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作为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如何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工作、擦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在广州市“两会”上,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弘扬岭南文化
共建人文湾区
“十三五”期间,广州坚持保护优先,通过编制保护规划划定底线、明确保护要求,指导、规范和约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目前已完成全部26片历史文化街区、7个名镇名村、815处历史建筑和30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为保护利用管理提供遵循。编制了34个实施方案,有力推动永庆坊、泮塘五约、新河浦、沙面、海珠广场等历史地段的保护落地实施。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一直高度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他表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系统谋划,要有更宽视野、更大格局,要“走出去”,从城市功能和区域发展出发,对接国家战略,融入湾区发展,衔接国家、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把面向2035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好、实施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广州自然禀赋好,千年山水格局一直保存下来,要彰显自然生态优势,秉承传统山水格局,对标世界文化名城,以白云山、珠江和历史城区为历史文化遗产地域空间框架,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黄慧明同时建议,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需要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对广州文化发展定位,广州要利用好湾区发展的契机,发挥自身优势,从文化引领、国家海防体系、商贸发展等角度,引领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在联动保护和文化发展的协同合作,弘扬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
他还建议,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聚焦历史城区保护再生,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和景观环境。同时需要面向实施,创新规划的公共政策,通过细化管控措施、健全管理机制,提出历史城区功能活化和发展策略,制定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的激励措施,实现老城市整体保护和发展。
广州是多元城市,老城和新城需统筹兼顾,更需发挥规划师和管理者的智慧,保老城和建新城要相得益彰,既传承弘扬岭南传统营建智慧和建筑艺术,也要鼓励创新,营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
放大永庆坊效应
更多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
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永庆坊微改造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永庆坊项目位于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近代广州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最密切的地区之一。该项目通过打造开放给大众享受的公共水岸等,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对位保护规划建筑要求,分类处理修缮建筑,促进保护利用;保留传承传统特色业态,因地制宜注入新业态,增加邻里中心等社区设施,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与活力。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棣波表示,永庆坊项目是协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应放大其效应,坚持以用促保,更多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方式,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方棣波认为,广州自古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最具特色的片区主要有以北京路、高第街为中心的传统中轴地区,以及以新河浦为中心的东山片区,以沙面、恩宁路为主的西关片区。建议广州应聚焦这几个重点特色片区,充分挖掘“广府源、岭南心”两千多年的历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和阐释,以“绣花功夫”提升历史文化价值和环境品质,有序推动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
推动珠江文化带建设
打造广州“工厂传奇”
方棣波还表示,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一方面要保护珠江,推动珠江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挖掘珠江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珠江故事。珠江边上分布了洪德巷、沙面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也聚集了广州造纸厂、聚龙湾日清仓等工业遗产,建议进一步挖掘珠江文化带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土地收储、城市更新等实施保护利用,彰显珠江沿岸自然禀赋和文化魅力。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珠江沿岸自然本底好,工业遗产多,反映了广州乃至中国近代、现代工业发展历史和成果,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人文社会价值高,既是财富,也是优势,更是品牌,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做好彰显文脉、显绿露水的文章,结合城市更新和重点平台建设,分步推进活化利用,串珠成链,打造广州的“工厂传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生态文明、人居环境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