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高水平决策咨询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麦均洪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张  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史传林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陶  锋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暨南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毛艳华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主任
张振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决策咨询基地专家
张光宇
广东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倪  星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1月7日,广州举办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会上集中学习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授牌并发布首批研究课题。基地负责人就贯彻市党代会精神作了发言。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一要发挥基地功能。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人民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等重要指示精神,服务中心工作,找准功能定位,发挥智囊团、宣传队和助推手的作用,为广州发展鼓与呼。二要抓好课题研究。把解决政府关注、社会关切、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方向,在选题、研究、转化等环节下功夫,推出管用有效研究成果。三是要发挥优秀人才作用。整合权威理论专家、优秀青年专家、外部机构优秀专家等资源,提高基地学术创新力创造力,提升广州学术品牌。四要加强服务保障。基地的所在单位要加强统筹,在经费、人员、办公场所等方面予以支持。建设单位要主动搭建基地与决策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基地排忧解难。

  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麦均洪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当前科技创新形势,我建议,广州要“把握一个核心理念、区分两个重要类型、抓好三个核心要素、攻克四个关键难题、引领五个发展新导向”,坚持创新第一动力,解决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把握“一个核心理念”,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作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锚点。广州要走引领性创新之路,积极抢占科技高地,争当科技领跑先锋。二是区分“两个重要类型”,有针对性并且有侧重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也要提高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和市场运营,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三是抓好“三个核心要素”。科研平台、研究机制和人才机制的创新,是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前提。四是攻克“四个关键难题”,包括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科技创新的原创性、强化科研成果的标志性和增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性。五是引领“五个发展新导向”,包括在把握新趋势、贯彻新理念,探索新动能、体现新作为、建设新格局五大方面敢为人先、勇当排头兵。进一步明确广州在国家科技创新大局中的定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突破式进步。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人才培育的主力军。华南理工大学根植于广州,是名校与名城间的“鱼水情深”,在不断巩固“相融共进”的关系,为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贡献“华工力量”。

  巩固现有基础 开创新优势

  张  昱

  “十四五”期间,在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广州应把握世界经济复苏、新兴经济形态加速发展、“双区驱动”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在制度开放、引领消费市场、集聚配置高端生产要素方面巩固现有基础、开创现代化建设新优势。

  首先,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协定,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制度开放新优势。广州要更深入地研究如何与高标准的国际规则体系对接,应率先在新兴经济领域规则制定与对接、改革不利于民营和中小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行政干预、经济政策更加透明稳定等方面推动更加深刻的改革。

  其次,把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消费,再创消费引领新优势。作为曾经引领国内消费潮流、新兴商业模式的消费中心城市,广州如今再创辉煌的新契机已出现。广州要用好国家政策,研究新型消费的发展规律,形成有利于新型消费健康繁荣发展的营商环境,做大做强消费产业、做好做深消费市场,再创引领全国的消费市场新优势。

  最后,以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为切入,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和活化,形成高端要素集聚配置新优势。一是要持续推动大湾区软联通政策创新;二是要激活广州现有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中的科技创新元素和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促进城乡融合 提升城市能级

  史传林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提升城市的能级水平密切相关,衡量城市能级水平的要素体现为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成长魅力。城乡融合发展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前提。

  城市能级的提升及其竞争力的扩散,是在城乡关系演进中逐层推进的,过程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成熟期三个阶段。成熟期“城市化问题”成为阻碍城市纵深发展的“病症”,致使城市空间的伸展不得不向郊区转移。而当城市化率大于70%时,其增长速度则开始趋缓甚至停滞。为了打破停滞,推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沿着两条路径实现分野,其一是城市区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其二是城市之间不断冲破行政区划的经济阻隔,进入“城市流”与“区域流”共同交汇的城乡融合阶段。

  当代中国进入以大数据和智能革命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经路径。只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才能为城市竞争的经济活力做增量。只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催生城市竞争的发展潜力。只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彰显城市竞争的成长魅力。

  现代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指向正是在于寻求乡村发展的“增长极”,立足乡村的经济功能,并在拓展乡村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的服务体系中,彰显城市竞争的成长魅力。通过在城市周边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使城市和乡村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利益共享中,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等值化发展。

  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

  陶  锋

  本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

  广州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成效显著:一是能耗和排放总量增幅放缓,生态环境改善;二是推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智慧能源体系建设;三是在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美丽广州建设仍面临挑战,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

  首先,超大规模人口的需求是美丽广州建设的根本动力。要准确把握人口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就业结构、空间分布、收入层次等因素对能耗和排放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统筹规划全市的国土空间、城市功能、产业发展、交通体系、能源体系、生态资源等。

  其次,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是美丽广州建设的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既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又要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

  第三,“双碳”行动、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是美丽广州建设的三个关键任务。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二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要加强生态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第四,高效政府与有效市场联动是美丽广州建设的体制保障。这一系统工程,要统筹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方式,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形成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

  毛艳华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广州必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对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

  首先,发展实体经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次,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州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成效也面临挑战。广州具备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条件,培育新动能成效显著。但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对广州经济的支撑作用有弱化趋势,要引起关注。最后,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部署,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广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坚持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四是加快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五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有责任、有能力在国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贡献力量、走在前列,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把握发展规律 做强数字经济

  张振刚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新要求,要把握三大趋势、认识三大规律、推动三项工作,打造数字经济“广州模式”。

  首先,准确把握三大趋势。一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十四五”规划专门在第五篇单独阐述了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并对此做出了系统部署。二是数字创新将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全面数字化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网络化将极大地提高协同效能,全面智能化将极大地提高科学决策和精准实施的效益。三是数字创新赋能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例如,广州市上线“信任广州”数字化平台,打造“穗智管”“穗好办”两个政务服务平台,构建人、企、地、物、政全景图,促进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

  其次,深刻认识三大规律。一是高创新性。数字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孪生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创新要素的高水平整合、创新产品的高频率迭代、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开展。二是强渗透性。数字创新技术深入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三是广覆盖性。数字创新技术能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实现网络化协作。

  最后,大力推动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数据治理。完善数据保护机制,促进公民隐私保护和数据的有序、合理、合法流动。二是开放应用场景。加强数字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新产品从“可用”向“好用”跃升。三是打造产业标杆。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申请“灯塔工厂”,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广州的科教文化中心地位

  张光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广州把握“双区驱动、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围绕“大文化”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具有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定位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门户,这是广州文化新定位。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提升,既要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要现代城市文明的创新与积淀,是系统工程。

  首先,城市文化需要借由物质空间载体才能被真实阅读和感知。通过城市特色物质空间的保护和提升,来传承和创新发展城市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现实要求。系统挖掘和梳理这些城市特色物质空间,分类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清单与更新目标,积极探索多元价值呈现方式,是实施高水平激发城市活力的前提。其次,完善广州城市更新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具体政策,平衡各方利益极为重要。最后,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塑造,还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理解,是对理想城市生活的引导,客观上也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利益分配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扛起共同富裕的广州担当

  倪  星

  本次党代会指出,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广州、平安广州,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理想社会的理念。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将共同富裕从一种理念变成国家发展的目标,并将其付诸行动,则始自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不仅要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目标,还应该设计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政策。尤其是要把握好实现这些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继而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全面审慎地执行相关政策。

  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在充分认识我国发展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冷静、清醒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富分配的现状。一是总体富裕程度不高;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三是人群差距仍较明显;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主要再分配方式。

  扛起共同富裕的广州担当。一是坚持发展硬道理,不断提高富裕程度;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平衡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四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五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冀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北京冬奥会
   第A4版:要闻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最美广州奋斗者12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国内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高水平决策咨询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