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广州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广州将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掌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夯实基础、筑牢底盘,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持续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
省会城市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能力进一步提升
国际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
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城市功能
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加强重大平台规划建设,培育提升经济中心、科技创新、枢纽门户、综合服务、城乡融合功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
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上 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壮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
•加快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支持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增强三大国家级、四大省级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力综合竞争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产业集群。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锚住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以“一区三城”为核心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广州贡献。
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构建空港海港铁路港数字港“四港联动”、空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将白云机场周边打造成为新增长极,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落实高铁战略性通道建设,推动形成“产业带动+流量承载”良性循环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模式。
•推进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实现湾区市际直连直通,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轨道交通格局,高效串联大湾区要素资源。
•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畅通对外联络通道,建成国际数字信息枢纽。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织牢更高标准更可持续保障网,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
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坚持以自然为美、集约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品质价值,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本色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科学生态节俭推进城乡绿化,持续推进“还绿于民”,发展绿色产业,创建绿色城市,加快生态绿色低碳转型,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山绿、水清、城美的美好环境。
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提升粮食和煤电油气水等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广州。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在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上 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力度,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走深走实。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赓续广州城市文脉
•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传承和利用。
•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传承发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画派、“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建设海丝主题文化区域,塑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品质。
•提升文艺精品原创能力,打造国际演艺中心。
•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强做优文交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
•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上 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会展之都,集聚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优化提升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健康、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打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定制经济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稳步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率先复制实施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的开放政策,放宽养老、育幼、医疗等重点领域市场准入,提升服务业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优势产业的合作,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广州标杆。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建设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分类培育建设世界级地标商圈、枢纽型国际商圈和岭南特色商圈,基本建成汇聚全球消费资源的现代商都、创新消费供给的智造名城、引领消费升级的时尚之都、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高地。
•打造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优化提升专业批发市场,振兴广州“老字号”,打造一批“羊城夜市”消费地标。
在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上 苦干实干、砥砺前行
高标准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既主动对标又勇于创标,构建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准入准营标准,动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建设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
•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权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到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大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推进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新高地。
•在贸易、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形成国际化投融资、贸易结算、商事仲裁机制上先行探路,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靶向引进跨国公司和重大外资项目,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实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抓住RCEP实施机遇,推动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
•办好高端国际会议,争取承办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不断提升核心引擎影响力辐射力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更好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
•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完善改革联动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产业规划、项目布局等领域对接,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分类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改革,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全面提升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导力和议价博弈能力。
•创新要素供给方式,完善要素交易平台,突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创建数字金融标杆城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