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领军人才在广州干事创业、大展身手

七载蛰伏生产线 终成行业领军者

南沙成为高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
曾照明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Henry H.Radamson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高民 香港科大 霍英东研究院院长

  7年工厂一线工作经历,家人两地分居近8年,23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66项专利……这是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2017年度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曾照明的奋斗经历,也是许多默默耕耘在一线的企业技术工作者的缩影。对于曾照明而言,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随着南沙的发展,晶科作为第一批本土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广州正以完善的人才政策、多样化的创新平台、旺盛的产业发展需求,集聚起一批像曾照明这样的奋斗者,为他们搭建起干事创业、大展身手的舞台。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杨耀烨、苏俊杰

  时间拨回1998年,曾照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期间去香港城市大学完成自己的论文课题。这次的机缘,使得他2000年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香港,加入了一家从事集成电路生产的半导体公司。

  “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生产线,自己在生产线动手操作,让我对光刻、薄膜整个工艺都非常熟悉。”曾照明说,那段时间积累了自己在一线的能力,掌握到了从设备、生产到工艺细节的实际经验。“如果你光是在大学读了书出来,不在一线去做一个长时间的沉淀,那后来搞产品研发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会跟生产脱节。”这些基于实操的经验积累弥合了知易行难的缝隙,“毫无疑问,这为我以后晶科电子这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士毕业后在知名半导体企业工厂生产线上一待就是7年,使得曾照明在半导体、LED器件及制造工艺、技术管理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成功建立起晶科电子的第一条产品生产线,累计申请专利166项,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项。

  一线生产的枯燥人所皆知。他难道就没有过动摇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曾照明显得淡然,“当你觉得枯燥或者觉得没意思的时候,更加要坚持。”但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对于当时的自己而言,曾照明分析道,一是当时觉得香港还是一个比较吸引人、需要人的地方。二是“因为原先我是学材料的,对于半导体要从头开始学,能够接触到的新东西更多。”

  跨越:要有大发展 必须回内地

  曾照明和晶科电子的结缘还是始于生产车间。早在2002年,他在车间摸索产品生产之时,晶科电子的创始人肖国伟博士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读博期间,肖国伟的课题需要用到曾照明所在公司的工艺,两人从此相识并保持沟通,彼此也觉得志向吻合。

  2003年,肖国伟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几位教授一起创立了晶科电子的前身——香港微晶公司。到了2006年,香港微晶才开始正式引进技术人员。2007年,曾照明应肖国伟邀请,加入香港微晶,正是由于对行业前景的看好。当时,他认为LED前景大好,是朝阳产业。

  香港微晶光电最初的生产线建立在大埔工业村。在生产车间的“田间地头”积累的丰富经验让曾照明在两年内迅速带领团队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那几年我主要负责生产线的建立,一直在香港带领团队,从做出样品,到最后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到了2009年,他和团队看到了公司在香港的发展瓶颈:地价贵、人工贵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公司想要有大发展,必须要背靠内地,借助内地的发展趋势”。于是,当年他们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香港的整个生产线全部搬回内地。

  晶科电子搬到南沙之后,曾照明便与香港的家人分居两地。“从2009年10月开始,基本上我就是两边跑了,家还在香港,生产线在这边。”曾照明说。因此,他也曾被妻子抱怨,“从来没管过小孩。”但妻子还是谅解他、支持他在南沙的发展。2016年12月,曾照明申领了广州市人才绿卡,第二年,他把家人接到了南沙。

  见证:个人与城市 携手同奋进

  很多第一批来到南沙的奋斗者都会对自己第一次来到南沙的场景印象深刻,曾照明也不例外。曾照明第一次来南沙是来开会,“当时我们下午5点多开完会回香港,回程途中在虎门大桥堵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家里都晚上十一二点了。”

  “那天好像还下着雨,当时真的觉得好辛苦好难受。”尽管曾照明对当年条件之艰苦,依旧历历在目。但当时的他也同样坚定地相信“南沙不可能永远这样,南沙一定会发展起来。”因此,他和团队在考察过佛山、深圳等地之后依然选择落脚在南沙。

  “目前来看,我们十几年前的选择很正确。”曾照明说,南沙大桥通车之后,去香港已经基本不堵车了。而且,对于企业研发来说,南沙能提供的科研配套也越来越好了,“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科研机构去做测试、分析、检验。”

  对于曾照明而言,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曾照明一直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的研发、品控,“到了2010年以后,我们做了一些战略的调整。我们依靠自己的倒装技术,逐渐往更下游做封装,再延伸到倒装的封装器件等。”

  在此基础上,曾照明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的产品,“大概在2011年、2012年的时候,像路灯、隧道灯这些产品都已经研发出来了。”“2014年以后,我从一个技术人员逐渐向公司的运营、业务领域发展,现在分管了几个事业部。”

  这样的转型虽然有挑战,但曾照明依然像从前解决技术问题一样,默默地规划下一步计划——“带领团队,不停让产品进步,不断拓展公司的业务方向。”

  没了与家人分居两地的后顾之忧,如今,已在南沙安家的他,从纯粹的技术领军者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开拓者,在推动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继续“飞驰”。

  机遇:企业齐落户 人才望归巢

  作为晶科电子早期招聘的高校应届生,黎叶芬和曾照明几乎是同期来到南沙的。公司附近当时没有地铁,她每天住在中心城区里需要转两趟公交车,有时候甚至需要打摩托车上班。

  这样难熬的通勤是如何坚持下来的?黎叶芬直言,“其实早几年公司还没有那么壮大的时候,的确曾比较迷茫。”但一直以来公司给自己的平台很多,从市场推广、总经办到目前作为总裁助理,“在每个平台上,我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的提升。”黎叶芬说。

  另一方面,南沙的发展也是肉眼可见的蒸蒸日上。随着南沙的发展,晶科作为第一批本土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前我的同学里,从南沙出去的基本上都不会回来,因为以前这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在太少了。”黎叶芬说。“但现在,随着我们大湾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南沙落户,很多人希望有机会回到南沙来。”

  汇聚产业领军人才

  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正全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人才支撑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广州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等各行业领域的人才项目30多个,累计遴选产业领军团队80个、产业领军人才471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12000人。

  得益于中央和广东省的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广州不断深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广州着力破解粤港澳人才流动中执业、税收、出入境、停居留、商事法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建设了粤港澳创新中心、粤港澳超算联盟等合作交流平台,支持全市科研单位、企业对港澳开展合作项目153项,投入资金约2.2亿元,拉动社会总投入约3.58亿元,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人才、项目共融共通。

  在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获国务院批复,“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随即出台。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中新国际智慧产业园、领军人才集聚区、科技成果孵化中心……一个个科研服务机构、高水平载体和优质平台在此落户、腾飞;在南沙,广州正全力推进落实今年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 “1号文”印发的《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试点聘任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探索成立广州南沙粤港、粤澳2个合作咨询委员会,推动注册建筑师等6个职业资格与港澳互认,设立首个“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

  以最好发展机会

  吸引更多的人才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很多人会在这个过程里跟你说,放弃吧,你做不到的。但我的座右铭是永远要有耐心,永远不要放弃。我也是这么告诉学生们的。”

  2019年8月,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在广州成立,Henry H.Radamson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光电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主任。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担任了几年的研究员。

  要想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取得更多突破,首先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Henry来到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在大学里教学,挖掘了一批优秀学生。在他们毕业的时候,Henry盛情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目前,Henry的团队里有一群年轻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每个人都才华横溢、独一无二,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训练。和在欧洲工作时不同,Henry表示,自己现在的团队里有非常多优秀的年轻女性,而在欧洲他的学生以男性居多。

  Henry培育学生的思路是从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带他们接触产业的需求,建立起与产业的紧密联系。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新看法、新思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除了训练他们成为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之外,坚定科研的理念也很关键。

  由于疫情的原因,目前研究院招收国际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未来我们必然会引进更多的海外生源,建设高端、完备、国际化的科研团队。”Henry说。而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而言,Henry认为,向世界介绍广州,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新项目,去展现在这个城市能收获到最好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广州吸引更多的人才非常重要。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专家,Henry已被认定为广州市外籍高层次人才,申领了广州市人才绿卡。在广州,越来越多像Henry一样的外籍专家,在金融、商贸、医疗、科技等领域担任重要角色。截至2021年11月,持有效工作许可在穗长期工作的外国人达1.62万人。

  借一流高校资源

  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第一次来到南沙的时候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好荒凉好偏僻。”作为第一批“拓荒者”,高民想起2007年第一次来南沙时的场景依旧印象深刻——无超市、无的士、无公交,他和同事笑称这是个“三无地区”。

  尽管当时的高民作为年轻人看到这场面,心里难免嘀咕。但在老师们的带动下,他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做很多事情,希望能在这里一展抱负”,事实证明,高民做到了。

  14年过去,他从香港科大的毕业生成长为霍英东研究院科研工作的“领头羊”,霍英东研究院也已成为广州重要的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了200余名高端研发人员,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关键技术研发,孵化84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其中港澳台团队25个。

  本科毕业后也曾经尝试过创业的高民,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很深的体悟。他认为,原始创新和商用产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高民“以‘点线面’理论来概括这道鸿沟的形成:‘点’指的是一个个新的知识点、技术点,‘线’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组成了一项真正可用的技术,‘面’指的则是由很多项技术组成的产品。”

  “如果成立了公司,那就是一个‘立方体’了,产品只是一个面,还有管理销售、定价、团队建设等。所以,科研转化本来就很难。”高民认为,广州有众多的一流高校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不断产生原始创新成果。“未来广州要发展,应该更大力度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标题导航
产业领军人才在广州干事创业、大展身手~~~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最美广州奋斗者14
   第A8版:专题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产业·医药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粤韵周刊
   第A15版:粤韵周刊
   第A16版:视觉
   第A17版:都市新闻
   第A18版:文娱·体育
   第A19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20版:健康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七载蛰伏生产线 终成行业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