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发现燃脂新靶点 为基础科研和临床医学搭建“桥梁”

暨大这个实验室有趣又有料

尹芝南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做实验。

  发现燃脂新靶点!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团队的这项新发现“出圈”了。他们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27能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且导致脂肪细胞分化及产热,为治疗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提供新靶点。新发现是否意味着躺着变瘦将美梦成真?其背后的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究竟是一处怎样的存在?本期“趣探实验室”,我们带你一探究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见习记者林欣潼 通讯员李伟苗、田义霞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见习记者林欣潼

  七年磨一剑 发现燃脂新靶点

  走进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记者首先被其通透开阔的空间设计所吸引。实验室采用大通间格局,辅以实验辅助用房,便于师生交流和设备共用。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尹芝南教授介绍,当年一确定研究院所属使用区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课室一间间打通,改造成大通间。

  与实验室空间一样开放的还有研究院打造的贵重仪器共享平台。“共享平台一定要共享,我们这里24小时开放。”尹芝南进一步介绍,该平台整合暨南大学现有资源,另外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仪器设备,组建成一个仪器共享平台。流式分析细胞仪、流式分选细胞仪、二代测序仪、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一应贵重仪器全面对外开放。此外,平台还专门配有仪器管理员和助管,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仪器使用效率。

  采访当日临近中午,实验室里一片繁忙景象,大家各自专注于手上的事情。12时05分左右,两名同学走进细胞房,为即将进行的实验做准备。显然,在这里,没有人在意“饭点”这样的概念,他们的时间以实验是否完成来划分。

  也是在这里,尹芝南指导团队历时七年发现燃脂新靶点。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27(以下简称IL-27)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让脂肪细胞产热燃烧,从而实现降低体重及改善小鼠的胰岛素耐受的效果,为治疗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

  IL-27既往仅被认为作用于免疫细胞。尹芝南介绍,早在2013年,团队便注意到IL-27可能与肥胖存在关联,由此展开了对这一细胞因子的创新性探索。单是构建基因工程小鼠就耗时颇久,为了培养特定的小鼠,动辄需要一年以上时间。好在每一步试验结果总能给团队带来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最终得到令人振奋的研究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白细胞介素IL-27信号促进脂肪细胞产热和能量消耗》为题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一经发布迅速“出圈”,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脂肪细胞只是开始”

  很快,投资者接踵而至。“融资的过程顺利得超出我的想象。”尹芝南坦言,此前他也曾发表过百余篇科研成果文章,尚没有一篇像这篇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脂肪细胞只是开始。”尹芝南认为,除了发现燃脂新靶点,该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把研究者对IL-27的认知视野从单纯作用于免疫细胞拓展到组织细胞,启发研究者们思考:除了作用于脂肪细胞,IL-27对其他细胞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在更多疾病领域有所作为。

  靶点明确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开发成为新的重点。团队计划用三种不同的生态来开发这一靶点,其中之一是RNA药物。不过,对于IL-27RNA(核糖核酸)能否在人体内高效表达,尹芝南总是持谨慎态度。面对热情的投资人,他反而冷静“劝退”。尽管他一再强调有风险,但投资人都认为这样的风险值得冒。

  最终,团队和中山市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大概一年后见分晓。”对于IL-27转化进程,尹芝南表示,2022年极为关键,届时至少可以知晓能否表达,动物实验是否有疗效。“一旦被证明能明确表达,至于IL-27能够治疗什么疾病,那就很广阔了。”尹芝南说。

  对于成果发布后在网上流传甚广的“躺平减肥”一说,尹芝南强调,燃脂新靶点的发现或可实现在不节食的情况下,通过使用IL-27相关药物,从机制上改善胰岛素信号的敏感性,让病人免受长期注射胰岛素之苦,但绝不能因此忽略运动的积极意义。“不仅仅为了减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一定要多运动。”

  为生物、医学基础科研与临床

  搭建“桥梁”

  研究院科研成果的“出圈”是尹芝南乐于看到的现象,“出圈”意味着直接应用场景的广泛,这正契合研究院成立的初衷。

  学医出身的尹芝南深感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他一直思考着如何“回到”临床解决问题,转化医学成为他发力的新方向。2013年,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期满后,尹芝南来到暨南大学,并创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旨在搭建生物、医学基础科研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在学校政策、资金的支持下,研究院从0到1走向转化医学的探索之路。

  究竟何谓转化医学?尹芝南解释,转化医学概括起来就是以临床的困惑作为基础研究的课题,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以及对于先进诊疗方法的推广,而这也是他在暨大创建研究院的初衷。

  以尹芝南为首,研究院成立后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成立至今已建成了国际免疫中心、肿瘤中心、抗体工程中心等三个研究中心,以肿瘤免疫、肿瘤代谢、免疫性疾病、γδT细胞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等为研究重心。截至目前,γδT细胞免疫治疗已实现临床转化。

  谈及高校成果转化发展现状,尹芝南认为,目前“教授和成果”“资本和教授”以及“资本和成果”,这三个因素间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生态,三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落地。

  “60后”博导化身UP主

  在线开讲

  在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尹芝南教授每天都精力充沛,看上去似乎永远没什么苦恼。“这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尽力做我认为我感兴趣、有价值的事情。”多年来,尹芝南一直专注研究γδT细胞功能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索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围绕相关问题上下求索。“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就像吃饭一样,我不怎么尝试新菜,就吃那几样菜。”尹芝南笑言,他已经“爱上”了γδT细胞,“我一直想知道它从哪儿来,它能干什么,它去哪儿了,它对疾病有什么影响。”

  尹芝南特别提到,研究院每到发展的关键节点总能幸运地遇到贵人相助。在采访中,他也多次表达对团队成员的感谢。他表示,研究院成立八年多来,正是整个团队不计得失潜心科研,才有今天的成绩。说到感慨处,他不禁落泪。事实上,研究院这群醉心科研的伙伴早就成了彼此家人一样的存在。作为师长,尹芝南非常关心同学们的“个人问题”,他常常叮嘱学生们在研究生期间解决“个人问题”是“第一要务”。

  繁忙之余,“60后”尹芝南还入驻视频平台成为UP主,围绕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在最新的一期分享视频中,尹芝南认真和“小同学们”谈论他眼中的“成功”是什么以及如何把握好人生中重要的三个阶段。在他看来,只要尽心尽力在做感兴趣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这就叫“成功”。

  视频课堂上的尹芝南严谨又不失可爱,和“小同学们”打成一片,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每天晚上他都专门抽时间查看“学生们”的留言,并有针对性地回复。“我希望能够帮到年轻人,每一期不用多,能影响两三个人,就是值得的。”尹芝南说。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北京冬奥会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国内
   第A11版:产业·医药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粤韵周刊
   第A16版:粤韵周刊
   第A17版:都市新闻
   第A18版:视觉
   第A19版:教育周刊·校园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暨大这个实验室有趣又有料
省实校友返母校 仁心仁术谢恩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邀你来看绘画展
省赛“网络搭建与应用” 赛项举行
16所职业院校学生拼厨艺
46家高职院校队伍角逐建筑工程识图竞赛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