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9天,中国冰雪健儿也进入了最后的备战期。与此同时,另一支展现中国风采的人群正活跃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领域,他(她)们就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更是一届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白志标 图/北京冬奥组委
班昭:
为志愿服务增添“色彩”
当中国戏曲学院2020级舞台美术系研究生班昭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服务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冬奥会志愿者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为她点赞高兴,因为她不仅一直有着为冬奥服务的梦想,还具备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
2016年高考的时候,作为艺术生的班昭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北京的院校,那时北京已经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一周年。从小热爱体育运动、关注各种体育赛事的班昭,当时心里想的就是:等2022年到来的时候,自己能离赛场近一点儿,最好就置身于它们中间,为冬奥会助一臂之力。
成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让班昭的梦想实现了第一步。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年起,班昭就积极投入到校内外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冬奥的脚步日益临近,班昭也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时刻。在冬奥会倒计时200天活动中,她代表中国戏曲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几名志愿者一起,在现场唱响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歌《燃烧的雪花》。
班昭是中国戏曲学院冬奥志愿者团队激励组、宣传组和策划设计组的成员。日前,她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8名志愿者共同策划制作完成了倒计时100天志愿者业务领域的视频。这部长约2分半钟的短片,从整体统筹、对接筹划、脚本撰写、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历时近一个月,凝结了班昭和小伙伴们的心血。视频发布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官网以及各大媒体官方公众号和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达10万余次。
美术设计是班昭的专业所长,作为一名将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为“鸟巢”志愿者们服务的志愿者,她在策划设计组中,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冬奥设计紧密结合,制订出服务冬奥、激励志愿者团队的整体方案。
此外,班昭还积极参与国家体育场志愿者工作简报“巢话志愿”的制作,配合制作团队搜集各高校冬奥资料,为简报提供内容支撑,保证简报如期出版。
乔一峰:
开闭幕式展现中国青年活力
乔一峰就读于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2020级,她从小学习舞蹈、练习竞技健美操,作为一名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她将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和伙伴们一起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乔一峰是开闭幕式演出仪式业务领域的志愿者。
经过多轮选拔,正式成为了一名冬奥志愿者后的乔一峰,还和伙伴们经历了一系列的培训,如急救基础知识、英语、奥林匹克基础知识以及礼仪等等。与众不同的是,开闭幕式志愿者还有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一些舞蹈训练。从小练习竞技健美操的乔一峰,学习这些舞蹈动作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排练的过程中,她还会主动去帮助其他没有太多舞蹈基础的同学。“对于没有什么舞蹈基础的人来说,学习这几套动作其实挺难的,因为我们有多组动作,要根据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然后再跟着音乐进行合拍,整个串联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会告诉同学们应该怎么练习,比如说这个动作需要踩哪个点儿、哪个动作需要注重手臂的伸展,等等,还有表情和精神状态的展现也非常重要。”乔一峰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当乔一峰和团队伙伴们在排练时能够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时,她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作为志愿者参与冬奥会,又能够展现自己多年的专业功底,对于乔一峰来说,北京冬奥会无疑是她最好的舞台。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乔一峰每周都会跟随团队一起前往“鸟巢”进行彩排合练,尽管家就在北京,但她已经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了。她告诉记者,每次当她和伙伴们进入鸟巢开始大合练的时候,她都觉得无比自豪,能够在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自己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比她参加世界级赛事还要光荣。“大家都在非常努力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勤学苦练,这就是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在开闭幕式的演出中,大家一定能看到最好的我们。”乔一峰说。
王德健:
注册领域的“小能手”
成为一名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前,已经作为驻会志愿者开展服务8个月是什么样的感受?北方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王德健有很多话想说。他在北京冬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担任驻会志愿者,8个月的时间让学英语出身的王德健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成为注册领域的“小能手”。经选拔成为赛会志愿者后,他将担任注册业务领域志愿者,主要参与各国家(地区)代表团的注册工作。
王德健能经过层层选拔成为驻会志愿者,和他拥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不无关系,他曾在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担任来访的文莱代表团的陪同志愿者,也曾在2017年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担任过翻译志愿者,还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注册领域是整个冬奥盛会开始工作时间最早、结束最晚的业务领域之一。
在全身心参与冬奥志愿服务的日子里,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注册中心的大家庭,作为小组长,王德健也扮演起了“宣传讲解员”的角色,他不断为新加入的志愿者展示之前的工作成果,还积极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感悟,引导大家调整状态完成好每一天的工作。在注册工作中,认真仔细是第一要务,任何一条数据都不能有差错,否则可能会导致运动员或官员无法入境等难以估量的事故。针对这一特点,王德健建立了问题台账,随时标注容易犯错的节点,在提醒大家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警醒。同时,对于注册业务的学习,他一点也没放松过,比如一些常用体育词汇的缩写等,现在他早已经烂熟于心,在注册业务领域做到了驾轻就熟。
“实话说,我曾经担心无法平衡高强度的志愿服务工作与繁重课业负担的矛盾,但回过头来看,志愿服务其实是可以促进学习的,比如场馆翻译、专业术语的积累等都有助于提升语言能力。”对于王德健来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不仅让他实现了梦想,也拉近了课堂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并让他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本领,可谓一举多得。
吴建泽:
外国代表团的“贴身管家”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参赛代表团助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吴建泽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职责,“不久前刚获悉具体的岗位分配情况,我将负责乌克兰代表团的陪同服务工作,并担任乌克兰代表团助理小组组长。”看得出,对今年1月中旬就要开始的冬奥志愿服务,吴建泽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
“参赛代表团助理,是北京冬奥组委分配给各参赛代表团的专业志愿者。”吴建泽介绍道,“各代表团团长负责指定参赛代表团助理的工作内容,这个岗位的志愿者应以合理恰当的方式为各代表团解决问题,并向北京冬奥组委的国家(地区)奥委会和残奥委会服务团队报告情况。也就是说,参赛代表团助理要为各参赛代表团提供运行支持保障,帮助他们与北京冬奥组委更好地沟通。”
不难看出,考验参赛代表团助理的不仅是外语口语能力,更需要他们有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赛代表团服务,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即相当于代表团的‘贴身管家’。”吴建泽说。在成为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之后,吴建泽接受了系统培训。
谈到培训,有两次经历让吴建泽印象深刻。他说:“一是在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开闭幕式工作部组织开展的参赛代表团助理专项工作培训课上,老师准备的PPT处处体现出专业和用心,文字简练易懂、讲解系统全面,让我透过电子屏幕既感受到冬奥筹办中凝聚的八方智慧,也对中国能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二是学校团委组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培训课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老师的分析阐释,我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
吴建泽从小喜欢体育运动,2015年北京冬奥申办成功时,他便对参与冬奥心之向往。随后他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就读,其间参加过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的志愿服务,在收获成长的同时也增强了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的意识。因此,在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招募活动启动之后,他立即报名参选。“在参赛代表团助理的岗位上工作,我有一种使命感。”吴建泽说,“我不仅要当好‘贴身管家’,还要当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宣讲员、青年形象的宣传员,让外国朋友宾至如归、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