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又名“瑞狮”,属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源于汉代,由唐朝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逢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必有醒狮助庆,长盛不衰,历代相传,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1月15日,星期六,在广州文化公园“文园学堂”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带着15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威武神气的“狮子头”。
这是赵伟斌在虎年春节前最后一堂面向公众的醒狮体验课,热度一如既往,“听说名额一推出就秒杀了。”他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部分图片由广州市非遗中心提供)
其人
出身醒狮世家 穿梭不同“次元”
谈起广州的醒狮,往往会提到“赵伟斌”这个名字。除了表演和传承传统醒狮外,他玩文创、玩机器人、玩当代艺术、玩电影……醒狮在他的手里,仿佛安上了时空穿梭机,可以自由出入于不同的“次元”之中。
1973年,赵伟斌生于一个狮舞表演世家,父亲是“南狮王”赵继红,他是“赵家狮”的第五代传人。他5岁起随父习艺,尽得父亲真传,舞狮、耍大头佛、击鼓、敲锣、打钹,样样精通。小学期间就成为“广州青少年儿童醒狮队”主角,中学时为组建校醒狮队的核心人物和“小教练”。大学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协助父亲打理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业务。但毕业后,他没有立即加入龙狮团,因为“父亲觉得有份稳定工作更好”。
1994年,赵伟斌一边工作,一边兼任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主教练。那时,父亲赵继红正愁没有经费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比赛,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了解情况后拨款支持。同时,黎子流还点醒赵伟斌,“不妨用你所学的经济知识,将醒狮事业做强做大。”于是,赵伟斌创立了广州南国醒狮贸易发展公司,全职投入醒狮的保护传承工作。
当年,赵伟斌在马来西亚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国际金奖。他深深地感受到广东醒狮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此后他也一直坚持着推广发展醒狮事业,让醒狮协会发展成为名闻中外的醒狮社团之一,打响了南国醒狮的品牌。
回首过去,赵伟斌不禁感慨:“我觉得这条路是走对了!”在他心里,醒狮文化已经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醒狮表演不仅仅给他带来观众的喝彩,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和醒狮精神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他说:“狮子头20斤,舞一下浑身都是汗,很苦很累,但传承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1983年,赵继红带着三个徒弟随广州杂技团的队伍第一次出访,去了泰国。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南狮第一次出国表演,在华人华侨中引起轰动。1987年全运会闭幕会,醒狮团体第一次在大型运动会上表演。而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等,醒狮都成了大型体育活动的表演项目。而广州醒狮也开创了一个纪录:在广交会开幕式上连续演了40多年,创造了展览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醒狮突出一个“醒”字,在动作上注重马步,而醒狮最重要的道具是狮头,与追求形似的北狮不同,醒狮更注重神似──无论是高昂的独角还是脸谱般的油彩,都在告诉人们,醒狮头为先。在舞狮中,醒狮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神态,以采青最为精彩。“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正因此,它对于锻炼青少年们的身体素质、团队配合、坚韧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价值很大。
2019年,采取“基地+”模式,赵伟斌把广州市龙狮协会第一个青少年传承基地放在了荔湾湖,以荔湾为中心,辐射全市,两年多时间在全市176间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非遗醒狮进校园”活动,超过3万名学生了解和学习了醒狮文化和技艺。他首创了“小学生醒狮课间操”,也常常跟小孩子们一起,从最基本的舞狮动作中的礼仪、故事讲起,带着他们走入醒狮的大千世界。
1993年,香港电影《狮王争霸》上映,当时20岁的赵伟斌参与了电影的演出。近30年过去,醒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依旧繁荣,而赵伟斌也从当年的电影替身,成长为最富影响力的醒狮文化推手。时光荏苒,不灭的,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其事
醒狮可以做得更年轻、更新潮、更有魅力
去年底,赵伟斌和当代艺术家Noise Temple在位于永庆坊的吉祥坊3号西关大屋中合作了一组“当代+传统”的跨界作品。Noise Temple的《龙子之舞》多媒体作品,在墙壁上安排了一只“狻猊”,用手轻轻一点狻猊的眼睛,欢快热闹的音乐奏起,狻猊“醒了”,开始闪烁、眨眼、奔跑……到最后,伴随漫天的烟花,墙壁的背景变成了金灿灿的宇宙。该作品将醒狮中的“点睛”意象与春节放烟花的意象结合起来,借助当代科技营造出一种既富当代感,又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韵味的内容。
与之对应的是赵伟斌设计的硕大红色狮头,观众可以变身舞狮人,从后方进入狮子头部,自己动手操作,让巨型狮子眨眼、动耳,看到精巧的内部结构,体验“舞狮人的宇宙”。“这个项目是跟中央美院的王子更老师合作的,他希望用一种空间的概念来呈现醒狮,这是我们做得最大的一个狮头。”
2020年8月22日,永庆坊非遗街区正式开市,引入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
赵伟斌的醒狮工作坊,就在街区的入口处。大红的门面,在周边素净的建筑立面中,显得格外醒目。工作坊的一层有各种各样的醒狮主题文创,往里走,两台醒狮造型的体感机器人站在玻璃柜台上。对面还有一个小型咖啡吧。
工作坊的楼上是醒狮博物馆,藏了一个巨大的狮子头,还有一批罕见的特色狮头,动漫形式的醒狮文化展板,让人耳目一新。赵伟斌还安排了醒狮体感机器人擂台赛——这是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机器人,不仅可以打鼓、舞狮,还可以上演“狮王争霸”。加上那些3D打印的狮头、跟广州美院以及动漫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VR醒狮和AR醒狮……这里已经成为展示非遗和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一个小而美的窗口。
在赵伟斌看来,醒狮的喜庆、热闹、阳光、灵巧、奋发向上、不怒而威都是广州精神的鲜活写照。今天,它可以做得更年轻、更新潮、更有魅力。他不懈地探索在“艺术+”和“科技+”模式之下呈现非遗醒狮的路径。
在自主创编的龙狮表演《龙,狮子,跳起来!》中,狮子伴随流行乐曲,跳起嘻哈舞,逗引狮子的传统彩球变成了电动小狮子。夜光龙更是让小观众尖叫连连。用竹藤与纸制成龙体后,附上特殊的荧光材料。全场灭灯,观众看不到表演者,只看到通体发光的长龙在黑暗中不断穿腾翻滚,摇头摆尾。
赵伟斌还担任了舞剧《醒·狮》的醒狮指导,对演员进行系统训练,将醒狮这一民间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殿堂。在此基础上,他又自主创编了剧场版儿童醒狮剧,创造性地将醒狮与嘻哈舞蹈相结合,两年三次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连演16场,场场爆满。
近日,赵伟斌还与监制张苗、导演孙海鹏、制片人程海明共同出席《雄狮少年》全国第一场首映礼,以最传统的“起狮”仪式开启影片全国上演,推动醒狮文化的传播。
对于醒狮表演本身,赵伟斌也在不断创新。首先是狮子头的轻量化。“为了让小朋友们也能学习醒狮,现在一个狮子头只有3.6斤。狮尾原来长2.8米,现在改造为可伸缩式,最长可伸至2.3米,最短可缩成1.8米,整个形象看上去更像一头狮子。”
醒狮的色彩运用也更丰富。原来的醒狮,色彩只有单调的红黄黑,而现在色彩很绚丽。随着时代的发展,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好,包括服装,以往的服装颜色灰暗,现在则万紫千红,非常漂亮。
其言
醒狮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它的“符号性”
广州日报:您做了很多跨界项目,让不同背景、不同项目、不同地域的人群更好地了解醒狮,爱上醒狮,您觉得该怎么做?
赵伟斌:很多非遗项目能走到今天,关键是传播。从我跟着父亲进入醒狮这行,4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怎样去传播它。醒狮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它的“符号”很强烈:首先,一看到这个狮子,就知道它是中国的。其次,它非常吉祥、喜庆,看醒狮不会伤心,可能两个人刚刚吵了架,一看到狮子舞起来,鼓一敲起来,不好的情绪马上抛诸脑后。
每个时代的醒狮应该有不同的审美逻辑、不同的传播方式。1983年,我们受当地一位老华侨邀请出访泰国,他当时就提出要把醒狮带出去。但当时广州杂技团这边没有南狮,所以他们找到我们。我父亲带着他们一些演员在很短的时间里排练了一些动作,即使这样,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此外,当年的《狮王争霸》捧红了佛山,也让黄飞鸿这个艺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说明了传播的重要性。
广州日报:醒狮主题现在也有了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如舞剧、电影、漫画等,您觉得作为非遗的醒狮,如何与其他的表演艺术结合?
赵伟斌:打磨《醒·狮》舞剧剧本时,创作团队去了很多地方,但还是找不到一个特别好的点。后来他们到了我们这里,一进来就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他们觉得我们这里传承得很好,文化底蕴厚重。当天,我们就在我的工作室聊了一个下午,他邀请我作为醒狮的指导老师加入他们的主创团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醒狮在非遗的分类系统中本身就归在“传统舞蹈”之下,叫做“狮舞”。将传统舞蹈和当代的舞蹈结合有很多难点,首先要找到结合点,其次是培训专业的舞蹈演员,当然,还要明确这个舞剧究竟要讲些什么。最终大家都觉得,要把“醒”这个字做大,在传统的文化内涵之外,把民族觉醒的东西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