中部地区为0.68亿,西部地区为0.84亿,东北地区为0.51亿。由于气候原因,东北地区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最高,其后的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
数据显示,在2015年以来参与过冰雪运动的受访群众中,“个人自发参与”的比重最高,为92.64%。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5.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群众表示愿意参与冰雪运动,近六成的受访群众认为当前参与冰雪运动的氛围较好。受访群众对我国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充满信心。
在申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中国做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借助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机遇,中国努力克服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冰雪资源分布不均、设施服务尚不完善等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和“四季拓展”战略,创新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建立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打破了冰雪运动时空局限,让冰雪运动的参与人群从小众走向全民,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
随着冬奥会的举办,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两项等项目也将获得长足进步,而雪车、雪橇、北欧两项等尚未开展的项目也有望就此开展,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
冬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筹办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自筹办伊始,北京冬奥组委与主办城市一起,研究制定与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遗产计划,着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既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又为京津冀区域全面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
冬奥筹办六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形成了筹办工作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协同提升的局面。通过加快推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大治气、治水、治沙工作力度,持续改善京张地区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发挥两地比较优势,推动两地在冰雪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农业等冬奥+领域开展合作,提升区域经济长期内生活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延庆、张家口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筹办成果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共同开展机制创新协同,为赛后区域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体育+为核心开展脱贫就业,大幅改善区域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地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交出了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张优异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冬奥过后,冬奥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将延续。冬奥筹办六年多来,北京、张家口两地紧抓冬奥机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力推动体育产业、文化休闲、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获得积极成效,为赛后持续带动区域一体化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目前京张两地已联合推出8条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和精品冰雪旅游线路,涵盖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
除此之外,河北省在崇礼组织筹办了体育旅游嘉年华,融合体育赛事品牌、体育旅游线路品牌、民俗文化体验品牌、京张体育研学品牌等,努力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品牌。此外,“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和“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先后命名,以奥林匹克品牌为纽带,以丰富的奥运场馆资源为基础,以高水平冰雪赛事、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和冰雪旅游为抓手,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广东实现
多个“首次”
首次有广东运动员参加冬奥会
首次有了省市的冰雪运动协会、冰雪专业队伍
实现了省内冰雪运动裁判从无到有的突破
首次引进了国际重要冰雪赛事,创办了冰球和花样滑冰的省锦标赛
本届冬奥会,广东共有22人进入中国代表团,其中包括17名运动员(女子冰球16名、雪橇1名,由深圳、广州、湛江输送)和5名教练员,另外广东与黑龙江省共同培养的8名滑雪运动员也入选。
此外,广东共有19名技术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执裁、服务和保障工作,5人入选为冬奥会中国工作团队成员。
冰雪进校园
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在不少于30所学校发展滑雪运动,目前18所中小学已挂牌,共同组建青少年滑雪竞技校队。
2017年以来,广东一共开展冰球、雪车等九个冰雪运动项目,培养冰雪运动项目(含跨项选材)青少年运动员500多名,一共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约180人。
冰雪运动在广东
广东实现“冬运见金、冬奥见人”
对于广东体育来说,在冰雪运动之中,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随着中国女冰23名球员中有16名来自广东,第一次有广东运动员参加冬奥会,广东体育实现了“冬运见金、冬奥见人”的目标。
广东作为人口、经济大省,一直在为中国冰雪运动贡献广东力量。早在1989年广州就有了第一家真冰场,近5年来,广东冰雪运动又在普及和推广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了大的突破,拥有了诸多第一次。
据广东省体育局方面统计,广东不仅第一次有了省市的冰雪运动协会、冰雪专业队伍,还有了国家和广东的冰雪运动训练基地,还实现了省内冰雪运动裁判从无到有的突破;广东首次引进了国际重要冰雪赛事,创办了冰球和花样滑冰的省锦标赛,并积极推动冰雪进校园工作,目前广东已有23家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同时,社会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全省现有冰上项目俱乐部25家,会员超过1000人;有滑雪项目俱乐部约20家,滑雪爱好者约40万人;广东目前已建有室内冰雪场23座,带动了冰雪产业的发展。
不少于30所学校发展滑雪运动
从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开始,广东充分发挥担当精神,加快推动冰雪运动发展,为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做贡献。广东每年向国家雪橇队、国家钢架雪车队提供康复理疗团队,在黄村体育训练中心为国家雪橇队、国家钢架雪车队提供周期训练,进一步保障国家队的日常训练,极大程度地提高训练水平。
2016年以来,广东一共筹办冰雪赛事活动40余项次,为广大群众参与冰雪运动提供途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冰球联赛成功举办,成为大湾区首个冰球联赛。2019年,深圳和东莞分别举办亚太冰壶锦标赛和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国际重要冰雪赛事首次落户广东。
在冰雪进校园方面,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在不少于30所学校发展滑雪运动,目前18所中小学已挂牌,共同组建青少年滑雪竞技校队。通过积极参与跨界跨项选材、自身协会培养、与俱乐部共建、跨省合作等方式,广东为冰雪运动国家队培养输送大量人才。2017年以来,广东一共开展冰球、滑冰、雪车等九个冰雪运动项目,培养冰雪运动项目(含跨项选材)青少年运动员500多名,一共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约180人。
目前,广东一共有冰雪项目专业教练8名、业余教练1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约50名,冰雪项目裁判员约70名,为广东服务指导参与冰雪运动的广大群众提供保障。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婉琪)
大众参与点亮冰雪运动事业未来
据新华社电 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日前公布报告,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已从愿景变为现实。数据的增长体现了怎样的中国冰雪发展图景?新华社采访多方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罗军介绍,北京申冬奥过程中,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作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数据显示,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近四成参与者每年开展一到两次冰雪运动。
国家统计局信息民调中心副主任杜燕介绍,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全国31个省(区、市)的18岁以上城乡居民。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黑龙江省参与率最高;江苏和山东参与人数最多,均为0.26亿人。
“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参与率相差并不明显,呈现出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蓬勃开展,传统地区更加火热、新兴地区活力不断的生动局面。”罗军说,在此过程中,中国克服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冰雪资源分布不均、设施服务尚不完善等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和“四季拓展”战略,创新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建立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打破了冰雪运动时空局限。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完成,是北京冬奥会给予全球冬季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最为重要的遗产,可以说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冰雪运动助力健康中国
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认为,许多欧美国家的冰雪运动开展历史已超过百年,中国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缩小了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1年1月,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
“过去我国体育事业一直存在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的问题。冰雪运动的时空拓展,以及从小众竞技运动到大众时尚生活方式的升级,丰富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甚至催生出诸如雪地马拉松、冰上龙舟、冰上拔河等新玩法。”王兵说,冰雪运动多在寒冷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人们御寒抗病能力的提升。
大众参与打下产业发展根基
此次发布的统计调查显示,超九成的参与者系自发参与冰雪运动。罗军介绍,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的大幅增加是明显的佐证。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大众参与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她介绍,冰雪产业的高产值,使其在中国体育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产业配比均衡,其中制造业比很多运动项目产值更大、技术含量更高,涉及许多大型机械。第三产业中,冰雪产业能带动更丰富的业态融合。更高端的教育培训、可囊括家庭需求的度假旅游,以及形式更为多样的竞赛表演,为体育消费升级提供了一种方向。”
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王雪莉认为,这一目标有潜力实现。“因为疫情的原因,使原本流向国际市场的高消费客源留在了国内。而北京冬奥会又极大提升了冰雪运动的关注度。如何将初级参与者转化为有黏性的消费者,需要继续进行产品和服务升级。”王雪莉说。
专家说
冬奥将留下宝贵遗产
如今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人们乘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一天之内就可以在北京和张家口、延庆之间往返,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北京冬奥会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举办奥运,更多的是想要给人们提供一些额外的冬季运动基础设施。
我注意到,部分冬奥会场馆由夏奥会场馆改造而成。从“水立方”变成“冰立方”、从五棵松篮球馆变成五棵松冰球馆,场馆的转变意味着夏奥会的遗产在跨时空助力着冬奥的发展。
这样一种转变是非常棒的,中国在对2008年奥运会提出期望时就曾说过要给冬奥会留下遗产。现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奥运场馆已经变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会展中心之一,每个场馆都有不同的用处,我认为中国不是以举办奥运会为唯一目的,而是建立在为人们遗留长期奥运遗产的基础上。
未来部分场馆将继续使用
在申办冬奥会前,赛事使用的每一个场馆,都有切实可行和深思熟虑的遗产规划。延庆和张家口所有的新建场馆都符合当地的长远发展规划留下了一批长久的运动设施,其中11个场馆将在未来继续使用。
这些场馆的改造应用最新科技手段,实现了“冰水转换”“冰蓝转换”“双栖利用”,成为服务全民健身、体育文化休闲、多业态经营的综合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